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讲解系列文章,是我写给各位看官,也是写给我自己的。
文章可能过分详细,但是这是为了帮助到尽量多的人,毕竟工作5,6年,不能老吸血,也到了回馈开源的时候.
这个系列的文章:
1、用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讲解一门技术的实用价值
2、详细书写源码的追踪,源码截图,绘制类的结构图,尽量详细地解释原理的探索过程
3、提供Github 的 可运行的Demo工程,但是我所提供代码,更多是提供思路,抛砖引玉,请酌情cv
4、集合整理原理探索过程中的一些坑,或者demo的运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5、用gif图,最直观地展示demo运行效果如果觉得细节太细,直接跳过看结论即可。
本人能力有限,如若发现描述不当之处,欢迎留言批评指正。
学到老活到老,路漫漫其修远兮。与众君共勉 !
最近得高人指点,恰巧工作中做过一个移植其他app的某个功能模块的任务,过程简直痛不欲生。
然后思考如何对app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灵活拔插配置,最大程度减少移植代码出错的可能性,保证功能模块的完整移植
1、让 App内 各个功能模块能够独立开发单元测试,也可以 所有模块集成打包,统一测试
独立开发
更改gradle.properties的配置,使得每个功能模块都成为application, 可以独立打包成apk,单独运行。单个模块,独立测试。
集成打包
更改gradle.properties的配置,使得原先每个单独模块,都变成library,被 主模块引用,这时候只有主模块能够打包apk,所有功能都集成在这个apk内。
2、实现 功能模块的整体移植,灵活拔插
故事背景
当你们公司有多个安卓开发人员,开发出核心业务相同,但是UI不同,其他业务不同的一系列App时(如果核心业务是X,你们有5个开发人员,做出了A,B,C,D,E 5个app,都包含核心业务X,但是除了X之外,其他的业务模块各不相同)这时候,如果领导要把A里面的一个非核心功能,挪到B里面...
现状
开发B的程序猿可能要骂娘,因为他在从移植A的代码中剥离代码 遇到了很多高耦合,低内聚 的类结构,挪过来之后,牵一发而动全身,动一点小地方,整个代码满江红。
理想
如果这个时候,我们通过代码框架的配置,能够把A里面的一个模块,作为一个module 移植到 工程内部,然后主module 来引用这个module,略微写一些代码来使得这个功能模块在app中生效。那么无论是多少个功能模块,都可以作为整体来 给其他app复用。这样开发人员也不用相互骂娘了,如果挪过来的模块存在bug或者其他问题,也不用甩锅,模块原本是谁开发的,找谁就好了。
3、保证App内 业务模块的相互隔离,但是又不妨碍业务模块之间的数据交互
我们开发app的功能模块,一个业务,可能是通过一个Activity或者 一个Fragment 作为对外的窗口,也可能是。所谓窗口,就是这个业务,相对于其他模块,"有且只有"一个入口,没有任何其他可以触达到这个业务的途径。业务代码之间相互隔离,绝对不可以有相互引用。那么,既然相互不会引用,那A模块一定要用到B模块的数据,怎么办呢?下文提供解决方案。
感谢享学课堂的老师们的公开课 https://ke.qq.com/course/341933
感谢群里兄弟们的旁敲侧击
感谢阿里巴巴大佬们的ARouter开源框架
1、代码结构现状以及理想状态一览
2、功能组件化的实现思路,实现组件移植拔插
3、参考ARouter源码,写出自己的Router框架,统一通过Router来进行模块的切换 以及 组件之间数据的交互
4、使用组件api化,在模块很多的情况下优化公共模块的结构
先来看两张图
image.png
代码有模块化的迹象,但是没有对业务模块进行非常明显的模块化(不明白啥意思是吧?不明白就对了,app这个module里面其实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展示出来,请看下图:试想,把所有的模块集中到一个module的一个包里面,当你要移植某一个功能的时候,想想那酸爽....当然如果你口味别致,那当我没说)
image
image.png
理想化的话,参照:理想.png; 项目结构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按照图中的分层,详细解释一下:
外壳层:app module
内部代码只写 app的骨骼框架,比如说,你的app是这个样子的结构:
典型的app架构.png
下方有N个TAB,通过Fragment来进行切换模块。这种架构肯定不少见。
这个时候,外壳层 app module,就只需要写上 上面这种UI架构的框架代码就行了,至于有多少个模块,需要代码去读取配置进行显示。神马?你问我怎么写这种UI框架?网上一大把,如果实在找不到,来我的 github项目地址
๑乛◡乛๑
业务层
我们的业务模块,对外接口可能是一个
Activity
(比如说,登录模块,只对外提供一个LoginActivity
,有且仅有这一个窗口)或者 是一个Fragment
,就像上图(典型的app架构.png), 如果app的UI框架是通过切换Fragment
来却换业务模块的话。用business
这个目录,将所有的业务模块包含进去,每个模块又是独立的module
,这样既实现了业务代码隔离,又能一眼看到所有的业务模块,正所谓,一目了然。
功能组件层
每一个业务模块,不可避免的需要用到一些公用工具类,有的是第三方SDK的再次封装,有的是自己的工具类,或者自己写的自定义控件,还有可能是 所有业务模块都需要的 辅助模块,都放在这里。
路由框架层
设计这一层,是想让app内的所有Activity,业务模块Fragment,以及模块之间的数据交互,都由 这一层开放出去的接口来负责
gradle统一配置文件
工程内部的一些全局gradle变量,放在这里,整个工程都有效
module编译设置
setting.gradle 配置要编译的module; 也可以做更复杂的操作,比如,写gradle代码去自动生成一些module,免除人为创建的麻烦.
