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高考改革,一直是家有“考娃”的家长们探讨的热点问题,高考是一个指挥棒,它带动着中考和小升初考试方向。
这里只谈谈语文部分,家长们都知道,无论小升初、中考还是高考,语文都增加了阅读的比重,甚至有专家说,可能有相当一部分孩子都不一定能阅读完。
得知此,很多过来人就说,赶紧趁孩子还小,课业负担不重的情况多让孩子读书。听完这些过来人的意见,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购置一批课外阅读书,美其名曰“扩大阅读量”,以此增加孩子们考试砝码。
阅读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如果告诉你,研究表明,即使孩子的阅读量非常大,但落实在考试的卷面上依然不一定能得高分,甚至在阅读部分扣分情况比比皆是时,您是否还愿意让这样的“纯阅读”占据即将备考的孩子的宝贵时间呢?
这样的研究结果有悖很多家长的常识,但当我经历自己的孩子在做小学二年级的阅读题时,不知所措、词不达意、理解偏差的时候,我信了,我还纳闷,这孩子平时阅读量也可以,何以至此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就开始观察他。我终于发现孩子阅读理解能力弱,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孩子理解不到点上,比如说他会以偏概全,没有整体上全面把握文章的大意;
二是理解是理解了,但是概括能力差,他会啰里八嗦引用原文说上一堆话。
就这两个主要问题了,怎么解决呢?我想到了当年我辅导弟弟考公务员的事情。
我弟弟从园林专业毕业,当时他想考公务员,但是他不知道申论部分怎么写,他从来没有进行过写作的训练,他自己也做了很多题,但是就不见成绩提高。我这个当姐姐得帮帮他。
我在上研究生期间,被导师要求凡看完一篇论文就要写综述,即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观点、论据、结论,思考其中的逻辑脉络是否合理等,我觉得真的只是从那段时间开始我才会读书,长进最大,只用很短的时间就把论文写作水平提高了上去。
于是我就基于自己做的论文的经验,由我当他的老师,每天从《人民日报》中选取篇幅适中的篇章,让他看完后,先将每段的意思概括出来,然后将这些段落的话重新组合成整篇文章的核心思想,并写到本子上。我也陪着他训练,我俩共同看一篇文章,看完后进行讨论,他说他的总结,我说我的总结,经过不断的训练和交流碰撞,他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突飞猛进,本来我们预计要完成300篇的阅读材料,结果进行大约50篇时就已经非常见成效了,大概只用了一两个月的时间而已。
从以上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我从此知道阅读与写作必须同时训练,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我最初理解是抄一些好词好句,其实,有效的读书笔记不是抄那些只言片语,而是将文章的核心思想进行总结,同时进行其写作思路的反思,将这些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来。如此这般训练才能达到阅读的效果。
说起读书,我身边有不少朋友很能读书,阅读量也很大,可是你发现他就是不会写,写作水平并没有随着阅读量增大而自然而然提升,症结就在于不以“输出”为目的的读书实在是浪费时间!
在家训练孩子阅读的家长们,其实可以做一个非常简单的工作,拿出孩子的语文课本,读课本,让孩子给你讲这篇文章讲了什么,然后你谈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用你的读书与孩子的读书去碰撞;有学习能力的家长要能给孩子解读出一篇文章的“底层代码”,(像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分析的一些课文那样),然后让孩子以这篇文章为模仿对象,自己写一篇文章就再好不过了。
是非经过不知难,好多孩子也看不起课本,觉得超级小儿科,你让他写写他就知道人家的高明之处在哪里了,只有带着“输出”的眼光来看语文阅读材料,才算是内行看门道了,也才能吸收阅读的养分,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凡是没有“输出”的阅读都是无效阅读。
回到前面的问题上,小学包括中学语文阅读,这里说现代文阅读,主要考的就是孩子的概括能力和表述能力,要在这方面下功夫,才能真正解决好孩子的阅读问题。而前面说了,其实“概括”和“表述”都是“输出”训练,没有这个环节,孩子读难么多文章,都只是模模糊糊知道了而已,用处是非常有限的。
古人有一招特别好,就是“复讲”,把学到的东西都用自己的话再讲一遍,这一招综合锻炼了孩子的理解、概括、表述能力,怪不得古人学得要比咱们小时候扎实得多,只这一样从小训练下来,到我们这个年纪就非常了得了。
总之,孩子的阅读能力提高一定要以各种形式的“输出”来真正提高,方式很多:一是可以复讲,二是概括大意,三是写简短的读后感,四是仿写。当然,阅读的过程最好能与人交流碰撞,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基于提高能力的阅读,考试那点小事,还能难倒孩子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