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8

Day19打卡:

阅读书籍:【非暴力沟通】

阅读章节:9

微信读书:P332-367(引号为原文引用)

 你承认生命之花是独一无二的吗?你知道如何呵护它,如何让阳光雨露滋润它使它美丽绽放吗?在《非暴力沟通》第九章里,我们将更加坚定地意识到自己生命的特殊性,并将学会像一位勤劳的园丁那样,细心呵护自己的生命之花。

让生命之花绽放,在文章的开始,作者通过引用编剧赫布·加德纳的剧本台词,表达了他对生命特殊性的认识。剧本中,主人公拒绝将12岁的外甥交给儿童福利院,并郑重地表示,“因为我希望他准确无误的知道,他是多么特殊的生命。要不,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将会忽视这一点,我希望他保持清醒,并看到各种奇妙的可能。我希望他知道,一旦有机会,排除万难,给世界一点触动是值得的,我还希望他知道为什么他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张椅子。”

这样的提法让我警醒。我们对待生命的态度是随意的还是庄重的?是口头上表示庄重还是行为上表现庄重?作者把椅子和生命放在一个水平面上比较来提醒我们,可谓用心良苦。一旦负面的自我评价,使我们看不到生命的美,我们就会忘记自己是特殊的生命,而把自己当成一张椅子。如果我们习惯于将自己视为工具,充满各种缺陷的工具,自我憎恨就会尾随而至。如何培养对自己的爱呢?转变自我评价的方式是一个重要方面。既然希望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意义的,那么自我评价的方式,就要有助于学习,促使我们的选择符合生命的需要。然而不幸的是,我们自我评价的方式往往导致自我憎恨,而无助于学习。前一章我们学习了全身心倾听,本章我们要学习如何全身心倾听自己,通过自我评价的语言,发现我们自身的期望,不断学习满足我们的需要,这也是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当我们表现的不完美。作者举例说,在一个研讨班,他请学员们回忆近期感到后悔的一件事情,他们自己会和自己说什么?比较典型的话有,“笨蛋”,“这种蠢事你也干得出”,“你有毛病”,“你总是把事情搞得一团糟”,“真自私”。这些自责,意味着你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错的,或不好的,应当为此感到痛苦。然而,可悲的是,许多人陷于自我憎恨之中,而无法从失误中获益—失误揭示我们的局限性,并引导我们的成长。即使我们有时通过严厉的自责得到了教训和改正,或许这种变化和学习的驱动力是出于羞愧或内疚,而不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这个观点对我有启发,让我想到了反思与自责的连带效应。“一日三省吾身”,让我们发现了自己的不完美,在不完美面前我们采取的是对生命的欢喜还是对生命的憎恨?如果自我评价使我们羞愧,并改变行为,我们也就允许自我憎恨来引导自己的成长和学习。羞愧是自我憎恨的一种形式,出于羞愧的行为,不是自由而快乐的行为。即使我们试图更加友善和体贴,一旦人们意识到我们行为背后的羞愧或内疚,他们对这些行为的欣赏,也就比不上那些只是出于爱的行为。在我们的语言中,有一个词极易引起羞愧和内疚,我们经常使用它来打击自己。它在我们的意识中如此根深蒂固,以致许多人无法想象,没有它生活将如何继续。这个词就是“应该”,也就是“我应该早点知道”,或“我不应该去做那件事”中的“应该”。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怎么样,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就封闭了自我,因为应该意味着我们别无选择,这使我们感到无奈和沮丧,同时又心有不甘,不愿屈服。除了“应该”这个词,我们还用别的方式教训自己。例如,“我真受不了自己现在这个样子,我必须改改了”,想一想那些强迫自己的人,他们中有的人说,“我真的应该戒烟了”,另一些人说“我必须加强锻炼”。他们不断的说他们必须做什么,与此同时,又不停的找借口,不那么做,因为没有人想成为奴隶,当然我们也不是命中注定要去服从“应该”或“不得不”的指挥。不论它是来自外部还是来自我们自身,一旦顺从了这些命令,生活也就失去了乐趣。我整段地记录了这些观点,因为字字戳心,在我的生活中经常会用这些话强迫自己,也强迫别人。这些自我评价让我焦虑,不断否定着现在的自己。当我试着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认识自己,用观察、感受、表达、需求四要素全身心倾听他人,全身心倾听自己时,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我觉得我跟这个世界和解了,跟自己和解了,世界是美好的,生命是独一无二的,我应该更加珍惜。我们的失误让我们发现了自己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通过主动地学习,就能进步和成长,这些成长就是我们对独特生命的真正之爱的表达方式。所谓的应当或者必须,是生命中不同的体验。如果我们感兴趣,我们就去体验,主动的去做,而不是服从于这个“应该去做”或者“不得不做”。如果我们不感兴趣,我们可以坚决不去做。最近我在学习英语,每天进行英语打卡。刚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心里非常的焦虑。嫌弃自己发音不准,单词不会写。听到群里有的同学读的非常流畅,很羡慕又很心急。因此在前一段时间,影响了作息,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也产生了影响。现在,通过每周一章不断地学习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对自己的思想、心态和作息进行了调整,认清了自己焦虑背后的原因,不再把它当做一个任务,或者必须做的事。同时,在工作、家务和学习的协调中,发现了自己在时间管理上的失误,现在也在学习如何做好时间管理的知识。为什么会自责?经常责备自己,强迫自己将使我们“更像椅子而不像人”。非暴力沟通认为,对他人的指责,反映了我们遇到了挫折—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指责的那个人恰好是我们自己,那么言下之意是“我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需要”。