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6

今天想到的三个事:

  1. 读书
  2. 阶级固化
  3. 日记和坚持

读书

高中开始,微博兴起的时候,大家都在批判碎片化阅读,都在批判成功学。
读书,阅读,自古都被认为是个好习惯。就算在没有科举制将读书和功名捆绑的西方,也有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的谚语。

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现在来看,怕是过时了;
读书是为了消遣娱乐?技术的发展,更生动,更interactive的娱乐方式更多;
读书是为了思想交流?这个我倒不清楚,但是话说能把所见所闻所感耐心揉进一本书中呈现,这个人的思想想必也是优秀的;
读书是为了磨炼心性吧?有着更便捷,更生动的视听体验;长时间盯着文字费时费力,想必也是磨炼心性啦。

我最近看武侠,因为我知道各种影视剧改编了好多,我想看看作者本身的叙事,是出于好奇;然而书中揉进来的博大精深的文化,确是我的意外收获。《射雕》中的宋词那么多,哪些影视剧能全唱一遍呢?《射雕》中的道家理论,兵法变阵,寥寥数字便摆开来,影视剧为了受众广,又怎能全部呈现。不过只能说,现在技术不够吧哈哈;

写是有倾诉的欲望,那么读呢?原本的欲望想来也是出于好奇,对世界的好奇,对思想的好奇,对理论的好奇;
我读书其实并不感觉到有什么放松身心,心旷神怡;也只是闲来无事,或者是不想工作时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深入情节反而更费心神,纠结,着急,扼腕叹息,为得只是读完那一刻的畅快
既不知读书为了什么,就看看读书获得了什么吧;
高中一段时间迷茫,偶然看到罗永浩的理想主义,便买了一大堆成功学的书籍也做精神鸦片;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罗永浩的《我的奋斗》和保罗柯艾略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后来确实有所好转,不过我想不明白的是,是书的作用呢?还是在买书之前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呢?

本科时候读过《麦田里的守望者》,《穆斯林的葬礼》,《平凡的世界》等等,基本上都是在暑假集训时打发时光而看,后来的印象也都不深;想来最记得的是《月亮与六便士》,对对对,还是理想主义。

因为同一本书,同样的文学喜好,人生态度来一次邂逅,遇到便觉是知音,狂喜不能自已;
有这样的感觉,都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书和电影;
《我的奋斗》《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月亮与六便士》,还有娄烨的文艺片《颐和园》
(王小波的书还没接触,想必也是如此)
那么,我还是想不明白,是书塑造了人生态度呢?还是人生态度决定了阅读喜好呢?

同学说,读书是为了有享受高级趣味的能力,这高级又高级在哪里呢?
话剧是不是高级?看展是不是高级?旅行是不是高级?舞蹈又是不是高级?

思索无果,转念一想,业余时间总要打发的,总要让人的精神变得更丰富;
武侠可以导读,透着故事情节了解博大的历史文化;
科普可以启迪,从日常生活中窥探高深的万物原理;

写到这里,一想便是了;上文中的一句话

读书是为了思想交流?这个我倒不清楚,但是话说能把所见所闻所感耐心揉进一本书中呈现,这个人的思想想必也是优秀的;

想了解读书的作用,需知写书的人的态度;
文章要分起承转合,故事要写伏笔寓意,科学要求调研推验,诗词要讲字字珠玑

优秀的作品的作者,想必或有缜密的思维,或有满腔的热血,或有丰富的阅历,或有研究者的严谨。
与这些思想交流,又怎能不有所收获呢?

也记得《挪威的森林》中有个角色(同是闲时阅读,印象不深)说到读书便只读那些经过时间淘洗过的优秀作品,虽是功利,却又道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