能够兼顾 每个模块的单独开发,单独测试 和 整体打包,统一测试。 听起来很神奇的样子,但是其实就一个核心:gradle编程。
打开gradle.properties文件:
image
注解应该很清晰了,通过一个全局变量,就可以控制当前是要 模块化单元测试呢?还是要集成打包apk测试。
那么,只写一个isModule就完事了吗?当然不是,还有一堆杂事 需要我们处理,我们要使用这个全局变量。
一堆杂事,分为两类:
image
1- app 外壳层module 的build.gradle(注意:写在dependencies)
if (isModule.toBoolean()) {
implementation project(":business:activity_XXX")
//...在这里引用更多业务模块
}
2- 每个业务module的build.gradle
第一处:判定 isModule,决定当前module是要当成library还是application
if (isModule.toBoolean()) {
apply plugin:'com.android.library'
} else {
apply plugin:'com.android.application'*
}
第二处:更改defaultConfig里面的部分代码,为什么要改?因为当当前module作为library的时候,不能有applicationId "XXXX"这一句
defaultConfig {
if (!isModule.toBoolean()) {
applicationId"study.hank.com.XXXX"*
}
....
}
第三处:当业务模块module作为library的时候,不可以在 AndroidManifest.xml中写 Launcher Activity,否则,你打包app module的时候,安装完毕,手机桌面上将会出现不止一个icon。而,当业务模块module 作为application单独运行的时候,必须有一个Launcher Activity ,不然...launcher都没有,你测个球 ``` 所以这里针对manifest文件进行区分对待。
sourceSets {
main {
if (isModule.toBoolean()) {
manifest.srcFile 'src/main/module/AndroidManifest.xml'
} else {
manifest.srcFile 'src/main/AndroidManifest.xml'
}
}
}
由于要区分对待,我们就需要另外创建一个manifest文件,移除launcher配置即可。参考下图:
image
image
这就是业务模块组件化的秘密了。
什么,你问我怎么 进行功能拔插?
当你不需要某一个模块的时候,
1)在app的build.gradle里面 把 引用该模块的配置去掉;
image.png
2)setting.gradle 的include 去掉它
image.png
3)app module 里面,改动代码,不再使用这个模块。(这个我就不截图了,因为app module的UI框架代码不是一句话说得清的。请运行我的demo源码自己看吧)
功能的插入,同理,上面的过程倒过来走一遍,就不浪费篇幅了。
说到路由框架的使用价值,两点:
1、在app实现了组件化之后,由于组件之间由于代码隔离,不允许相互引用,导致 相互不能直接沟通,那么,就需要一个 “中间人角色” 来帮忙" 带话"了.
