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其人(6)

文如其人(6)


文如其人(6)_第1张图片

在我的文友中,周德富老师无疑是地方文史校注专家,别的且不说,就是能在数年内亲自担任总纂并点校注释整理完成同治版的《宜昌府志》,独自校注整理完成同治版《枝江县志》和乾隆版《东湖县志》这三部地方志,不仅填补了有关方面的空白,也在地方史学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就足以傲视群雄。

顾名思义,整理本就是最基本的:将繁体字改成简化字并断句标点,难点就在于原来的那种影印本常常有字迹模糊和残缺遗漏之处,就得从不同的版本、不同的史料中寻找答案。这就非周老师这样静得下心、沉得下身、耐得住寂寞的专家不可。而校注版则复杂得多,首先要学富五车,博览群书,不仅仅是官府方志,连乡村野史、奇闻轶事也得有所涉猎,就必须是集大成者才能完成。周老师的精神想想就叫人钦佩。

但凡做文史研究、尤其是像周老师这样除了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挤出时间整理点校注释地方志的注定是忙得不亦乐乎,也是寂寞隐忍的;既有“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着一字空”的皓首穷经、稽古钩沉,也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愉悦,梦想丰满。就和周老师自己所承认的那样:“史料收集整理枯燥无味,无名无利,但能还原历史真相。在拼接历史碎片的过程中,有着一种不言名状的乐趣。或许,这就是我的诗和远方。”

一部《枝江县志》、一部《东湖县志》无疑是周老师整理方志上的两块里程碑似的大作。能够将二十万字的原版扩大到六七十万字的整理校注版,主要是增加和丰富了大量的史料,使得查阅变得方便快捷;同时正本清源,纠正了原刻本中的不少错误,补上了原刻本中的一些缺漏,也破解了部分困扰宜昌文史界几百年的一些难题。所以序言中称其“这是宜昌志书编纂的崭新成果,也是功德无量的文化善举,可喜可贺!”

就和周老师在《枝江县志》校注整理版2017年出版时发出的感慨那样:“此书虽然正式启动只用了两年的时间,但实际是我近十年研究枝江历史的一个系统总结。通过近十年的努力,借助这近七十万字的书稿,填补了全国解放以来的一个研究空白。已年五十又六的我已倍感欣慰了。”读周老师校注整理的地方志,就似乎在听一个明清朝代的史官解释历史,一丝不苟、津津有味。

周老师同时也是一个多产的文史专家,这些年除了独自校注整理了两部大型县志,牵头校注整理了同治版《宜昌府志》外,还分别编撰出版了《沮江随笔注译》、《张盛藻诗文集》、《朱锡绶诗集》、《雷思霈诗辑注》。近期又完成了《明代尚书刘一儒》一书,应周老师之邀,我还写了一篇《刘家大堰的前世今生》狗尾续貂,也是深感荣幸。只是缺乏周老师那种穷搜苦索的钻研精神和对地方文史的真挚坚守。

冬夜翻看周老师的大作,就想起了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 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 第三境也。”细细想来,周老师也许正在快步进入第三种境界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如其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