我终于见到了你

图片发自App

书缘,就是我不说,你都懂,然后用文字说出我想说又不知怎么说的话,告诉我:拿去,不谢!

有些书,读了一遍又一遍,每次都有不同的体验。晚上,我再次翻看《向着光亮那方》,重温《我是麻将桌上的三缺一》中耐人寻味的片段。手机闪了一下,查收了《素色咦院》的一条推送。我迅速点开“小红点”,迫切地想知道今天的内容:本周六《向着光亮那方》北京签售会!我反复确认好几遍,想到因为没有做好准备,终究没有在网上购买书籍,想到因为没有变得更好,硬生生错过了《青茫》的失落,竟有种泪奔的冲动。生活就是这样,你越重视,越希望在你最好的状态充满仪式感地完成期待已久的事情。而这次,我不想错过。也许我没有变得更好,至少我变得越来越好,我运动、读书、写作、学习,业余生活因充实而知足。

我想剪剪发型,做做指甲,画画妆容。不是为了让你记住,而是太在意,不知如何站在你面前才好。

我想买件衣服,白色的短袖配搭浅蓝的牛仔裤,看起来太随便,浅色衬衣别在深色的西裤里,又显得太正式。挑了又挑,换了又换,总感觉每件衣服都不完美,配不上要去见你的我。

时间太紧,我穿了一件领口带花边的雪纺衫,配了黑色百搭裤,蹬上运动鞋就匆忙踏上北上的路。

思绪回到两年前,我大学刚毕业,独自在保定生活,没有经验,没有收入,没有勇气选择不确定的工作。一个人吃饭、走路、兼职、睡觉,做任何事都是一个人,当时“死要面子”,不说烦恼,不让家里牵挂。晚上,我经常去河大闲逛,斟酌着挑选一本书打发时间,那时才感觉自己的富足。《你的孤独,虽败犹荣》看着书名就非常喜欢,我买回去阅读,边看边哭,不是懦弱,而是释放,不是矫情,而是感动。我不是一个人,还有和我一样的人,为了不确定的未来“死磕”,看不清楚却满是力量。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找到一份工作。我不会网页制作,晚上加班,听视频,记笔记,直到可以做出差强人意的页面;我不会ps,就百度“秘籍”,一遍一遍尝试,直到可以做出一张完整的图。我深信书中“打怪升级的理论”,你只有做得多,不会的才会少,然后,淡定从容地告诉自己:我赚了!

自己只有努力的过程,而别人只要一个结果。记得有一次,技术不娴熟的我终于磕磕绊绊做出了一个作品,领导看了一眼:“这是什么啊,太简单,你看人家……”,一盆冷水泼得我防不胜防,后面的话一概没听清。我什么都没说,回到座位上,咬着嘴唇,眼圈通红,冲到洗手间抹了半天。那天晚上,我又翻开《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认为它会给我一个答案,就像挂在悬崖边上,总想抓住一株救命稻草自救一样。我也确实找到了答案:站在领导的角度看,作品的确惨不忍睹,只有接受了不完美的自己,才能通向相对完美。而一种激烈的刺激更容易让人更快地成长。因此,我深深体会到,一本书的真正价值就是能够在一个人找不到出口的时候,发出一点微光,引导他跳出自我,走出迷茫,找到来时的路。

现在,我努力变得更好,就是想遇到更好的自己,有勇气选择想做的事,即使不成,也没有关系,最起码我有了选择的权利。我努力变得更好,就是想有底气地站到喜欢的人面前说一句:“你好,我一直关注你。”即使没有回应也没有关系,最起码我可以和你面对面站在一起。

这是第二次去北京,第一次是大三考研购买资料的时候,时隔四年,我竟有种陌生的担心:不知道我会不会做错车,能不能赶得上,尽管做了最坏的打算,我还是怕见不到你。

一切比我想得要顺利,我下了火车,倒了地铁,根据路标就找到了中信书店。我买了五本书,自己留作纪念,也送给别人。说不定,别人也能从中汲取力量,找到自我。现场人很多,大家一直在排队耐心等待。在等待的两个多小时,我想了多种你可能穿的衣服,做的造型,说的话语。我多次梳梳碎发,正正帽子,照照模样,生怕不是最好的状态。你的出现,现场一片哗然。我个子很矮,惦着脚尖,还是看不见你。随着离你越来越近,你的形象也越来越清楚:身着黄白灰相间的格子衬衫,配着一条白色的休闲短裤,满脸诚恳地感谢每一位读者。我越来越紧张,心跳加速,轮到我时,准备好的话,忘到脑后。“你好!”你对每一位读者都这么有礼貌地说。“你好!”我想不出任何话来回应。你签完字,友好地伸出右手,抬头看着我说“谢谢你!”我回了一声“谢谢你”,谢谢你签的字,谢谢你写得书。我又加了一句“谢谢你”,谢谢你用你的光,照着我的路,陪我走过一段时光。然后告诉我:拿去,不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终于见到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