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终于开始动笔了,看完曹天元的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之后就一直想做个摘抄,顺便梳理一下脉络。作为一本科普级别的书,里面比较难的数学上的推导都省略了,也就是在矩阵运算法则和贝尔不等式的位置稍有叙述,其他的都一笔带过。所以,这些其实没啥难的,再难也不会比数学更难。

那就开始抄吧。

全书始于对光的本性的争论。

古希腊的时候,有人认为光的本性是一束粒子,因为它的直线运动、折射、反射都是经典的粒子行为。到笛卡尔的时候,他在书中表示,光也可能是介质的振动(这个介质被后人称作“以太”),就像声波是介质的震动一样,光是波动。

十七世纪,胡克和惠更斯相继出版了《显微术》和《光论》支持光是一种波动的观点(波动说),而牛顿在1704年出版了《光学》这一著作,支持光是一种粒子的观点(粒子说)。在光的反射、折射、颜色混合、牛顿环等方面,这两种学说都给出了一些解释,但是牛顿用他惊人的智慧,提出了很多波动说无法回答的问题,比如声波能绕开障碍物,光为什么不行。这次争论是微粒说占了上风,和牛顿一起统治着物理学界。

1807年,托马斯·杨在文章中描述了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也就是杨氏双缝干涉,用波的相干与相消解释双缝后面出现的明暗相间的条纹。微粒说根本无法解释,光的叠加为什么会产生阴影。菲涅尔在此基础上,用严密的数学方法,推导出了一套光波理论,圆满地解释了光的衍射,并准确预言了之后被实验证实的“泊松亮斑”。他又提出光是横波(而非纵波),解决了光的偏振问题。至此,这次争论基本结束,波动说插上了红旗。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胜利留下了个隐患,就是无法解决的以太。十九世纪中后期,伟大的麦克斯韦方程组问世,预言光是一种电磁波,之后被赫兹用实验证实。而赫兹的实验,也标志着经典物理学大厦的封顶。

接下来的这场争论的强度和复杂程度,是前两场争论所不能比拟的,对现代物理学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1881年和1886年的两次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发现以太根本不存在,在那之后相对论也给出了确定无疑的答案——以太不存在。波动说出现了危机。另一方面,对于黑体辐射实验,从分子热力学(粒子)出发推导出的维恩公式,在短波有效在长波无效;从电磁学(电磁波)推导出的瑞利-金斯公式,在长波有效在短波无效。这两个公式拥有完全不同的出发点,各自在一段范围内有效,到底哪个出发点才是正确的呢?普朗克对这两个公式做了一个数学上的综合,至少在形式上拼凑出了一个全波段有效的公式(普适公式)——普朗克黑体公式。实验发现这个公式是正确的。在探究这个公式背后的意义时,普朗克发现,为了使这个公式成立,他

          必须假定,能量在发射和吸收的时候,不是连续不断,而是分成一份一份的。

这个“一份一份的”最小能量就是量子,E= h v 。这个假设破坏了能量的连续性,而在经典的物理学里,连续是当然的,无论是时间、空间还是能量。正是这个毁天灭地的假设,打开了量子的大门。

我们回到电磁理论,赫兹证明光是电磁波的实验中,出现了一种“光电效应”的现象,然而人们发现实验的结果与经典麦氏电磁理论的预言恰恰是反着的。实验证明,光的频率决定能否打出电子,而光的强度决定了光电子的数量。年轻的爱因斯坦出现了,他假设光的能量是分立的,最小的单位是光子,解决了这个问题,当然也为他自己赢得了诺贝尔奖,这都是后话了。接着,康普顿做了X射线被自由电子散射的实验,发现了康普顿效应,再次提供了光子的证据。玻尔提出的氢原子模型,把电子轨道视作分立的(也就是电子的能量是不连续的)在解释氢原子光谱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之后的波尔-索末菲模型提出,不仅是能量,连电子的方向也是量子化的。微粒说这次带着更强大的证据,重新回到了舞台中央,除了上面的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和氢原子光谱外,还有威尔逊云室和著名的玻色子。

但是,波动说也有了新的证据,那就是德布罗意的电子波理论,认为电子的本质是波,并且给出了德布罗意波长公式(德布罗意在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这个观点,这也是唯一一篇获得诺贝尔奖的博士论文)。而电子衍射光谱实验,竟然证明了这个观点。那我们甚至可以推论,不仅是电子,整个物质世界都是波。爆炸性的结果也将争论带入白热化阶段。

放下上面的那些纷扰,我们再换一个视角,海森堡从量子的假设出发,推导出了矩阵力学,不仅包含了经典的牛顿力学,还能对经典力学无能为力的原子光谱问题作出很好的解释。在狄拉克将海森堡的理论与相对论结合之后,包括电子自旋和反常塞曼效应等玻尔-索末菲模型无法解决的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回答。微粒说攻占了经典力学的阵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925-1926年,波动给出了还击,风流的薛定谔连发六篇关于量子力学的文章,提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薛定谔波动方程波函数。他从德布罗意公式和经典力学的哈密顿-雅可比方程出发,优美而通俗地解释了为什么波是连续的,而能量是分立的。这也被爱因斯坦誉为是“真正的天才”。

经过数学上的推导,证明二者在数学上来讲是等价的,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统称为量子力学。但是这并不能缓解激烈的讨论,我们又回到了上面的争论,出发点是波还是粒子,这是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已经不限于光的本质的讨论了,甚至是整个物质世界的本质的讨论。

第一部分的最后,我们介绍的是玻恩对波函数意义的探讨,他认为波函数ψ的意义是“波函数的二次方是电子在某个位置出现的概率”。这意味着,波是概率,而非确定。我们既然都是波,那就都有可能穿墙而过,因为墙也是波,只不过概率小,但是我们不能说这是“Impossible”。接下来从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开始,我们就要进入一个似乎甚至不是物理学的部分,看看量子理论是如何开始颠覆人们的哲学观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