2、app内部,不可避免地要进行Activity跳转,Fragment切换。把这些重复性的代码,都统一让路由来做吧。省了不少代码行数。
阅读了阿里巴巴ARouter的源码,参照阿里大神的主要思路,简化了一些流程,去掉了一些我不需要的功能,增加了一些我独有的功能,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写出了自己的 ZRouter 路由 框架。那就不罗嗦了,上干货。
基础知识
如果以下基础知识不具备,建议先去学习基础知识。 或者 也可以跟着笔者的思路来看代码,慢慢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
java反射机制(路由框架里大量地使用了 class反射创建 对象)
APT 注解,注解解析机制(注解解析机制贯穿了整个路由框架)
javapoet , java类的元素结构(一些人为写起来很麻烦的代码,一些脏活累活,就通过自动生成代码来解决)
如何使用
1- 在app module的自定义Application类里面,进行初始化, ZRouter准备就绪
public class FTApplication extends Application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reate() {
super.onCreate();
ZRouter.getInstance().initRegister(this);
}
}
2- 就绪之后才可以直接使用(RouterPathConst 里面都是我自己定义的String常量**):
切换Fragment
ZRouter.getInstance().build(RouterPathConst.PATH_FRAGMENT_MINE).navigation();
跳转Activity
ZRouter.getInstance().build(RouterPathConst.PATH_ACTIVITY_CHART).navigation();
组件之间的通信,取得Mine模块的 accountNo 然后 toast出来
String accountNo = ZRouter.getInstance().navigation(MineOpenServiceApi.class).accountNo();
Toast.makeText(getActivity(), accountNo, Toast.LENGTH_LONG).show();
如我们之前所设想的,切换Fragment,跳转Activity,组件之间的通信 全部只能通过 ZRouter框架来执行。
3- 退出app时,要释放ARouer的资源(主要是静态变量)
ZRouter.getInstance().release();
4- 每个业务模块,在将要暴露出去的Fragment或者Activity上,要加上注解
@ZRoute(RouterPathConst.PATH_ACTIVITY_CHART)//注册Activity
public class ChartActivity extends AppCompatActivity {···}
或者
@ZRoute(RouterPathConst.PATH_FRAGMENT_HOME)//注册Fragment
public class HomeFragment extends Fragment {···}
或者
@ZRoute(RouterPathConst.PATH_PROVIDER_MINE) // 注册数据接口
public class MineServiceImpl implements MineOpenServiceApi {···}
设计思路
讲解设计思路,必须用源码进行参照,请务必参照源码 。
源码地址为:https://github.com/18598925736/EvolutionPro
说明一下本人 阅读源码的方法。也许很多人都和曾经的我一样,看到一份第三方SDK的源码,不知道从何下手,要么看了半天还在原地打转转,要么就是这里看一点,那里看一点,没有中心思想,看了半天毫无收获。
干货:看源码要思路清晰,目的明确。一切技术的价值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解决实际问题。既然是解决实际问题,那我们就从这个SDK暴露出来的最外围接口为起点,看这个接口的作用是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顺藤摸瓜,找找它解决问题的核心方法,至于顺藤摸瓜道路上遇到的枝枝脉脉,要分清哪些是辅助类(每个人写辅助类的习惯可能都不同,所以不必太在意),哪些是核心类(核心思想一般都是大同小异)。找到了核心思想,再从头重新过几遍,SDK的设计思路就了然于胸了.
按照我的上面提供的“干货”,如果你现在下载了我的Demo源码,那么我们继续:
如果把看源码的结构,理解为 警察查案。那么就要从最表层的现象开始着手,慢慢查找根源。
HomeFragment.java的54行, 这里要进行Activity跳转。
ZRouter.getInstance().build(RouterPathConst.PATH_ACTIVITY_CHART).navigation();
这里有getInstance()方法,build()方法,还有navigation()方法,一个一个看
getInstance()
是处在ZRouter类内部,是ZRouter的单例模式的get方法,单例模式就不赘述了,我写了注释build()
方法也是在ZRouter类内部,逻辑很简单,就是new Postcard(path)
参数path
是一个string
,方法返回值是一个Postcard
对象navigation()
方法是在Postcard类内部,但是,具体的执行逻辑,依然是在ZRouter
类里面getInstance()
和build()
方法都很简单,不需要花太多精力。下面继续跟随ZRouter
的navigation()
方法“追查”
ZRouter
的navigation()
方法内容如下:
Object navigation(Postcard postcard) {
LogisticsCenter.complete(postcard);
switch (postcard.getRouteType()) {
case ACTIVITY://如果是Activity,那就跳吧
return startActivity(postcard);
case FRAGMENT://如果是Fragment,那就切换吧
return switchFragment(postcard);
case PROVIDER://如果是Provider,那就执行业务逻辑
return postcard.getProvider();//那就直接返回provider对象
