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

控制的含义

控制(CONTROL)----某个主体使某个客体按照一定的目的动作。
主体–人:人工控制; 机器:自动控制
客体–指一件物体,一套装置,一个物化过程,一个特定系统。

人工控制与自动控制

人在控制过程中起三个作用:
(1)观测:用眼睛去观测,如温度计、转速表等的指示值;
(2)比较与决策:人脑把观测得到的数据与要求的数据相比较,并进行判断,根据给定的控制规律给出控制量;
(3)执行:根据控制量用手具体调节,如调节阀门开度、改变触点位置。
自动控制概念

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张图片

典型开环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张图片

典型闭环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张图片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4张图片

自动控制系统实例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5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6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7张图片

自动控制系统的任务
被控量和给定值,在任何时候都相等或保持一个固定的比例关系,没有任何偏差,而且不受干扰的影响 。
系统的动态过程:
也称为过渡过程,是指系统受到外加信号(给定值或干扰)作用后,被控量随时间变化的全过程。
自动控制的性能指标:
反映系统控制性能优劣的指标,工程上常常从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三个方面来评价。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8张图片

数学模型基础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概念

描述控制系统输入、输出变量以及内部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称为系统的数学模型。

建立数学模型的目的

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是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首要工作(或基础工作)。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9张图片

线性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微分方程

是控制系统最基本的数学模型,要研究系统的运动,必须列写系统的微分方程。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0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1张图片

传递函数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是在时间域描述系统动态性能的数学模型,在给定外部作用和初始条件下,求解微分方程可以得到系统的输出响应。这种方法比较直观。
拉普拉斯变换是求解线性微分方程的有力工具,它可以将时域的微分方程转化为复频域中的代数方程,并且可以得到控制系统在复数域中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概念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2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3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4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5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6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7张图片

典型环节传递函数

常用的典型环节有比例环节、惯性环节、积分环节、微分环节、振荡环节、延迟环节等。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8张图片
惯性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9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0张图片
一阶微分环节
振荡环节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1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2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3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4张图片

结构图

是数学模型的图解化,它描述了组成系统的各元部件的特性及相互之间信号传递的关系,表达了系统中各变量所进行的运算。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5张图片

结构图的绘制

绘制系统结构图的根据是系统各环节的动态微分方程式及其拉斯变换。具体步骤如下:

  1. 列写系统的微分方程组,并求出其对应的拉斯变换方程组。
  2. 输出量开始写,以系统输出量作为第一个方程左边的量。
  3. 每个方程左边只有一个量。从第二个方程开始,每个方程左边的量是前面方程右边的中间变量。列写方程时尽量用已出现过的量。
  4. 输入量至少要在一个方程的右边出现;除输入量外,在方程右边出现过的中间变量一定要在某个方程的左边出现。
  5. 按照上述整理后拉斯变换方程组的顺序,从输出端开始绘制系统的结构图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6张图片

结构图的简化和变换规则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7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8张图片

自控系统的典型结构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9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0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1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2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3张图片
总之,当求系统的传递函数时,简单的系统可以直接利用结构图求解;复杂的系统可以将其看作信号流图后,利用梅逊公式计算。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4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5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6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7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8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9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40张图片

梅逊增益公式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41张图片
梅逊增益公式

应用梅森公式求解信号流图的具体步骤是

  1. 观察信号流图,找出所有的回路,并写出它们的回路增益 L1,L2,L3 ,…… ;
  2. 找出所有可能组合的2个,3个,……找出所有可能组合的2个,3个,……
    互不接触(无公共节点)回路,并写出回路增益
  3. 写出信号流图特征式
  4. 观察并写出所有从输入节点到输出节点的前向通道的增益
  5. 分别写出与第k条前向通道不接触部分信号流图的特征式;
  6. 代入梅森增益公式。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42张图片

典型输入信号

控制系统的性能评价分为动态性能指标稳态性能指标两类。为了了解系统的时间响应,必须了解输入信号的解析表达式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43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44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45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46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47张图片

线性定常系统的时域响应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48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49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50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51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52张图片
系统稳定