如果我们专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样的满足,我们就有可能从自我评价中获益。一旦发现自己正在做无益的事情,我们的挑战是如何对需要和价值观保持清醒的认识,以使我们转变:1.符合我们的心愿。2.出于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护,而不是出于自我憎恨、内疚和羞愧。非暴力沟通的忧伤:受社会文化和学校教育的影响,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培养自己在各种情境中都专注于生命的需要及价值观,也许已经太迟了,然而,既然我们可以用心体会他人的评论所反映的需要,我们一样可以了解,自责所反映的需要。例如,如果发现我们痛骂自己,“你看你,又把事情搞砸了!”,我们马上就可以问,“我什么样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一旦意识到自己尚未满足的需要,很可能是多个层面的需要,我们的身心状态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我们不再感到羞愧,内疚和沮丧,而开始体会到别的情感。无论它们是忧愁,失望,恐惧,悲伤,挫折或别的情感,其目的都是推动我们去满足需要和追逐梦想。从学习英语这件事情上,来分析我自己是什么样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我的体会是我想珍惜时间,做我喜欢和感兴趣的事情,我期望着有一天出去旅游,可以用英语和他人交流,可以用英文来查询相关健身资料,可以用英文去阅读小说,去接触国外的文化和习俗,打开另一片认知天地。它是我的梦想,如果我为了梦想去做这样的一个英语学习目标,它既满足了我珍惜时间的需求,也满足了我增长技能的需求。这该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一件事啊。我肯定了自己的努力,也坦然面对自己学习初级阶段所遇到的困难,这让我从心底里喜欢目前的生活状态。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直面人生的苦难,在遇到挫折时,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是的,感到遗憾是难免的,但它能帮助我们从经历中学习,而无需责备自己,我们意识到过去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需要及价值观,并允许这种觉察引发的情感充分流淌,一旦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就会考虑如何满足它,反之用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我们不仅难以找到解决办法,而且容易陷入自我惩罚的痛苦中。现在回想起和孩子小时候的交流,或者和同事们的交流以及自身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责骂自己的行为。经常会产生明白的太晚的感慨。作者的分析,让我明白了,这种情感的发展过程感到遗憾是难免的。受社会文化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我们明白的太迟也是正常的。如果我们发现了这一点,我们无需责备自己,当我们有所觉察,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就会考虑,采取哪些行为去满足它?我们可以试着进行自我宽恕,来理解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自我宽恕,我们问自己,“我做那件事情是为了满足什么需要?”我相信,人的行为总是服务于自身的需要及价值观,不论它是否能够实现目的,也不论我们事后是感到庆幸还是遗憾。通过聆听自己的心声,我们就能发现心灵深处的需要,此时我们就可以原谅自己。我们意识到,尽管过去的选择并不理想,但它也是实现了自己内心的渴望。最近我在阅读亲子教育的书,越发的感到自己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有很多事情都做得不够理想。对孩子的严厉要求,对孩子发脾气都是无可挽回的了。试着分析自己,当时的我是为了满足什么样的需要呢?是感觉自己童年时缺乏关爱而给孩子的补偿,还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在各方面都能够超过自己。希望孩子能少走弯路,少经历一些痛苦,所以严格要求他按我的要求去做事。在学习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前,我也会自责、内疚和遗憾,看到本章的观点时,我理解了自己产生自责的原因,明白了我严厉对待孩子的内心需要,也明白了那是在多方面环境影响下结果,也是我当时认知局限下的价值观和需要,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让我不再自责和遗憾,让我更能从容面对自己的成长之路。

外衣染上墨水带来的启发。有一次,作者去参加一个研讨会,在匆忙之中,他将自己的笔放入了新外套的口袋,居然忘了戴笔帽。雅致的浅灰色外套染上了墨水。他发现后不断的自责自己“怎么可以这么粗心犯这么愚蠢的错误?”然而幸运的是,20分钟后,他意识到了自己正在做什么。他开始想,“外套染上墨水使我什么样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我责备自己粗心和愚蠢,是想要满足什么需要呢?其实是想照顾好自己,在匆忙的回应他人的请求时,要多留意自己的需要。”此时,他的心情也随即发生了变化,不再感到恼怒羞愧和内疚,身体也一阵轻松。接着他开始考虑,他为了满足什么样的需要,而随手将笔放入口袋,他意识到回应他人的请求对他是多么的重要,遗憾的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求,而忽视了自己的一些需求,想到这些他并没有自责,而是感到对自己深深的爱,即使在他心不在焉的把笔放入口袋的时候,他也是在满足自己服务他人的渴望。这样他就做到了同时包容上述的两种需要,一方面服务他人,另一方面照顾好自己。在类似的情形中,只要能意识到这两方面的需要,就能灵活的克服困难,反之,如果陷于内心的冲突,只会使情况更糟。

