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概要3

《圆觉经》概要3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普贤菩萨章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圆觉清净:禅宗和北传的构词法基本都是这样把两个定义相近放在一起,还是一种概念。

云何:如何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知如幻者,现在接上第二章的结论,北传把禅定观察的客观认知延伸到无限的轮回中,从而定义整个轮回的性质。但记住,这里所说的轮回如(幻)是相对于禅定认知。但这样,禅定观察的本质就从实践变成一种结论性的东西。而并不是说,人生无用,都是假的,继续受困于宿命论,这是一种假大空。


只有显真才能知如幻,明白吗?这如幻是相对的,是用来建立全新认知的。那么,这个知如幻包括什么呢?对于客观的感知,身心的感知,乃至由于世界本来没有物质,只有名色法。我们的认知感官也是一段时间的组合概念,也不是实有。所以身心亦如幻。我们活在一个叫做世界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深浅或者脱离,取决于戒定慧。


北传或者禅宗极端重视轮回,一鼓作气,力争上游。常见的,就是六祖的一句话,生死事大,这是正确论断,但在禅宗的整体的哲学来说比重很大,所以说像另一种宿命论。

当然,不只是我,虚云大师也是这么说的。

《圆觉经》概要3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就该从整体理论是否客观,科学,人本,去审定。但我本人更喜欢用历史去审定。


以幻还修于幻:注意,这两个幻,含义不一样。并且都是相对的,第一个幻是指轮回,客观的物质世界,这是同时的。它对于禅定观察,究竟名色法来说,它是幻的,它只是一个整套论证理论,不属于结论,否则就是假大空了。当然,在南传,释迦牟尼是比哲学可靠的可验证的辩证,实践哲学,它必定把前提,特定语言环境审定。但在北传,他说的是无上真理,人生就是他的结论前提。这是不一样的。


第一个幻,第二个幻的特定要求都是,以禅定观察为基本。


第一个幻是指修证方式,在北传中有咒语,六波罗密,念佛,禅修,密法等等。还包括对于人生的认知也是幻的,我在概要的第一部分已经阐述了。


禅定观察来自世界,我们要依靠世界获得定力,通过定力觉察名色法,乃至证得涅槃。人生,世界并没有什么污秽之处,客观来说,便是如此。


自然也就不需要世界如幻这样一个具有文学价值的论断,来使人通过文学获得哲学思想上的共鸣,因为,这并不能使得一个人获得觉悟,除非,佛教是讲究信奉的宗教理论。


我们继续来说第一个幻,以幻指的用世界以内的客观感知,眼耳鼻舌身意,见到的物质,因为我们认知他的层次未到名色法,所以北传说它是幻。也可以说,不属于本来清净,如来藏这个本体,所以它是幻。只要是主观感知的客观世界导致的认知行为,修道行为都属于幻。


第二个幻是直接针对禅宗本体,不生不灭的本来清净来说的。它认为在这不生不灭之上的所有佛法,咒语,等等都是幻的,都是空中之花,而实在的花也就是本来清净,不是在那空中的花中。

在北传中,释迦牟尼的传法佛偈是这样的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什么意思呢?我所说的佛法呀,本来就是根据虚空法界,而虚空法界本来平常,它压根没有一个叫做法的东西。也就是无法。法是根据的意思,无法是不存在这个法的意思。


只是你原本是自在的,后来被轮回被束缚了,现在解脱了,只是恢复你原来的自由而已。这是了无所得。佛法就是解开你身上绳子。当你解开了绳子,那解绳之法有存在的必要吗?没有了。因为你已经自由了,你想看到佛法的作用,除非你在证阿罗汉果位后,看到一个被束缚的人。


第二个幻是以禅宗的,本无无生之中,本来清净看待佛法本质的。


这是北传,禅宗的哲学理论,看起来比较复杂。


我们了解到,禅定的观察的对象,物质世界是实在的,但从另外的,名色法的角度,它又属于相对于不存在,因为世界没有物质,只有名色法。从客观上,它一定存在,只是禅定中,如同现代物理一样,把它从微观角度理解为物质不存在,世界不存在。世界依旧是唯物的,而我们不讨论宇宙起源以及世界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自然不存在一切唯心造的理论。


在南传看来

涅槃依靠对世界的观察。


当然,作为禅宗,除了本体论,这部经典除了幻这个字有点极端乃至不合理这两点。它还是来讨论世界和觉悟的关系问题,觉性的作用。

佛法不离世间觉    《六祖坛经》
南传不会使用幻这个词语,朦胧不清,导致他们否定涅槃实践乃至藐视人生,陷入一切皆空。

第一个幻是,世界之幻,第二个是佛法之幻。


那么幻和幻需要修吗?需要。你没有到本来清净,你如何可以说佛法是幻的?你不知道佛法,不知道禅定修持,如何可以知道世界是幻的呢?它的感知,修持还是真的。所以,我们以实际修持到的阶段,以这个阶段认为它是幻,再以另外一个不生不灭去定义另外一个幻。

这样,以幻修幻的实质是以实物修实物,而因为他的主观能动性,所有把这两个实在定义为幻。成了以幻修幻。


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


所以下面就问了,如果以幻修幻,那么身心也是幻的,那么我们回到本来清净之后,就没有了心。没有心,谁在修行呢?没有修行,轮回该如何解脱呢?

