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关注班集体文化建设

学生的成长往往与环境息息相关。“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从一个人生存的外部环境而言的,俗话说“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居要好邻,同要好伴”。文化氛围对一个人的影响总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又无时无刻影响着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如果不用正确的、良性的文化去引导学生,发展学生,那么,这些学生可能会自然地被社会的低级文化、恶性文化所左右,所误导,甚至走向极端。因此,在一个班集体里营造一个什么样的文化氛围给予全班学生,也是值得班主任去思索、学校去关注的问题。
班集体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班集体文化是指在班级管理中,把一个班级的全体同学团结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这种文化是在班级的共同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形成的。积极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让一个班级的同学感到心情愉快,积极向上,产生战斗力。
1.坚定恒心,放大爱心。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恒心,可能因为各种挫折而浅尝辄止。而恒心往往来自于对学生足够的爱心。虽然他们的成绩不怎么理想,行为不怎么理想,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对他们的关爱。他们也有一颗期待老师去亲近的心。他们的心灵会因为你的爱而绽放朵朵鲜花。
2.着眼全局,把握整体。具有整体的文化意识,把学校、班级中的任何一项工作、任何一种活动,都看成文化的积累,都是一种创造文化的手段,以形成“事事可育人”的观念,把班级文化建设的诸项工作融于日常管理、教育教学等各个环节之中。
3.唤醒自主,强化自我。把学生当成完整的生命体,构建“以人为本”的生本德育理念,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人的潜能,焕发主体的能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向上的精神,唤起学生的内在需要,把动机与行为方式统一起来,学会自己当家作主。学生具有较多依赖心理,不会自主学习,不懂自我表现。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必须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强化自我精神,“我自信”“我快乐”“我成长”“我要大声表达”。
班集体文化建设的内容与策略
班集体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比如教室墙壁上的名言警句、英雄人物或世界名人的画像,展示学生书画艺术的书画长廊,悬挂在教室前面的班训、班风等醒目图案和标语等。而软文化,则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
“硬文化”的建设
从古时的“孟母三迁”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再到今天的“环境出人才”,无不证明了环境文化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硬文化”环境建设力求整洁、美观,适合学生,突出班级特点。
经过科学合理布置之后的教室,会逐渐变成一位资深的无声教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对于教室的布置,我将之分成两类——静态布置和动态布置。
1.静态布置,主要是一些相对不变的教室布置,其功能主要是提醒学生自觉做好各类事务,强化自我管理意识。两侧的墙壁可以贴一些激励学习的名言(由学生选出);“课程栏”“值日栏”在显眼的地方予以公示,提醒学生的自觉意识;“布告栏”张贴的是一些学校的重要规定、竞赛结果等。同时,将班级的班旗、班徽、班训,整齐地张贴在教室的后上方。
2.动态布置,主要是一些不断变动的教室布置,其功能主要是激励或强化学生的思想观念。比如:
①“名言角”。在教室前面黑板的上方专门开辟一小块空间供学生使用。让学生按照学号轮流抄写格言、警句。每天轮到一个人,挑选自己认为对大家最有教育意义的写在黑板上的空格内。这一形式是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有效的自我教育。学生开始注重格言的形式,逐渐转向内容,春风化雨,点滴人生,天长日久,潜移默化,学生的精神世界,有了这些格言明灯的照耀,一定要比昨天更明亮。
②“阅报栏”。每天由专人负责,将班级所订阅的“宁波晚报”“青年时报”张贴其上,每天更替。学生可以通过该专栏了解新闻,获取知识,开阔视野,从而逐渐进步。
③“图书角”。构建了一个“图书角”,希望通过对学生的不断熏陶,积极引导,使他们更亲近于优秀读物,以减少甚至消除不良读物对他们的影响。在教室后面备一个大书橱,里面摆放了专业、文学、励志等类的书籍。这里有的是同学从家里拿来的闲置书籍,有的是教师捐赠的书籍,还有的是学生们集资买来的书籍。
优美的班级物质环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点,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暗示、熏陶和感染,给他们增添了无穷的学习和生活乐趣,同时也带来希望和活力,把教室建设成一个“愉悦的场所”,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
“软文化”的建设
建设好班级“硬文化”环境,只是给这个班级做了一件好看的外衣,班级真正的精神体现还要看班级“软文化”环境的建设。班级“软文化”环境是班级文化环境的核心,是最能体现班级个性的,班级整体形象的优劣最终将取决于班级“软文化”环境是否健康。
1.班旗、班歌、班徽的设计。此三者是班级“软文化”环境建设起始点,像一场音乐会前的造势活动,令观众更加神往。在设计它们时,班主任应调动全班人人参与,并让部分班干部征求任课教师的意见,逐渐形成全班同学都认同的设计。设计完成后,可以通过手抄报等形式向全校同学展示本班班旗、班歌、班徽,使全校师生注意到本班的形象标志。班旗、班歌、班徽作为班级和班级特色的标志有助于学生对班级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设计活动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合作力,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增进学生间的了解和信任。
2.制度文化的建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班级的实际制订一系列的班级规章、制度、公约和纪律等,在经过全体成员集体表决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实施,坚持“依法治班”,共同发挥规章制度的强制作用和激励作用,营造和谐的制度文化。《班级学生行为考核细则》是班集体建设中最为完整的“班级宪法”,对学生的一言一行提出了详细的规范要求,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制定得完整、全面。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将班级制度文化从强制约束向自觉遵守的转化,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奖惩结合,借助班团活动课等时间积极进行宣传,正确加以引导,以帮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良好习惯。《班干部考核细则》是班集体班干部队伍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制度。班干部工作是班集体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班干部无形中成为同学学习和效仿的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其他同学就使一种教育。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班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也需要一项激励机制加以维持和完善。通过制度约束和激励,使班干部之间形成一定的竞争机制,有效地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与工作积极性。
3.班内主题活动的文化建设。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提出的要求是:社会活动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人际合作能力、公关协调能力等能力的培养,光靠老师的说教是不够的。学生能力往往是在与情境的互动中无形中发生迁移和提升。而每个学生都渴望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渴望情感交流。我们在班集体建设中,要抓住学生的特点,让每个学生亲身参加一些主题活动,强调娱乐性与教育性的统一,寓教于乐,在活动中培养和锻炼上述能力,如以慈善捐款为目的的拍卖活动、齐心协力拔河比赛、歌咏擂台赛、有奖竞猜等。
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班主任应积极为他们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上一章#目录

你可能感兴趣的:(23 关注班集体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