default:
break;
}
return null;
}
发现一个可疑的代码:
LogisticsCenter.complete(postcard);
看方法名,应该是对postcard对象进行完善。
进去追查
/**
* Postcard字段补全
*
* @param postcard
*/
public static void complete(Postcard postcard) {
if (null == postcard)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err:postcard 是空的,怎么搞的?");
}
RouteMeta routeMeta = Warehouse.routeMap.get(postcard.getPath());//
if (null == routeMeta) {//如果路由meta是空,说明可能这个路由没注册,也有可能路由表没有去加载到内存中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err:路由寻址失败,请检查是否path写错了");
} else {
postcard.setDestination(routeMeta.getDestination());
postcard.setRouteType(routeMeta.getRouteType());
···
}
}
这段代码,从一个
map
中,用path
作为key
,get
出了一个RouteMeat
对象,然后用这个对象的字段值,对参数postcard
的属性进行赋值。好像有点莫名其妙。看不太懂。不着急,继续。
刚才的
navigation()
方法这里存在switch
分支,分支设计到ACTIVITY,FRAGMENT,PROVIDER
,由于我们这次追查的只是activity
相关,所以,忽略掉其他分支,只追查startActivity(postcard);
下面是该方法的代码:
private Object startActivity(Postcard postcard) {
Class> cls = postcard.getDestination();
if (cls == null) {
if (cls == null)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没找到对应的activity,请检查路由寻址标识是否写错");
}
final Intent intent = new Intent(mContext, cls);
if (Postcard.FLAG_DEFAULT != postcard.getFlag()) {//如果不是初始值,也就是说,flag值被更改过,那就用更改后的值
intent.setFlags(postcard.getFlag());
} else {//如果沒有设定启动模式,即 flag值没有被更改,就用常规模式启动
intent.setFlags(Intent.FLAG_ACTIVITY_NEW_TASK);//常规模式启动Activity
}
//跳转只能在主线程中进行
runInMainThread(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mContext.startActivity(intent);
}
});
return null;
}
这里只是一个简单的跳转操作,但是,发现了一个关键点,跳转的“目的地”
class
是来自postcard
的destination
. 发现规律了,原来刚才在LogisticsCenter.complete(postcard);
里面进行postcard
“完善”的时候,set
进去的destination
原来在这里被使用到。
那么问题的关键点就发生了转移了, 这个
destination
Class
是从map
里面get
出来的,那么,又是什么时候被put
进去的呢?
开始追踪这个map
:Warehouse.routeMap
,通过代码追踪,可以发现,唯一可能往map
里面put
东西的代码只有这一句:
image.png
/**
* 反射执行APT注册文件的注册方法
*/
private static void registerComm() {
try {
Set classNames = ClassUtils.getFileNameByPackageName(mContext, RouterConst.GENERATION_PACKAGE_NAME);//找到包名下的所有class
for (String className : classNames) {
Class> clz = Class.forName(className);
if (IRouterZ.class.isAssignableFrom(clz)) {
IRouterZ iRouterComm = (IRouterZ) clz.getConstructor().newInstance();
iRouterComm.onLoad(Warehouse.routeMap);
}
}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finally {
Warehouse.traversalCommMap();
}
}
利用java反射机制,反射创建类的实例,然后执行
onLoad
方法,参数,正是这个map
OK,关于查看源码的详细步骤,就写到这么多,再罗嗦,大佬们要打人啦。
目前为止的结论:通过追踪
ZRouter.getInstance().build(RouterPathConst.PATH_ACTIVITY_CHART).navigation();
我们一路上遭遇了这些类或接口:
核心类 :
ZRouter(提供Activity跳转的接口);辅助类或接口
Postcard (“明信片”,封装我们要执行操作,这次的操作是 跳Activity)
RouteMeta (“路由参数”,Postcard的基类)
RouteType *(“路由类型”,我们要执行的操作,用枚举来进行区分) *
LogisticsCenter ("物流中心",主要封装ZRouter类的一些特殊逻辑,比如对Postcard对象进行完善补充 )
Warehouse (“货舱”,用hashMap来存储“路由”对象)
IRouterZ ("路由注册"接口类 ,用于反射创建对象,从而进行路由的注册)
上面用大量篇幅详述了 追踪源码, 追查框架结构的方法,那么下面的篇幅就直接说结论了:
路由框架的结构,可以用一张图表示:
image.png
针对这张图 简单说两句:
路由框架必然有3个部分,注解定义,注解解析,以及路由对外接口。demo
中我把这3个部分定义成了3个module
.
