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不合群都不要迷失自己

  第一次拜读《乌合之众》这本书得益于朋友的推荐。这本书向我们阐释了群体心理的众多特点及其构成的因素,勒庞在书中分析了群体心理的种种特征,在整本书中,每一卷都有清晰的分析条理和较为严密的逻辑顺序,依次分析了“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群体的意见”,“群体领袖”等概念,不仅仅发出了与世俗不一样的观念,而且对自己的见解怀有百分百的自信心,在精彩的分析下立刻插入鲜活的例子,使得分析更加贴合逻辑,让人信服。就连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给予很高的评价:“勒庞的这本书是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群众心态。”但是书中有些观点,我们也不能盲目的推崇,例如:群体就是有这种“脊髓中的本能”,而妇女、儿童和原始人都是不用大脑而用脊髓思考的动物,他们盲目、轻信、缺乏理智,感情丰富而毫无用处。对于勒庞如此偏激的论证,我们也就应理性的思考,对妇女儿童的歧视的观点是就应得到批判的。

    叔本华说过:“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书中有部分详细描述了个体在群体中的表现,很好地阐释了这句话。在这里,勒庞强调了群体没有意识这个观点,群体中如果有一个个体发出声音,而这个声音极具感染力,影响着整个群体,这种影响力足以让人丧失自我发言的能力,变得庸俗。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人在群体中也会受到影响,而在群体中人们会有下面几个特征:1.人有意识的消失2.无意识的横行霸道 3.思想和情感因暗示和交互感染的作用向一个方向发展 4.把暗示带来的意念立即付诸行动。因为事实上社会上确实存在着这样的种种现象揭示着群众没有自我的从众心理,一本书,一件衣服等一系列物品都会引起轩然大波,一股潮流,而从众心理正是由此产生。在从众的过程中,个体会认为背后有集体的力量所撑,所以只要是集体所能接受的,便是正确的,于是大家都迷失在群体之中,丧失创新能力。

  可是,个体要想在群体中超越群体是非常困难的。个体既然是群体中的一员,要想有所超越,就意味着创新,改变自己原有的观点。然而,一个人可以轻易地否定他人却很难否认自己,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可能也难以与周围环境相抵抗,或许在一次一次的失败后逐渐放弃自己的想法而随波逐流。

  在书中,我看到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民族使自己的习俗变得过于牢固,它便不会再变化,于是就像中国一样,变得没有改进能力。”其实看到这样的话我是很气愤的,不过仔细想想,当时的中国闭关锁国,君主腐朽无能,那时庞勒把中国作为没有改进能力的典型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正如他所说的对传统的破坏,才有了后来的辛亥革命,才有了后来的改革开放。

 于我来说,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便是,我们都需要在群体中不要迷失自己,守住自己的心,要在合群与不合群之间找到平衡自己的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合不合群都不要迷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