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钱包“压力山大”的年代,为什么我愿意为你的文字买单?

昨天群聊的时候,有朋友告诉我,公众号上一位叫做“达达令”的大号,推出收费邮件的服务,前一千名订阅者的价格是777人,时间长期有效。在推出之后一天就已经爆满,当天收入就已经超过一百万!现金!

我的天啊!我的小心脏被狠狠滴撞了一下!

我感兴趣的,不是她一天就赚了一百万,而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愿意立马转了777块到她的支付宝,生怕晚了搭不上车。在一个免费资源满天飞的年代,我们是出于什么样的需要才会付费读文呢?要知道,买这些文字的可不是情窦初开的中学生,为了那些虚无缥缈的网文而不断地烧钱。

达达令的收费阅读标题是:《这一次,你真的可以包养达达令了》。最后一句相当扣人心弦的话是这样写的:

“或许从这一刻开始,你就可以买下我一生的故事诶。”

作为一个也拥有几个自媒体平台的我来说(咳咳,关注的人太少,纯粹玩票),深知要在这个谁都能写而且不是光会写就能圈粉的年代,要阅读量10万+而且粉丝心甘情愿地给你打赏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我写了一年多,微信公众号早早开通原创和打赏功能,唯一一篇收入颇丰的文章,来自于我批评母校的文字,而那恰恰是我最不想写的一篇。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文字,你会为之买单呢?

第一,能够不断地激励你自我提升、并且提供具体努力方法的。上有一位签约作者彭小六,每天都保持更新,每天都能找到提升自我修为的题目,洋洋洒洒地写上几千字。我观察过一段时间,并不是他的每一篇文字都能干货十足,但关键在于他非常努力,自己花费不少金钱去阅读、学习和进修,并且把这些经验分享给读者。到了一定的阶段,就形成了稳定的粉丝群,通过在微信号上的微课、群读等方式,逐步实现获利回报。

第二,是能够满足我们日常学习工作需要的具体技能。像PPT达人秋叶就是最好的例子,通过分享最实用的PPT制作技巧,积累起足够的人气,然后再拓展路径,开始朝如何打造个人品牌等方面开设微课课程,在分答、微博问答等平台进行付费学习。还有一个网络达人“恶魔奶爸Sam”也是如此,通过公众号上对英语学习经验的分享,逐步拓展自媒体平台,据说如今他在微博问答上的收入也是颇为可观的。

第三,是可以满足心灵问题无法排解的困惑、写得好的心灵故事和职业故事类的。像上面提到的达达令,据说她最早写作的动机是为了给自己的三个表妹,用文字鼓励她们上进,所以写着写着就有很多年轻人共鸣,然后扩散开去。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我们追求的心灵安逸无法赶上花花世界的风驰电掣,因此总是需要一点文字的慰藉,给自己减减压打打气,我想之所以那么多人愿意为达达令的文字付费,大概类似于当年我们买《读者》、《家庭》之类的心态。

第四,就是满足我们八卦、嬉笑怒骂高端黑心理的文字,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咪蒙。我并不认可咪蒙的很多观点,但的确做过记者的她深谙人性的特点,十分擅长用各种煽风点火似是而非上蹿下跳的观点赢得读者的掌声或谩骂,但无论是赞成抑或反对,她都已经赚取了点击量,进而可以赢取广告商的青睐,为自己换得收入,更不要说本来就有很多她的迷弟迷妹为她的作品买单。

当然我得强调的是,上述大牛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达达令曾经做过好几个公众号都失败了,她是在不断地摸索中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路径和风格的。咪蒙就不用说了,在书里她几乎每隔两三页就对自己的身材和失败进行冷嘲热讽。从成功的例子来看,其实重要的一定是具备两个因素:一是坚持,无论成功失败都坚持持续地写下去;二是总结,对于读者的反应能够及时地进行反思和调整,才可以获得更为广阔的读者群支持。

除此以外,我觉得还有三点,是他们能让你心甘情愿付费的原因:

第一,他们的文字一定是能够直接回应读者的要求,能够最迅速地击中你的心灵深处或者是问题的根本,并且通过优美的排版或是简明扼要的语音回复,直接满足读者的需要;

第二,网络时代的根本要求是直接快速,付费服务的针对性能够满足迷弟迷妹们当下获得服务的愉悦,实则也是一种偶像崇拜更为直线和粗暴的回应。但我一直都有一种迷惑,那就是当读者付费之后,满足了当下的阅读需求,之后是否还会回头重温或者持续有效地关注,这是一个留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便捷的付费方式,让读者往往有冲动消费的欲望和行为。无论是支付宝还是微信,只要扫扫二维码或者点击一下付款的按钮,你的现金“哗”的一下就出去了。而且只要金额不大,五块十块之内的支付,我们往往觉得太过便宜而无所谓了,但积少成多,便也成为付费阅读作者方的一笔不小的收入。有粉丝就有人气,有人气就有金钱的交易,有金钱的交易就会有各种层出不穷挖空心思的歪门邪道,例如买粉丝买流量的行为。所以从本质来讲,网络社会也是现实社会的一种延续,回应人性中最根本的欲望和需求,就是经济活动的冲动与行为。

对我而言,观察和思考这样的一个过程和结果本身就是一种乐趣。但我更为关注的,是自己的职业与这样一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结。大学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能否借鉴网络自媒体的发展经验,在内容的提供上更加个性化、更加细化、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直接地回应学生的现实与心灵需求、更加突出教学中的互动与交流,都是我们可以努力的方向。说白了,用一个最时髦的词语来说就是必须推动“供给侧改革”,当网络社会已经做出一个相当有意义的示范时,我们作为高校中的教育工作者,是不是也可以借鉴和反思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钱包“压力山大”的年代,为什么我愿意为你的文字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