其中,每个部分的核心代码是:zrouter-annotation
模块的ZRoute @interface,IRouterZ
接口zrouter-api
模块的ZRouter
类zrouter-compiler
模块的RouterProcessor
类
具体的代码,不加以说明了。
如何用路由进行Activity
跳转,我写了详细步骤,相信没人看不懂了。那么Fragment
的切换,是我自定义的方法,可能有点粗糙,但是也是通俗易懂,就点到为止。但是,我们组件化的思想,就是要隔离所有的业务模块,彼此之间不能进行直接通信,如果A模块一定要使用B模块的一些数据,通过路由框架也能实现。
HomeFragment类的第72行代码:
String accountNo = ZRouter.getInstance().navigation(MineOpenServiceApi.class).accountNo();
这句代码的意义是:在Home模块中,通过路由框架,调用Mine模块对外开放的接口accountNo();
追踪这句代码的navigation()
方法,找到真正的执行逻辑 ZRouter类
141行起:
public T navigation(String serviceName) {
Postcard postcard = LogisticsCenter.buildProvider(serviceName);
if (null == postcard)
return null;
LogisticsCenter.complete(postcard);//补全postcard字段值
return (T) postcard.getProvider();
}
这里:最终返回了一个Provider对象.
LogisticsCenter
类又有了戏份:LogisticsCenter.buildProvider(serviceName)
和LogisticsCenter.complete(postcard);
分别点进去看:
buildProvider(String)
方法,其实就是从map
中找出RouteMeta
对象,然后返回一个Postcard
.
public static Postcard buildProvider(String name) {
RouteMeta routeMeta = Warehouse.routeMap.get(name);
if (null == routeMeta) {
return null;
} else {
return new Postcard(routeMeta.getPath());
}
}
complete(Postcard)
方法,其实就是完善postcard
的字段,且,针对Provider
,进行特别处理,反射创建Provider
对象,并建立Provider
的缓存机制,防止多次进行数据交互时进行无意义的反射创建对象。
/**
* Postcard字段补全
*
* @param postcard
*/
public static void complete(Postcard postcard) {
if (null == postcard)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err:postcard 是空的,怎么搞的?");
}
RouteMeta routeMeta = Warehouse.routeMap.get(postcard.getPath());//
if (null == routeMeta) {//如果路由meta是空,说明可能这个路由没注册,也有可能路由表没有去加载到内存中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err:路由寻址失败,请检查是否path写错了");
} else {
postcard.setDestination(routeMeta.getDestination());
postcard.setRouteType(routeMeta.getRouteType());
switch (routeMeta.getRouteType()) {
case PROVIDER://如果是数据接口Provider的话
Class extends IProvider> clz = (Class extends IProvider>) routeMeta.getDestination();
//从map中找找看
IProvider provider = Warehouse.providerMap.get(clz);
//如果没找到
if (null == provider) {
//执行反射方法创建,并且存入到map
try {
provider = clz.getConstructor().newInstance();
provider.init(mContext);
Warehouse.providerMap.put(clz, provider);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postcard.setProvider(provider);
break;
default:
break;
}
}
}
看到这里,整个路由框架,包括模块间的通信,就讲解完毕了。
做个结论:
使用路由框架的目的,是 在项目代码组件化的背景之下,优化Activity跳转,Fragment切换的重复代码的编写,而统一使用路由框架的对外接口执行跳转或者切换。同时,通过路由框架的对外接口,实现组件之间的无障碍通信,保证组件的独立性。
在探索框架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辅助类,但是辅助类怎么写,完全看个人习惯,我是看了阿里巴巴的ARtouer框架之后得到启发,按照它的思路来写自己的路由框架,但是很多辅助类的写法,我并完全按它的意思来。但是,核心思想,APT 注解+反射+自动生成代码 是完全一样的。
所以说,打蛇打七寸,看框架要看核心,拿住核心之后,其他的东西,就算代码量再大,也是狐假虎威。
回顾一下理想中的项目结构:
image
背景
这里的功能组件层 function,是存放各个业务模块都需要的公共类或者接口。这里说的公共类,也包含了刚才所提及的 业务模块之间进行通信所需要的接口。
举例说明:A模块,需要调用B模块的test()接口,由于A不能直接引用B模块,那这个test接口,只能放在function这个公共模块内,然后A,B同时引用,B对test接口进行实现并通过注解进行路由注册,A通过路由对外接口调用B的test方法。
现状
诚然,这种做法没毛病,能够实现功能。但是随着项目模块的增多,function 里面会存在很多的业务模块数据接口。有一种情况:如果存在A,B,C,D,E 5个模块,它们都在function内存放了 数据接口,并且5个模块都引用了function模块。那么,当A需要,并且只需要B的数据接口,而不需要C,D,E的接口时,它还是不得不去引用这些用不着的接口。A不需要这些接口,但是,还不得不引用!这显然会不合逻辑。并且这种 全部业务数据接口都塞到function模块里面的做法,会导致function出现不必要的臃肿。
理想
每个业务模块的数据接口,只和本模块的业务有关,所以最好是放在本模块之内,但是,如果放在本模块之内,又会导致组件之间不能通信. 那么就创建一个专门的 Module来存放每个业务模块的接口。想法可行,但是每个业务模块的module数量一下子加倍了,又会造成维护困难的问题。那么有没有方法可以自动生成这些数据接口模块呢? 还真有~ 神奇的gradle编程 >_<
关键词
组件API化技术 使用gradle配置,对module内的特殊后缀文件进行检索,并以当前module为基础,自动生成新的module.
