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曾嘉悦171013003

《网络素养》随笔2

  有人说Google让我们变得更笨,有人说Facebook出卖了我们的隐私,有人说Twitter将我们的注意力碎片化。在你担忧这些社会化媒体让我们变得“浅薄”的时候,有没问过自己,是否真正地掌握了使用社会化媒体的方式?这本书以专业的知识回答了我们的疑问,同时这本书也改变了我一些看法。之前,我一直认为国内的互联网很差劲,缺乏分享和协作的精神。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终于明白,原来这不是网民的错,这是一个系统问题,需要系统思维才能解决。因为按照Howard Rheingold的思路来看的话,那就是因为国内的网民还没有足够好的信息素养,但其实不用怕,信息素养这东西也是可以培养的,正如读书识字能力也可以培养一样。而这本书正是有助于培养我们的信息素养。其实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带来给我们的最大改变并不是工具本身,而是思维本身。假如我们还是以过去那套思维来看互联网,那一定会认为这东西不过是升级版的电视机而已。事实却并非如此。互联网本身有其一套逻辑,它鼓励的是分布式的分享、协作和创造,假如你认为它可以像学唐诗宋词那样来学,那就错了。它不是靠死记硬背学会的。遗憾的是,现在很多计算机考试依然是在考察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你只能在应用的过程中体会或琢磨出其中的逻辑,并且尝试通过不断的实践来固化这样的思维模式。这也正是这本书告诉我们的道理。

  我认为这本书对于中国网民也有着特别的意义。中国有着全世界最奇特的互联网。大多数中国网民所熟知的互联网是封闭的(也许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单一的和偏娱乐化的。我们很少听说国内有老师应用社交网络工具来促进教学(甚至很多老师是在尝试禁止学生使用这些东西),我们也很少听说国内有几个不错的开源协作的社区(不管是软件开发还是其他领域都是如此,像译言或东西网那样的例子其实就算得上是例外了),而社交网络在大多数国内网民的心里就等同于QQ。这是颇为让人沮丧的局面。再加上国内不仅仅有唯利是图的大公司,他们在尝试尽可能大的通过吸引网民留在他们的平台上从而卖出更多的广告,而且有强大的ZF,以及无处不在的censorship,更是使得很多网民丧失/抛弃了批判性思考的空间。这是相当值得担心的一种情况。可幸的是,作为普通公民,我们还是有机会和有能力,去提升我们自己的信息素养,并且进而成为更好的公民。当越来越多人拥有了这样的信息素养之后,整个社会都会变得更好。而Howard Rheingold的这本书也许就是最好的信息社会搭车客指南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D曾嘉悦17101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