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海

近些日子,心情极丧,连公众号都懒得打理,实在是怕把文字都弄丧了,写到最后会出现“去死死吧”。


        一开始很难接受突然窜红的『丧』,同时也很抗拒所谓的『丧文化』。

        人民日报登出『青年人应该远离丧文化侵蚀别当没志向的行尸走肉』,惹来一阵风波。其实类似于美国文学流派垮掉的一代,日本的宅文化之类的,丧文化也许是一个国家在其经济文化发展转型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

        有网友逗趣道,“我们没有被丧文化侵蚀,我们本身就是丧文化的生产者。”

        环顾周围,丧文化营销愈发顺手。网友脑洞大开与喜茶互怼的丧茶成为饿了么和网易新闻共同策划的一场快闪;UCC咖啡与Facebook『每天来点负能量』网红林育圣合作,呼吁大家分享负能量。

        当然『丧文化』也许不比美国垮掉的一代,毕竟人家在那个时代创作出了值得深思的作品,而『丧文化』仍旧像孩童手中玩具一般,可丢可弃,亦能被可劲稀罕。或是个时下热点,或任重而道远。

        撇去『丧文化』不说,只谈『丧』。

        什么是『丧』?

        两个月前我认为『丧大概就是一些难以描述的“形而上”,你喝丧茶时才想到自己不是约翰列侬,也不是给自己一枪的柯本。』

        『你只能眼睁睁看着花谢去,却又无能为力,你不知道明年花再来,你以为无尾落日后,你是只蜉蝣,朝生暮死,你等不到来日晨光岿然。你只知道那口“会开花的井”枯尽了 。』

        『你说你是个很丧的人,遇到的都是大确丧。你说你爱而不得,你又说你怀才不遇,你相信自己终究会成为约翰列侬和柯本第几,但你不会给自己一枪也不会给别人一枪,你说你最后也许会跳入冰水中。』

        写这段话的时候的我也很丧,但最后仍补了一句,而我终究无法接受“丧”作为一个形容词却用第二声读音。(中华汉语字典显示“丧”使用第二声读音的时候是作为动词)

悲观海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两个月后,我想反驳我的观点。

        我开始喜欢『丧』这个字,它那所谓的"形而上"能代替我表现出所有我讲不出的感受,最重要的是,它的确应该是个动词。

        于现在的我看来,『丧』就像是『理想主义者的悲观海』,再解释下去,『理想主义者的悲观海』就是『勃勃野心下的小撒娇』而已。你怎么可能去劝说一个理想主义者不要『丧』,他根本比你追求真爱时还来的热情与积极。

        『悲观海』是什么?大抵是人后卸下武器与妆容所拥有的『独独屋』。一人我饮酒醉,可;举世皆醉我独醒,也可。在理想主义者的『独独屋』里,丧到极点,也是为了能更好在沉默中爆发,拼命追求其信仰。

        『有些人的沮丧是圣徒式的。你知道圣痕吗?就是基督教里圣徒身上的伤疤。那些在外人看来毫无根据的自我折磨,对当事人而言反而是种奇异的喂养。必要的浇灌。是他们成为圣人的圣痕。取得生命中的突破,必须伴随着汩汩流血——那是他们与命运协商一致达成的方式。』  摘自微博@斯诺依花姑娘

        一鼓作气太累了,只有少数人才可以。我们这群不起眼的普通人只能自娱自乐,用『丧』来代替休息。

        『丧』就跟好学生一样,白天同你一样好吃懒做、嬉戏打闹,而夜里却在偷偷做努力状。

        若是把多数人不看好的『丧』当做是一种『勃勃野心下的小撒娇』,平日里不苟言笑的人在夜晚向自己撒娇,有趣的很。“我可能坚持不下去了,我觉得自己失败极了,我怎么做不到像他一样厉害...”“亲爱的你可棒了,可是你需要好好睡一觉。”

        总而言之,丧,永远不是丧的生活。是丧心情下的自我整顿。

        这才是丧文化真正想要表达的。

悲观海_第2张图片
今日相乐 皆当喜欢

你可能感兴趣的:(悲观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