不罗嗦,直接上干货:
image.png
这个名叫MineOpenServiceApi的接口,原本是.java后缀,现在改成.api
打开demo的setting.gradle文件:
找到下面的代码:
include_with_api(':business:fragment_mine')
def include_with_api(String moduleName) {
include(moduleName)
//获得工程根目录
String originDir = project(moduleName).projectDir
//制作的 SDK 工程的目录
String targetDir = "${originDir}_api"
//制作的 SDK 工程的名字
String sdkName = "${project(moduleName).name}_api"
System.out.println("-------------------------------------SDK name:" + sdkName)
//删除掉 SDK 工程目录 除了 iml
FileTree targetFiles = fileTree(targetDir)
targetFiles.exclude "*.iml"
targetFiles.each { File file ->
file.delete()
}
//从待制作SDK工程拷贝目录到 SDK工程 只拷贝目录
copy {
from originDir
into targetDir
//拷贝文件
include '**/*.api'
include '**/AndroidManifest.xml'
include 'api.gradle'
}
//读取实现模块的manifest并将package的值后加 .api 作为API工程的manifest package
FileTree manifests = fileTree(targetDir).include("**/AndroidManifest.xml")
manifests.each {
File file ->
def parser = new XmlParser().parse(file)
def node = parser.attribute('package')
parser.attributes().replace('package', "${node}.api")
new XmlNodePrinter(new PrintWriter(file)).print(parser)
}
//将api.gradle改为build.gradle
File build = new File(targetDir + "/api.gradle")
if (build.exists()) {
build.renameTo(new File(targetDir + "/build.gradle"))
}
// 将.api 文件改为 .java
FileTree files = fileTree(targetDir).include("**/*.api")
files.each {
File file ->
file.renameTo(new File(file.absolutePath.replace(".api", ".java")))
}
//加入 SDK工程
include ":business:" + "$sdkName"
}
这段代码来自一位”真“大神,它的作用是,检索指定模块里面,有没有指定后缀名(.api)的文件,有的话,找出来,经过一系列处理(注解很详细,应该能看懂),自动生成一个module. 生成的module名字比原来的module多一个_api. 表示这个模块,包含原模块的所有对外数据接口
有几处细节需要注意:
OK,感受一下组件API化的成果:
image.png
理想实现了
现在不用把所有的数据接口都放到function公共模块内,而只需要在本模块之内将数据接口文件后缀改成.api,然后在setting.gradle里面使用自定义的方法进行include。 就可以只引用本模块需要的 数据接口module,而不需要引用多余的module,而且,防止了function模块的无意义的膨胀。简直破费。
组件化的全攻略+Demo 已经全部放送完毕。
特别说明:Demo只是提供一种组件化的全攻略,可能demo的代码并没有十分完善,比如:原ARouter源码内的带参数的跳转,或者startActivityForResult,由于时间关系我都去除了。一些辅助向的设计思路,我也并没有完全遵照ARouter源码。
这篇博客的技术来自 享学课堂的公开课,建议大家可以去听听 https://ke.qq.com/course/341933
如果有大佬看了文章之后有问题,或者意见建议,欢迎留言讨论。 >_
作者:波澜步惊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e73bc515ab53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