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是对数据库表中一列或多列值进行排序的一种结构,使用索引可以提高数据库中特定数据的查询速度,索引是一个单独的,存储在磁盘上的数据结构,它包含着对数据表里所有记录的引用指针。
索引是在存储引擎中实现的,每种存储引擎的索引也不一定完全相同。
MySql中索引的存储类型有两种:Btree和Hash
索引的优缺点:
索引的分类:
索引的设计原则:
以下内容均为从大神的博客上直接摘抄整理 参考链接全部给出~~~~~~
为什么要给表加上主键?
为什么加索引后会使查询变快?
为什么加索引后会使写入、修改、删除变慢?
什么情况下要同时在两个字段上建索引?
想要理解索引原理必须清楚一种数据结构「平衡树」(非二叉),也就是b tree或者 b+ tree,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平衡树,平衡树,平衡树”。当然, 有的数据库也使用哈希桶作用索引的数据结构 , 然而, 主流的RDBMS都是把平衡树当做数据表默认的索引数据结构的。
我们平时建表的时候都会为表加上主键, 在某些关系数据库中, 如果建表时不指定主键,数据库会拒绝建表的语句执行。 事实上, 一个加了主键的表,并不能被称之为「表」。一个没加主键的表,它的数据无序的放置在磁盘存储器上,一行一行的排列的很整齐, 跟我认知中的「表」很接近。如果给表上了主键,那么表在磁盘上的存储结构就由整齐排列的结构转变成了树状结构,也就是上面说的「平衡树」结构,换句话说,就是整个表就变成了一个索引。没错, 再说一遍, 整个表变成了一个索引,也就是所谓的「聚集索引」。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表只能有一个主键, 一个表只能有一个「聚集索引」,因为主键的作用就是把「表」的数据格式转换成「索引(平衡树)」的格式放置。
假如我们执行一个SQL语句:select * from table where id = 1256;
首先根据索引定位到1256这个值所在的叶结点,然后再通过叶结点取到id等于1256的数据行。 这里不讲解平衡树的运行细节, 但是从上图能看出,树一共有三层, 从根节点至叶节点只需要经过三次查找就能得到结果。如下图
索引能让数据库查询数据的速度上升, 而使写入数据的速度下降,原因很简单的, 因为平衡树这个结构必须一直维持在一个正确的状态, 增删改数据都会改变平衡树各节点中的索引数据内容,破坏树结构, 因此,在每次数据改变时, DBMS必须去重新梳理树(索引)的结构以确保它的正确,这会带来不小的性能开销,也就是为什么索引会给查询以外的操作带来副作用的原因。
非聚集索引, 也就是我们平时经常提起和使用的常规索引。
非聚集索引和聚集索引一样, 同样是采用平衡树作为索引的数据结构。索引树结构中各节点的值来自于表中的索引字段, 假如给user表的name字段加上索引 , 那么索引就是由name字段中的值构成,在数据改变时, DBMS需要一直维护索引结构的正确性。如果给表中多个字段加上索引 , 那么就会出现多个独立的索引结构,每个索引(非聚集索引)互相之间不存在关联。 如下图
每次给字段建一个新索引, 字段中的数据就会被复制一份出来, 用于生成索引。 因此, 给表添加索引,会增加表的体积, 占用磁盘存储空间。
非聚集索引和聚集索引的区别在于, 通过聚集索引可以查到需要查找的数据, 而通过非聚集索引可以查到记录对应的主键值 , 再使用主键的值通过聚集索引查找到需要的数据,如下图
不管以任何方式查询表, 最终都会利用主键通过聚集索引来定位到数据, 聚集索引(主键)是通往真实数据所在的唯一路径。
有一种例外可以不使用聚集索引就能查询出所需要的数据, 这种非主流的方法 称之为「覆盖索引」查询, 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复合索引或者多字段索引查询
先看下面这个SQL语句
//建立索引
create index index_birthday on user_info(birthday);
//查询生日在1991年11月1日出生用户的用户名
select user_name from user_info where birthday = '1991-11-1'
这句SQL语句的执行过程如下
首先,通过非聚集索引index_birthday查找birthday等于1991-11-1的所有记录的主键ID值
然后,通过得到的主键ID值执行聚集索引查找,找到主键ID值对就的真实数据(数据行)存储的位置