幻化:没有戒定慧的生活陷入无法觉悟的轮回中。

妄想:这是虚空花的妄有推导出来的,指的是导致轮回的精神认识。

如幻境界:认识到世界的两种,名色法和物质观点。名为如幻境界,这是被如幻。


这部经是禅宗的,讲究世界和觉性的关系问题。那么为什么普贤这么问呢?原因是他把如幻和修行对立起来了。

实质上,如幻只是一种认知,修行是实质,只是禅宗的戒定慧是建立在对世界的认知,如幻之中。


北传的不生不灭,本来清净不等同于涅槃,因为他们不重视修证涅槃,但他们的学说建立在讨论涅槃之上的,也就是,不住涅槃。这是南北传的差异之一。

他的结论是,【我】的问题,谁是我?我的本体是谁?这是一种对于终极问题的回答,他的回答是,我是佛。


他的空性是把禅定观察认知的世界观,用语言,概念描述出来,从而使之朦胧地体验到这种感觉,北传除了成佛,基本不考虑涅槃的问题。这样。空性成为一种别样的世界观,从而区别于常识认知。这达到北传的一个目的,入佛知见。


北传的最终课题不是涅槃而是通过这种空性的世界观,禅定观察,他们认为可以找到本我,自性。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三昧:在这里指法门的意思。


  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觉心不动,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那么这段话就是论述上面我所讲的,如幻和修行的关系问题,它是统一的。


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如何生出来呢?看禅定观察,靠觉性。当你的觉性,禅定能力可以生起道心,那么你的决心就会带你走上解脱,也就妙了。


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

这段是最可怕的,因为难理解,理解错了,可能就是假大空?

种种幻化: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人生,所以也就是从这种认知中,成了幻化。

从空而有:就像空中的花,从空而有,从轮回,从妄有的角度,本来清净是不是无法产生妄有呢?是,所以本来清净叫做空。从空而有是指我们的轮回是无到有的。

幻华虽灭,空性不坏:幻华是指轮回的五蕴,也就是我们的身体,还有身外的一切都会随着证得不生不灭的本来清净而终归认识到外物终究消散。

唯独作为觉性,指引我们禅修认知世界,也可以说是本来清净的空性。它是不曾灭去的。因为没有这种觉性,我们无法觉悟。当我们觉悟,就明白本来清净对于轮回来说是一种空性。觉性一直都在,空性也一直都在。

这是一种感知上的差异,而北传的哲学喜欢在这感知的差异上做理论推导,概念转化。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幻心是对物质的感知称作幻心,因为他没有以佛知见来看,也就是禅定观点来看。心来自我们的认知而构成的。第二句的幻灭是指物质的毁灭。


诸幻尽灭,觉心不动:在证悟大道的路上,身体和身外的一切由于禅修观察的提升,认识到它们终究会随着名色法的消失而消失,就好像从未出现过一样。唯独这禅修的觉心从未动过,因为没有诸幻尽灭就是从觉心不动的定力中得出的结论。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我们获得觉悟,一定要按照正确的道路,正确的观察,否则依旧是是幻,即使你说那是觉悟,那只是自己的一面之词,它依旧是幻。正确的觉悟才是觉悟。


觉心不动,说有觉,犹未离幻:由于,我们修证的是,我们的本性清净,实际上,并没有获得什么。如果说,我们是觉悟到了什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只是说,我们回到了原来的世界观,这种提升使我们以为有觉,而实际上,并没有获得新的东西,也就是并没有觉。这里的觉不同于上文的觉,上文的觉是认知的提升,这边的觉是指认知到新东西称作觉。也就是说,我们把回到原来世界观的能力提升看做发展了新的思想,新的认知,这是因为你没有明白我们的本性就是清净的,你还是没有离开幻,当你证悟了本性,也就明白认知能力的提升只是回到原来清净并不曾获得什么。那么,你就离幻了。


六祖说,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说没有察觉的,也同样没有离开幻。没有察觉的,无法认识到世界的变化,他就一直轮回下去。


所以什么叫做幻灭呢?就是,我们的觉察心不动摇。本性清净常常明亮,当我们觉得,哦这一刻感悟好多哦,要明白只是自己距离自己的本性又进了一步,并没有得到什么。当我们没有觉悟到什么的时候,我们要时刻保持觉悟。就像把觉心当做太阳一样挂在天上,不曾动摇,偏移。这样,幻化这个修行认知才可以因为自己的觉心而被自己所明了。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远离心:不是远离世界,是远离没有觉知的人生。

心如幻者,亦复远离:当你认为这个心是幻的时候,那么你就无法因为觉心生起,专注。并无法把诸幻消灭的修行。最终导致,一直轮回。所以,我们不要认为心是幻的。


真正认为它是幻心,是,贪嗔痴的心应当如幻看待。而唯独觉知的心,不可以是幻。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这个远离也是指远离世俗。当你远离世俗,在你眼前的还是吃喝拉撒睡,你可以消除这些对你的心起的烦恼吗?不一定。所以,真正对治的是你的心,而非世界。应该远离这种把修行寄托在出世的错误想法。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

修行证道就像钻木取火,我们禅修的觉知之心把这个世界观察地如同把木头挫没了。对我们的心不起作用了。也就是幻灭。而我们观察到是名色法,觉悟,也只是修证的体现,并没有奇特的,就像那挫木头导致的白烟。终究消散一样。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贤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

  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华。

  依空而有相,空华若复灭。

  虚空本不动,幻从诸觉生。

  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

  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

  常应远离幻,诸幻悉皆离。

  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

  觉则无渐次,方便亦如是。

你可能感兴趣的:(《圆觉经》概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