  当我们有时候出门忘记带钥匙,或是忘拿手机的时候,我们总是情不自禁的怪自己说,怎么记性这么差,又忘带了。这个现象也给我们一个提示。我们在这个时刻需要的是原谅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急着出门是因为赶时间,害怕上班迟到,我们想早点儿到达目的地。当我们想到了外界的事情的时候,想去满足外界因素的需要,我们忽略了自己的生活照顾。因此我们要把这两个需要都照顾好。

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非暴力沟通的忧伤及自我宽恕,可以激发我们对生命的爱,因此作者强调,我们行为的动机,反映了我们是否爱自己。出于对生命纯洁的爱,我们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如果我们致力于满足他人及自己健康成长的需要,那么即使艰难的工作也不乏乐趣,反之,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出于义务,职责,恐惧,内疚和羞愧,那么即使再有意思的事情,也会变得枯燥无味。我的启发是,我们工作学习结婚生子赡养老人,很多人会生成无尽的烦恼,可能有些人会认为其中有些事就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就是没有任何乐趣而言。我同意作者的观点,如果我们致力于满足他人及自己健康成长的需求,即使艰难的工作也不乏乐趣。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呢?在第二章中,我们已经学过了使用负责任的语言来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作者在本章中进一步介绍了这个方法。通过使用这种负责任的语言,我们就能够减少沮丧,内疚和愧疚。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第一步,在日常生活中,你觉得哪些事情没意思,却又认为自己不得不做,请将它列在一张纸上。第二步,列好清单后,向自己坦白,你做这些事情是因为你选择了做它们,而不是因为你不得不做,在你所列的每个项目前,加上“我选择做。”第三步一旦承认某一行为是你的选择,你填写以下的声明,来了解你为什么要那么做。“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要”。比如,作者说,他在日常生活中开车送孩子上学这件事的思维路线是这样的。为什么要这么做,是因为我欣赏我的孩子从他们现在的学校得到的教育。虽然可以步行到附近的学校上学,但他们所在的学校提供的教育更符合我的价值观。想到这一点,在开车送孩子上学时,感受就会不一样,在以前可能你会说倒霉,今天又不得不开车送孩子上学,而在这之后,我们理解了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那是为了孩子们能够得到我所看重的教育。当然有的时候在路上,我需要提醒自己,两三次开车送孩子上学的意义。也就是说,这种指责或者情绪随时都可能袭击我们。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并用动机指导我们的行为。我想这和我们平时所讲的,给凡事赋予一定的意义,你就会有主动发力的道理是相似的。作者提出的这种方法,我觉得更贴近和顾及个人的需要,更容易操作一些。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

你在思考“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___”这个问题时,也许会像作者考虑开车送小孩上学时那样,发现自己行为背后的价值取向,你在生活中看重什么?我确信一旦意识到我们的行为所服务的需要,即使工作很艰苦,富有挑战性,乃至举步维艰,我们也会从中得到乐趣。然而你也许会发现,下面的清单上的一些行为是出于下列的一种或多种动机,一是为了钱,二是为了得到赞同,三是为了逃避惩罚,四是不想感到羞愧,五是为了避免内疚,七是为了履行职责。使用“应当”、“不得不”、“应该”、“必须”、“不能”、“被迫”这样的词语,意味着我们受到内疚、职责或义务的逼迫,感到自己无可奈何。如果确信一段生命的需要被忽略,我们的行动对社会来说,极具危险,对个人来说则极为不幸。在第二章我们看到行政命令这一概念的恶果,艾希曼及其同事以数以万计的人丧命,却不认为负有任何的个人责任。当我们认为自己无可奈何,是我们不再是生活的主人,而是沦为了机器。在仔细考虑清单上所列的各项事件后,你也许会像作者选择放弃写临床报告那样,决定不做某些事情。即使这听起来似乎很激进,但我们只做有乐趣的事情是可能的。我们越是投入服务生命的乐趣中,服务生命是唯一的目的,我们就越爱自己。

作者也通过自身的案例教给我们一步一步深入地思考和实践。个人经历和心理历程都能在这些观点里找到影子,我也希望读到这里的你也会有启发、并变成具体的行动。因为我们按着这样的指引修正着自己的需要和满足,就会欣喜地发现自己的变化,并且更加珍惜自己这朵特殊的生命之花,期望你也可以有收获。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