稳态性能指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53张图片

动态性能指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54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55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56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57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58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59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60张图片
常用指标

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61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62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63张图片

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64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65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66张图片

一阶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67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68张图片

一阶系统的单位斜坡响应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69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70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71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72张图片

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73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74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75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76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77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78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79张图片

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80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81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82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83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84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85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86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87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88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89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90张图片

二阶系统的性能指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91张图片
上升时间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92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93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94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95张图片
过渡过程时间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96张图片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97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98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99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00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01张图片

劳斯稳定判据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02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03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04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05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06张图片

系统参数对稳定性的影响

应用代数判据不仅可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还可以用来分析系统参数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07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08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09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10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11张图片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12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13张图片

误差与稳态误差

根据控制系统的一般结构, 可以定义系统的误差与稳态误差。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14张图片
控制系统的一般结构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15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16张图片

系统的类型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17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18张图片

稳态误差的计算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19张图片
两个能力

设定输入作用下系统稳态误差的计算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20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21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22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23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24张图片

扰动输入作用下系统稳态误差的计算

	对于扰动输入作用下系统稳态误差的计算, 也可以按照类似设定输入情况的方法进行计算。
    在这种情况下, 稳定误差的计算稍复杂些, 这里就不再加以论述。 

第四章 根轨迹法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25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26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27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28张图片

什么是根轨迹?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29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30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31张图片
图4-2 根轨迹图
从根轨迹图可以看到:当0 当K>0.385时有两个闭环极点成为共轭复数,只要0 一但K值给定,比如K=1.2,3个闭环极点就是3支根轨迹上3个特定点(标有+号的点)。
可见,根轨迹清晰地描绘了闭环极点与开环增益K的关系

相角条件

今天,在计算机上绘制根轨迹已经是很容易的事,由于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所以计算机绘制根轨迹大多采用直接求解特征方程的方法,也就是每改变一次增益K求解一次特征方程。
让K从零开始等间隔增大,只要K的取值足够多足够密,相应解特征方程的根就在S平面上绘出根轨迹。
传统的根轨迹法是不直接求解特征方程的,它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图解加计算的手工绘图法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32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33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34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35张图片

绘制典型根轨迹

我们可以把现有的绘制根轨迹图的方法分为三类:

1)手工画概略图(草图)

  这种方法适合调试现场的应急分析、项目开始的粗略分析等不要求很精确的场合。
  一个熟习根轨迹基本规则的人几分钟就可以画出一张很有用的概略图。

2)手工图解加计算画准确图

   这种方法曾经沿用很久,以往的教科书讲述了很多绘图的技艺,不仅繁琐,精度也差,这类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已逐步淘汰。

3)计算机绘制精确图

   目前主要指用Matlab工具绘制根轨迹图。它准确快捷,短时间内可以对多个可调参数进行研究,有效地指导设计与调试。

开环零极点与相角条件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36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37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38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39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40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41张图片
图4-3 相角条件的图示

基本规则

纯粹用试验点的办法手工作图,工作量是十分巨大的,而且对全貌的把握也很困难,于是人们研究根轨迹图的基本规则,以便使根轨迹绘图更快更准。

概括起来, 以开环增益K为参变量的根轨迹图主要有下列基本规则: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42张图片
规则1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43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44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45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46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47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48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49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50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51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52张图片

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53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54张图片
频率特性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55张图片

频 率 特 性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56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57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58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59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60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61张图片
结论推导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62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63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64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65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66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67张图片
频率特性的性质

频率特性的求取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68张图片

频率特性及其表示法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69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70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71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72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73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74张图片

伯德图

伯德图例题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75张图片

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76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77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78张图片
图 比例环节的伯德图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79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80张图片
图 积分环节的伯德图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81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82张图片
图 微分环节的伯德图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83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84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85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86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87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88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89张图片
图 惯性环节的Bode图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90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91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92张图片
图 MATLAB绘制的惯性环节的伯德图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93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94张图片
图 一阶微分环节的伯德图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95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96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97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98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199张图片
图 二阶振荡环节的伯德图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00张图片
表 二阶振荡环节对数幅频特性曲线渐近线和精确曲线的误差(dB)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01张图片
表 二阶振荡环节对数相频特性曲线角度值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02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03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04张图片
图 迟后环节的伯德图