最后, 从得到的真实数据中取得user_name字段的值返回, 也就是取得最终的结果
我们把birthday字段上的索引改成双字段的覆盖索引
create index index_birthday_and_user_name on user_info(birthday, user_name);
这句SQL语句的执行过程就会变为
通过非聚集索引index_birthday_and_user_name查找birthday等于1991-11-1的叶节点的内容,然而, 叶节点中除了有user_name表主键ID的值以外, user_name字段的值也在里面, 因此不需要通过主键ID值的查找数据行的真实所在, 直接取得叶节点中user_name的值返回即可。 通过这种覆盖索引直接查找的方式, 可以省略不使用覆盖索引查找的后面两个步骤, 大大的提高了查询性能,如下图
数据库的数据存放在磁盘上面,这也是数据库数据能持久化的原因,但是磁盘读取依靠的是机械运动,分为寻道时间、旋转延迟、传输时间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耗时相加就是一次磁盘IO的时间,大概9ms左右。这个成本是访问内存的十万倍左右;正是由于磁盘IO是非常昂贵的操作,所以计算机操作系统对此做了优化:预读;每一次IO时,不仅仅把当前磁盘地址的数据加载到内存,同时也把相邻数据也加载到内存缓冲区中。因为局部预读原理说明:当访问一个地址数据的时候,与其相邻的数据很快也会被访问到。每次磁盘IO读取的数据我们称之为一页(page)。一页的大小与操作系统有关,一般为4k或者8k。这也就意味着读取一页内数据的时候,实际上发生了一次磁盘IO。
正因为有了磁盘IO预读机制,所以才有了减少磁盘IO的可能,因为一次磁盘IO操作,可以查找到物理存储中相邻的一大片数据。一次磁盘IO操作可以取出物理存储中相邻的一大片数据,如果查询的索引数据(就是B+树中从根节点一直到叶子节点整个过程中查询的节点数)都集中在该区域,那么只需要一次磁盘IO,否则就需要多次磁盘IO
正是基于磁盘IO预读机制的前提,数据库可以采用索引机制快速查询出数据。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我们有一个数据库student,这个表分别有三个字段:name,age,class。假设表中有2000条记录。
1、假如没有使用索引,当我们查询名为“xiaxia”的学生的时候,即调用:
select name,age,class from student where name = "xiaxia";
此时数据库不得不在student表中对这2000条记录一条一条的进行判断name字段是否为“xiaxia”。这也就是所谓的全表扫描。
2、而当我们在student表上的name字段上创建索引时,当我们查询名为“xiaxia”的学生时:
会通过索引查找去查询名为“xiaxia”的学生,因为该索引已经按照字母顺序排列,因此要查找名为“xiaxia”的记录时会快很多,因为名字首字母为“x”的雇员都是排列在一起的。通过该索引,能获取到表中对应的记录。
所以B树的出现不是为了减小查询的时间复杂度,而是减小磁盘IO操作,众所周知,IO操作的效率很低,那么,当在大量数据存储中,查询时我们不能一下子将所有数据加载到内存中,只能逐一加载磁盘页,每个磁盘页对应树的节点。造成大量磁盘IO操作(最坏情况下为树的高度)。平衡二叉树由于树深度过大而造成磁盘IO读写过于频繁,进而导致效率低下。
所以,我们为了减少磁盘IO的次数,就你必须降低树的深度,将“瘦高”的树变得“矮胖”。一个基本的想法就是:
(1)、每个节点存储多个元素
(2)、摒弃二叉树结构,采用多叉树
这样就引出来了一个新的查找树结构 ——多路查找树。 根据AVL给我们的启发,一颗平衡多路查找树(B~树)自然可以使得数据的查找效率保证在O(logN)这样的对数级别上。
我们先来看二叉树查找时磁盘IO的次:定义一个树高为4的二叉树,查找值为10:
第一次磁盘IO:
第二次磁盘IO:
第三次磁盘IO:
第四次磁盘IO:
从二叉树的查找过程了来看,树的高度和磁盘IO的次数都是4,所以最坏的情况下磁盘IO的次数由树的高度来决定。
从前面分析情况来看,减少磁盘IO的次数就必须要压缩树的高度,让瘦高的树尽量变成矮胖的树,所以B-Tree就在这样伟大的时代背景下诞生了。
B-Tree查询过程:
如下有一个3阶的B树,观察查找元素21的过程:
第一次磁盘IO:
第二次磁盘IO:
这里有一次内存比对:分别跟3与12比对
第三次磁盘IO:
这里有一次内存比对,分别跟14与21比对
从查找过程中发现,B树的比对次数和磁盘IO的次数与二叉树相差不了多少,所以这样看来并没有什么优势。
