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设计原则

软件维护时间将要占软件生命周期的90%,说明软件的可扩展性是十分重要的

遵守设计原则将会极大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使我们有时间专注于更重要的部分

每一个设计模式都体现了一个或多个设计原则:

 

一,单一职责原则(SRP,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

就一个类而言,应该仅有一个引起它变化的原因

如果一个类承担的职责过多,就等于把这些职责耦合在一起,一个职责的变化可能会削弱或者抑制这个类完成其它职责的能力。这种耦合会导致脆弱的设计,当变化发生时,设计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破坏

判断哪里将发生变化是很难的,特别要注意不要过度设计

找出应用中可能变化之处,把他们独立出来,不要和那些不需要变化的代码混在一起(封装)

如何找到应用中可能变化的地方:

如果每次新的需求一来,都会使某部分的代码发生变化,那么就可以确定这部分代码需要被独立出来,和其他稳定代码有所区分

 

二,开放-关闭原则(OCP,Open Closed Principle)

类应该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参考模式:Decorate Pattern)

对扩展开放,意味着有新的需求或变化时,可以对现有代码进行扩展,以适应新的情况

对修改封闭,意味着类一旦设计完成,就可以独立完成其工作,而不要对类进行任何修改

有时候,预先猜测什么地方会发生变化很难,同时,在所有地方都遵守“开放-关闭原则”是一种浪费(会引入新的抽象层次并增加代码复杂度)。因此,在我们最初编写代码时,可以先假设变化不会发生,以最快速、经济的方式实现功能。当变化发生时,我们可以立即创建抽象来隔离以后发生的同样变化。这样既不会过度设计,也能够为以后的扩展提供便利,算是设计与成本间的平衡点。当然,开发过程中就可以知道可能发生的变化是最好的,时间越长,建立抽象的成本越大,但凡事总是各有利弊

 

三,依赖倒置原则(DIP,Dependency Inversion Principle)

抽象不应该依赖细节,细节应该依赖抽象(参考模式:Factory Method Pattern)

高层模块不应该依赖底层模块,两个都应该依赖抽象

设计类时,从顶层模块开始,然后从上至下分析,创建顶层模块所需的底层模块,这种思考方式经常会导致顶层模块、底层模块之间的耦合

从底层模块开始,通过底层模块的共同特征抽象出抽象类,然后再回过头来设计顶层模块,由于已经抽象出抽象类,顶层模块无需针对具体的底层模块,依靠一个工厂获取特定的底层模块即可,这样就实现了顶层、底层模块之间的解耦

由下而上的设计、思考方式被称为倒置

针对接口编程,而不是针对实现编程,这里的接口不是单指interface,而是指超类型,超类型包含interface和abstract类

 

四, 里氏替换原则( LSP,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

子类型必须能够替换掉它们的父类型

只有当子类可以替换掉父类,软件功能不受影响时,父类才能真正被复用,而子类也能在父类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行为

现实中的继承关系并不都能转化为程序设计中的继承关系,生物学上,企鹅是一种鸟类,但是程序设计中,由于企鹅不会飞,所以无法继承鸟类(企鹅并不能用来替换鸟类,因为其缺缺少鸟类必须的飞翔方法,违反里氏替换原则)

 

五,迪米特法则(LoD,Law of Demeter)

如果两个类不必彼此直接通信,那么这两个类就不应当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如果其中一个类要调用另一个类的某一个方法的话,可以通过第三者转发这个调用

尽量降低类、成员以及方法的访问权限以降低直接调用的可能性

类之间的耦合度越低,越有利于复用

如果过多类耦合在一起,系统就会变得复杂易碎,修改系统中的一些类,会对系统中有关系的另一些类产生影响,需要消耗更多的精力维护

完全遵守迪米特法则将造成系统中存在大量中介类,增加系统复杂度,即便是法则,也要在合适的场景适度使用

参考门面模式,中介模式

 

六,多用组合,少用继承

继承在某些情况下会带来很多问题,极大降低程序的可扩展性,复用性,使程序难于维护(参考模式:Strategy Pattern)

 

原则与模式可以应用于软件开发周期的任何阶段(不仅仅在设计阶段,编码、重构时都会用到它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Design,Pattern,可扩展性与设计模式,设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