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2.2信息交流的模式】

文章目录

  • 申农-维弗的通信模型
  • 拉斯韦尔的5W模式
  • 施拉姆模型
  • 维克利的S-C-R模式
  • 米哈依洛夫广义的科学交流系统模式
    • 正式交流
    • 非正式交流

申农-维弗的通信模型

信息论创始人香农与维弗在《通讯的数学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通讯模型。
该模型把信息交流描述成一种单向的线性过程,整个过程由五个环节构成。信源负责发出要传递的信息,信息会经过编码器编码而采用所经渠道的相适应的信号形式到达解码器,解码器的功能与编码器相反,它将接收到信号还原为信息并发送到交流的目的地,即信宿。噪音指一切传播者意图以外的,对正常信息的干扰。

优点
反映了一种原始朴素的信息传播思想,为后来的许多交流传播过程模式奠定了基础,并引起人们对从技术角度进行信息交流研究的重视

局限性

  • 关注点主要侧重语法层面,对于语义和语用层面的信息关注较少
  • 模型是一个单向线性模型,没有考虑反馈的环节。因而,通信模型会与人类社会传播行为的解释能力比较有限,并不完全适用于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传播过程

拉斯韦尔的5W模式

美国政治家拉斯韦尔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人类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5W模式。用五个问题的回答来描述传播行为,分别是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5W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

优点
开始注重信息本身的内容,以及交流和传播效果

缺陷
忽略反馈,缺乏互动,线性单向

施拉姆模型

传播学家施拉姆在1995年发表《传播如何有效进行》提出了信息交流三个模式,第一个模式与香农的通讯模型极为相似。
第二个模式中,施拉姆把交流的简单模式推进为一个比较复杂的模式。两个试图交流的个人必须积累有相当的共同经验,在信源和信宿中,只有在共同的经验范围之内才有所谓真正的交流,只有这个范围内的信号才能为信源和信宿所共享。
第三个模式中,施拉姆模式进一步发展成一个表明人类交流的两个个体之间有相互作用的模式。交流双方都必须将想要表达的意义制成代码,传递给对方,同时必须将对方传递过来的信息译码做出解释产生意义。通过信息的传送与反馈,个体之间形成了信息互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信息交流就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反馈的过程。
此外,施拉姆提出了能充分体现大众传播特点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认为传播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播与受众,二者存在传递与反馈之间的关系。

优点:
引进反馈概念,将反馈过程与交流者的互动过程联系起来。把信息交流理解为一个互动的循环过程。更符合人类信息交流的实际情况。

缺点
信息交流中传递了一种相等的感觉,实际上信息交流循环后不会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维克利的S-C-R模式

英国信息学家维克利提出的信息交流与传播模式。信息交流就是信息从信息源出发,经由各种渠道和媒介,而后传递到信息接收方的过程。
从形式上看,S-C-R三要素分别对应通讯模型中的信源-信道-信宿。与通讯模型的机器信号传递相比,强调的式人本社会传播,涉及许多人文因素(社会地位和认知对个人吸收信息的影响)

米哈依洛夫广义的科学交流系统模式

美国社会学家门泽尔,从信息载体的角度,对信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正式过程和非正式过程的交流模型。在这种模型下,社会的信息交流被分为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
经过米哈伊洛夫的整理,得到广义的科学交流系统模式。将科学交流分为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

正式交流

科学文献信息系统或第三方的控制进行的信息交流。

优点

  • 获得信息可靠程度高
  • 能从大量文献中找出有关某一课题详细、全面的科学信息
  • 不需要与信息生产者本人见面

缺点

  • 信息传递不及时
  • 通过文献查找科学信息需要一定的技巧方法

非正式交流

科学家、研究人员通过个人接触进行的信息交流

优点:

  • 信息间隔时间短
  • 信息选择和针对性强
  • 传递信息时反馈迅速
  • 对所得到的信息易于理解,并能给出恰当的评价

局限性:

  • 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难以检验
  • 只有少数人有参与直接交流的机会
  • 不能为以后的加工进行情报积累

你可能感兴趣的:(信息管理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