但是仔细一看会发现,比对是在内存中完成中,不涉及到磁盘IO,耗时可以忽略不计。另外B树种一个节点中可以存放很多的key(个数由树阶决定)。
相同数量的key在B树中生成的节点要远远少于二叉树中的节点,相差的节点数量就等同于磁盘IO的次数。这样到达一定数量后,性能的差异就显现出来了。
下面来具体介绍一下B树(Balance Tree),
一个m阶的B树具有如下几个特征:B树中所有结点的孩子结点最大值称为B树的阶,通常用m表示。一个结点有k个孩子时,必有k-1个关键字才能将子树中所有关键字划分为k个子集。
1.根结点至少有两个子女。
2.每个中间节点都包含k-1个元素和k个孩子,其中 ceil(m/2) ≤ k ≤ m
3.每一个叶子节点都包含k-1个元素,其中 ceil(m/2) ≤ k ≤ m
4.所有的叶子结点都位于同一层。
5.每个节点中的元素从小到大排列,节点当中k-1个元素正好是k个孩子包含的元素的值域划分
6.每个结点的结构为:(n,A0,K1,A1,K2,A2,… ,Kn,An)
其中,Ki(1≤i≤n)为关键字,且Ki
n为结点中关键字的个数,满足ceil(m/2)-1≤n≤m-1。
查询
以上图为例:若查询的数值为5:
第一次磁盘IO:在内存中定位(与17、35比较),比17小,左子树;
第二次磁盘IO:在内存中定位(与8、12比较),比8小,左子树;
第三次磁盘IO:在内存中定位(与3、5比较),找到5,终止。
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比较的次数并不比二叉查找树少,尤其适当某一节点中的数据很多时,但是磁盘IO的次数却是大大减少。比较是在内存中进行的,相比于磁盘IO的速度,比较的耗时几乎可以忽略。所以当树的高度足够低的话,就可以极大的提高效率。相比之下,节点中的元素多点也没关系,仅仅是多了几次内存交互而已,只要不超过磁盘页的大小即可。
插入:
第一步:检索key插入的节点位置如上图所示,在3,5之间;
第二步:判断节点中的关键码个数:
节点3,5已经是两元素节点,无法再增加。父亲节点 2, 6 也是两元素节点,也无法再增加。根节点9是单元素节点,可以升级为两元素节点。;
第三步:结点分裂:
拆分节点3,5与节点2,6,让根节点9升级为两元素节点4,9。节点6独立为根节点的第二个孩子。
最终结果如下图:虽然插入比较麻烦,但是这也能确保B树是一个自平衡的树
删除和增加修改都会改变树的结构,使树重新平衡,这个代价极大。
1.有k个子树的中间节点包含有k个元素(B树中是k-1个元素),每个元素不保存数据,只用来索引,所有数据
都保存在叶子节点。
2.所有的叶子结点中包含了全部元素的信息,及指向含这些元素记录的指针,且叶子结点本身依关键字的大小
自小而大顺序链接。
3.所有的中间节点元素都同时存在于子节点,在子节点元素中是最大(或最小)元素。
B+树的优势在于查找效率上,下面我们做一具体说明:
首先,B+树的查找和B树一样,类似于二叉查找树。起始于根节点,自顶向下遍历树,选择其分离值在要查找值的任意一边的子指针。在节点内部典型的使用是二分查找来确定这个位置。
(1)、不同的是,B+树中间节点没有卫星数据(索引元素所指向的数据记录),只有索引,而B树每个结点中的每个关键字都有卫星数据;这就意味着同样的大小的磁盘页可以容纳更多节点元素,在相同的数据量下,B+树更加“矮胖”,IO操作更少
B树的卫星数据:
B+树的卫星数据:
需要补充的是,在数据库的聚集索引(Clustered Index)中,叶子节点直接包含卫星数据。在非聚集索引(NonClustered Index)中,叶子节点带有指向卫星数据的指针。
(2)、其次,因为卫星数据的不同,导致查询过程也不同;B树的查找只需找到匹配元素即可,最好情况下查找到根节点,最坏情况下查找到叶子结点,所说性能很不稳定,而B+树每次必须查找到叶子结点,性能稳定
(3)、在范围查询方面,B+树的优势更加明显
B树的范围查找需要不断依赖中序遍历。首先二分查找到范围下限,在不断通过中序遍历,知道查找到范围的上限即可。整个过程比较耗时。
而B+树的范围查找则简单了许多。首先通过二分查找,找到范围下限,然后同过叶子结点的链表顺序遍历,直至找到上限即可,整个过程简单许多,效率也比较高。
例如:同样查找范围[3-11],两者的查询过程如下:
B树的查找过程:
B+树的查找过程:
B+树相比B树的优势:
1.单一节点存储更多的元素,使得查询的IO次数更少;
2.所有查询都要查找到叶子节点,查询性能稳定;
3.所有叶子节点形成有序链表,便于范围查询。
MySQL数据库中的索引为什么能够加快查询速度?