控制系统开环频率特性伯德图的绘制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05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06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07张图片
例子在另一篇文章里。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08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09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10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11张图片

最小相位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12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13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14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15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16张图片
图 5-31 最小相位系统和非最小相位系统的伯德图

对数频率稳定判据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17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18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19张图片

稳 定 裕 度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20张图片
相角稳定性储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21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22张图片
图 5-45 相角裕度和增益裕度

增益裕度Kg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23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24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25张图片
定义含义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26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27张图片

频率响应法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28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29张图片

闭环频率特性与开环频率特性的关系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30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31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32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33张图片
图 闭环幅频特性

闭环系统频域性能指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34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35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36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37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38张图片

闭环频域性能指标与时域性能指标的关系

二阶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39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40张图片

谐振峰值Mr和时域超调量Mp之间的关系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41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42张图片
关系

谐振频率ωr 与峰值时间tp的关系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43张图片

闭环截止频率ωb 与过渡过程时间ts的关系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44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45张图片

开环频率特性与时域响应的关系

三频段

低频段

低频段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46张图片

中频段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47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48张图片

高频段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49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50张图片

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校正

校正装置摘要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51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52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53张图片
系统设计的目的

校正的基本概念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54张图片

系统的性能指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55张图片

时域性能指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56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57张图片

频域性能指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58张图片

系统的校正方式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59张图片

串联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60张图片

反馈(并联)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61张图片

前置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62张图片

干扰补偿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63张图片
校正特性分类

超前校正装置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64张图片

滞后校正装置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65张图片

滞后-超前校正装置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66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67张图片

校正装置及其特性

超前校正装置

超前校正装置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68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69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70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71张图片
图6 超前网络的Bode图

相频曲线具有正相角,即网络的稳态输出在相位上超前于输入,故称为超前校正网络。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72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73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74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75张图片

频率法进行串联校正

频率法概述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76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77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78张图片

串联相位超前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79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80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81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82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83张图片
步骤

滞后校正装置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84张图片
表达式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85张图片
由于传递函数分母的时间常数大于分子的时间常数, 所以其幅频特性具有负斜率段, 相频特性出现负相移
负相移表明, 校正网络在正弦信号作用下的正弦稳态输出信号, 在相位上迟后于输入信号, 所以称为迟后校正装置或迟后网络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86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87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88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89张图片

串联相位迟后校正

滞后校正的伯德图如下图所示。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90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91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92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93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94张图片

设计步骤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95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96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97张图片

采样控制系统分析基础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98张图片

概述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299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00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01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02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03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04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05张图片

采样过程与采样定理

采样过程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06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07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08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09张图片
图7-6 理想采样过程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10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11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12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13张图片

保持器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14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15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16张图片
图 7-7 零阶保持器的输入和输出信号

采样定理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17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18张图片

Z变换及反变换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19张图片

Z变换定义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20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21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22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23张图片

Z变换的基本方法

级数求和法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24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25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26张图片

部分分式法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27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28张图片

留数计算法(略)

留数计算法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29张图片

Z反变换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30张图片

长除法——幂级数法

长除法

部分分式法

部分分式法

脉冲传递函数

脉冲传递函数的基本概念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31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32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33张图片

串联环节的脉冲传递函数

两个环节有采样开关时

图示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34张图片

两个环节没有采样开关时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35张图片
公式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36张图片

有零阶保持器时的开环系统脉冲传递函数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37张图片
有零阶保持器时的开环采样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38张图片

闭环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39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40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41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42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43张图片

采样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

采样控制系统的稳态性能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44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45张图片

s平面与z平面的映射关系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46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47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48张图片
图 s平面上虚轴在z平面上的映像

稳定条件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49张图片
稳定关系

线性采样系统劳斯判据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50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51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52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53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54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55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56张图片

数字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

图示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57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58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59张图片
误差公式
表 7-1 单位反馈离散系统的稳态误差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60张图片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61张图片

采样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个人笔记(来自ppt课件)_第36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平时上课,自动控制原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