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0.1 看见未来

最近在读艾萨克·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系列,全套共有15本之多的鸿篇巨制。值得推荐给各位。

在我心目中,仅仅把阿西莫夫称为“科幻小说家”是不全面的,他首先是一位说故事的大师,其次还是位科普作家,前者让他的作品引人入胜欲罢不能,后者则支撑起他的故事的严密的逻辑体系。这15本《银河帝国》系列最早的一本成书于1942年,书中所述的一些具体的未来科技产物并不足够惊艳,但是大师在一些宏观层面的想象力却是令人叹服。比如银河首都川陀——整个星球皆被金属穹顶所覆盖的单一城市;再如盖娅星球——将整个星球所有生物的记忆储存在“云端”,同时可分享给所有人。如此等等。

实际上,虽然名义为科幻小说,重点却不在写科幻。是的,其故事发生在未来,里面有星际旅行、先进的武器、机器人、心灵控制等等。但这些只是表面的细节。这部小说首先应该是关于社会的,而具有深刻意味的是,看起来人类社会并不会受到科技进步的太大影响:尽管人类在地球上发展出了璀璨的科技文明,开启了恢弘的星际殖民运动,席卷整个银河系,并最终建立一个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庞大帝国。但人类永不磨灭的愚昧与智慧、贪婪与良知,又再度使帝国分崩离析。

正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就像故事里的哈里·谢顿经由对人类群体的整体性分析,创造了“心理史学”,并预测未来,作者阿西莫夫也正是把他关于未来的描述,建立在对人类历史和社会的认知上。其实不仅是这部小说,令我印象深刻的另外两部——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说》和刘慈欣的《三体》——也都有几乎完全相同的倾向。

“追根究底,一直向深层探索下去,我们就能够发现,人类蒙受的一切苦难,都可以追溯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在银河的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人能够了解他人的心思……每一个人都将自己隐藏在他人无法穿透的迷雾中,而每团迷雾里也只有一个人。偶尔,从某团迷雾会透出一丝微弱模糊的讯号,而人类就是借着这些讯号互相摸索。然而,由于相互之间无法了解,也就不能彼此互信互谅,时时刻刻都会感到恐惧不安。长此以往,便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猜忌与迫害。”

是不是很像《三体》里描写的“黑暗森林”?

所以,优秀的科幻小说,往往也在剖析人性,“借未讽今”。但究竟人类是否能摆脱狭隘与愚昧?谁也难说清楚。我个人认为:读者们常怀哀叹之心是好事,却永不可磨灭希望。

最后,借诗人食指在《相信未来》诗中的一段,作为结尾。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地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你可能感兴趣的:(vol.10.1 看见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