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静中认识自我

在安静中认识自我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现在已是暑季,天气愈发闷热,使人感到焦躁,干什么都感觉得难受。

已经下定决心考资格证书。每每打开书本,看不到几分钟,就要拿起手机看一看,结果这一看,不知不觉间,一个小时就这样过去了。

即便不看手机,也总是找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借口,以无形的力量来拒绝书本。一天过去了,翻开的第1章第1节。一个星期过去了,还是第1章第1节。一个月过去了,仍然是第1章第1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学习就更加懈怠了。回头在看,离最开始定的目标越来越远,心情就会不安,紧接着伴随的就是空虚,焦躁。

为了踏实,总想寻找一处安静清幽之地,集中精神好好学习,如果心不能安静下来,就是处在空旷寂寥之地,宁静如古刹,也是枉然。

此时会想起小时候奶奶常说的一句话:心静自然凉。

当时觉得颇好笑,凉不凉快跟心静有啥关系,还不如找个破扇子管用。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小孩子,幼稚的可笑。

一个人如何与环境相处,看的是他的精神和心理层面,心态决定了感受。心无旁骛,不受到外界的干扰,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处之。

在这个信息泛滥,分散注意力的东西太多,时间碎片化严重的时代,,专注力就显得难能可贵,一个能够安静下来的人是值得尊敬的。

这里所说的安静人不是那种孤僻的,不善于表达与交流沉默的人,而是一个人进入独处状态,能够安安静静,屏蔽外部干扰,专注完成一件事。

能够安静的人,他一定是个自律的人,最终也能成为厉害的人。

东方,尤其是中国的思维力训练,很早就发现安静的力量。老子说过,静为躁君。安静是躁动的君王。一个人没有安静能力,就像一个国家陷入暴乱一样,躁动的情绪将掀翻一切。
老子时代,信息量很小,完全无法与现在的信息时代相比,人现在一天摄取的信息量,比古人一生还多。但人们对安静力量的认识,却远远不如老子。

在安静中认识自我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宁静致远”充分说明“静”的力量,带来的益处。老子时代离我们太过久远,离我们近的时代人物,内圣外王的曾藩,他真正的蜕变,是从安静中开始。

当他身在翰林院期间,是他难得的学习进修做学问的一段时日,虽然每天求学问道,但是也每天酒席应酬不断,日子过的很是喧嚣和充沸。这样的日子没多久,曾国藩感觉到,每天这样可不行,看着是很丰满,实则进益不大,在学问方面,没有根本的长进,他心生愧疚,这与他的人生追求相悖的。

怎么办呢?后来他拜在理学大师唐鉴和倭仁门下。唐鉴向曾氏指出,“静”字功夫最是要紧。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

倭仁教给曾国藩一个修身要诀:研几。几乃几微之意。研几,即认真对待瞬间念头、细微小事,这也需要在静字上下功夫。

曾国藩采取静坐的方式,也就是找个没人的地方,独自安神静气地坐一会。他认为真正的静是潜伏,是积蕴,是在安静的状态中积蓄出来生动的意念,是世间万物有待生长的一个起点,心中守住这样的感觉,即安详,又充满生机,一个人的智慧和思维能力一定会提高,那才是守静的根本。

经过静字功夫的修炼,他身上浮夸的毛病逐渐去掉了。安静使得曾国藩在战事胶着,与太平军决战时刻起到了大作用,他甚至专门设置一个小楼,取名静坐楼,每天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小楼里静坐一个时辰(2个小时)。

进去的时候眉头紧锁,出来的时候气定神闲。终于在紧张焦虑的情况下稳稳当当的指挥前线湘军攻下太平军的都城南京,取得了胜利。

在安静中认识自我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学会安静,说起来容易,坐起来也难。因为喧嚣久了,很难一下子静下来,怎么破?不要拘泥于形式,先试着安静的看完一本书,认认真真的做完一件事开始,或者先试着沉默下来。

正如王小波所说的: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能学的更多,那就继续一声不吭。

安静,是岁月的气质,亦是岁月予人的慈悲。

一个人能够静下来,是他心智成熟的开始。

在喧嚣的世界,让我们从安静中获取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安静中认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