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即Law of One?

初读《庄子》不禁感慨:好在年轻时候没有读!如果很年轻就读了,要不然就是读不懂,要不然就是把《庄子》读成心灵鸡汤了。即便是千百年来多少名家注解、讲解,也难以逾越那《庄子》与后代人的知识断层。尽管各大家已倾尽全力解读,但由于后世对物理世界的基本认知与庄子有很大的区别,仍然很难还原庄子写书时的意境。大多没有搞科学的人对于现代科学的认知恐怕是认为现代科学发现了世界的一些真理,并付诸于实践应用,其实不然。所谓的科学,其实都是建立在某个假设前提之下的逻辑扩展。例如现代物理,最基本的假设就是存在时空这么一个容器,里面存在物质,而组成物质的是粒子,标准模型中的上帝粒子到现在也还不能说已经证明存在。有意思的是,我们所知道的物理理论是先发现某种现象再构建理论去解释它的,虽然说最终需要实验去证明新理论的预测结果,但是解释某种现象的理论并不是唯一的。教科书给予的知识只是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那一种理论罢了。更让人沮丧的是,并不是理论构建成功了,我们人类就很好地认知了某种物理现象,例如当年某教员向费曼请教自旋1/2,费曼最后说:我无法用大学二年级的水平来讲解它,这表明我们并不了解这一现象。想想看,即便是在现代的科学条件下我们尚且无法很好的认知这个世界,那么对于历代注家,又如何去认知一个已经懂得了宇宙终极大法的庄子?

庄周的那个时代,对于我们这个世界,认知上与现代物理最根本的差别是那个前提假设——时空容器的问题。庄周时代的科学并不认为有这么一个容器,想反,他们认为“物质在容器里”是一种人为的观测结果。由于我们只接受现代物理的观念,这种认知被我们推到了哲学的范畴。可是这还不仅仅是一种哲学,上古的物理学还认为,在我们的世界中首先存在着一种无所不在物质,而我们所能看到、观测到的物质是扭曲这种物质的结果,是有相对的不同、deviation才有了形而下的世界。爱因斯坦以前的以太研究者正是抱着这样一种观念在做科学研究,这样一种认知并不会与现代物理的实验结果相矛盾,只是爱因斯坦说有了相对论就不需要以太来解释光速不变,以太论也就随之淡出了学界。《庄子》里的观念好像是说,时空只是一个观测的视角问题,是我们认知事物的一种方式,而我们需要认知的却是那个一直存在于那里的、不知道是不是该叫以太的东西。《庄子》里到处是这样的观念,并且他还认为这个“以太”是有智能的。如果不借助拉森的reciprocal system,实在是很难去理解《庄子》,很难理解“地籁”、“天籁”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其实那也无非是说,如果你钻到“以太”里面去听地球的声音,那个就是地籁,听大宇宙的声音,那个就是天籁,问题是我们人类一般是从时空这个角度去听,所以就只能听到人籁。要钻到“以太”里面去,以大宇宙本体的视角去认知事物,那就得“丧我”。

讲完了南郭子綦,庄子继续讲他对于道的理解,中心思想大概是大宇宙确实有一个主宰,但是这个主宰它不是像我们人类幻想的某个神灵或某个物理定律,它是一个万物归一的智能存在,万物由它而生,但同时万物是它,它也是万物。所以你找它你找不找,不找它,它又始终影响你的方方面面。归根到底,还是得丧我才能找到它。听起来,根本就是在讲Law of One了。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没有哪个事物不是它,没有哪个事物不是它自己,这样的描述跟Ra Materials里的阐述几乎是完全一样了。南怀瑾用佛学来解释,认为这是一段唯心说,讲这是在说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观念,是唯心所生,但是又跟主流科学的唯心思想打架。可如果细想,佛学所讲的心可不知我们人类的心,万物皆有灵,皆有心。佛学所讲的物由心生,换句话说就是在外世界的物质是不同意识体对那个无处不在的“道”扭曲的结果,是意识造成的deviation,使得万物与“道”得以区别开来,从而能够被看到,而这种意识却并非只有我们人类的意识,一个电子、一个光子都是一种意识的体现,从小意识构建大意识,到一朵花产生了整体上花的意识。所以唯物与唯心的争论完全是一个误会,怎么可能人心里怎么想外部世界就是怎么样?这是一种曲解。物理定律存在的原因是低层意识的不可变性。想要一块石头认识到自己是一块石头,从而改变自己的性质是不现实的,但是人类却可以做到认知自我认知道,从而改变自己的身体条件,人类的进化程度更高。这也是为何庄子要讲齐物论,从齐物论引出认知道的必要性,后面的篇章就开始讲操作方法。齐物论之所晦涩,其根本原因在于现代人对物理世界的基本认知与庄周的时代有巨大的断层,我们现今的物理学还无法理解物质世界背后的那个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齐物论即Law of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