MySQL中的索引是B+树,使用B+树查找数据的时间复杂度度为O(logN).索引中的叶子节点是连在一起的,这会加快范围查询。 如下图所示(InnoDB),查找订单号在18到49的全部订单。首先通过从根节点开始查找,找到订单号为18的叶子节点,然后从当前的叶子节点向后查找,直到找到订单号为49的订单才停止查找。遍历的叶子节点皆作为查询结果返回。
倘若将索引改成B树,BST,AVL, 或红黑树,可以吗?
B+树 vs. B树
- 减少磁盘访问次数
B树的非叶子节点包含了关键字和指向关键字具体信息的指针,而叶子节点不含任何关键信息;而B+树非叶子节点不含指向关键字的指针,只是叶子节点关键字的索引,叶子节点才包含指向关键字信息。因此,B+树内部节点比B树小。如果把所有同一内部结点的关键字存放在同一盘块中,那么盘块所能容纳的关键字数量也越多。一次性读入内存中的需要查找的关键字也就越多。相对来说IO读写次数也就降低了。
- 查询效率更加稳定
B树搜索可能在非叶子节点结束,也靠近根节点的记录查找时间越短,而查询不存在的关键字,仍需要从根节点走到叶子节点才能确定。而在B+树中,任何关键字的查找都必须走一条从根节点到叶节点的路径,查找路径相同,导致每个关键字查询效率相当。尽管B+树找到一个记录所需的比较次数要比B-树多,但是一次磁盘访问的时间相当于成百上千次内存比较的时间,因此实际中B+树的性能可能还会好些。
- B树不支持顺序遍历
B+树的叶子节点使用指针顺序连接在一起,只要遍历叶子节点就可以实现整棵树的遍历。而数据库中的范围查询是非常频繁的,而B树顺序遍历效率比较低。
二分查找(BST)树
BST树的深度不可控,最糟糕的情况是BST变成单向链表,深度较大的BST不但会增加磁盘IO,也会影响查找效率。
平衡二叉树(AVL)
与BST相比,虽然能够保证绝对平衡,保证了查找效率,但是维护AVL树平衡的开销比较大,尤其对于插入删除频繁的业务场景而言,绝对平衡带来的查找效率优势就不再那么明显了。
红黑树
红黑树虽然解决了AVL树维护平衡开销比较大的问题,但是红黑树跟B树一样,非叶子节点也会存储数据,同样面临跟B树同样的问题,磁盘IO负担大。此外,红黑树分支因子比较少,深度比B+树更深,那么在查找时页缺失的概率也随之增大。
哈希(hash)比树(tree)更快,索引结构为什么要设计成树型?
索引设计成树形,和SQL的需求相关。
对于这样一个单行查询的SQL需求:select * from t where name=”shenjian”;
确实是哈希索引更快,因为每次都只查询一条记录。所以,如果业务需求都是单行访问,例如passport,确实可以使用哈希索引。
但是对于排序查询的SQL需求:分组:group by; 排序:order by; 比较:<、>
哈希型的索引,时间复杂度会退化为O(n),而树型的“有序”特性,依然能够保持O(log(n)) 的高效率。
参考博客:https://www.cnblogs.com/aspwebchh/p/6652855.html 深入理解数据库索引
https://blog.csdn.net/qq_35571554/article/details/82796278 理解磁盘io与预读
https://blog.csdn.net/programmer_at/article/details/82735128 为什么数据库索引要用b树
https://blog.csdn.net/z_ryan/article/details/79685072 理解B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