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3:《癖理由》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张岱《陶庵梦忆》

书封

这是台湾网络与书编辑部策划的一套系列Mook书中的一本。癖是嗜好的极致,癖到极致,就成为了一种能力和能量。网络的发达,使得癖的同好容易交流。

分不清“癖”与“习性”或“嗜好”,很严重。我们需要区别癖的本尊,不能错认分身与变身。

R:
癖是一个哲学问题

I:有些时候,癖好的对象提供了人们自我理想匮乏的投射认同所需;人们所恋之物,其实是宗教与图腾现代化和物化的符号,终将成为一种商品;人们也许并不需要为他们习癖做分析或找理由,但是必须要准备。

A1:之所以读这本书是因为我发现自己近几年来沉迷于买纸书和参加各种微信付费课。问题是买书买课如山倒,读书上课如抽丝。尽管如此,我还是一次次地义无反顾地砸上银子去买书买课,让自己沉沦在无尽的焦虑中。所以,我想通过读这本书里的一个个有癖之人的故事,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审视自己的内心,找出沉迷的真正原因。

A2:我在惊叹书中千奇百怪的癖的同时,也察觉出自己买书癖与买课癖的深层原因:

1、身份焦虑。近几年远离职场,在家里相夫教子,看似安逸,实则内心很脆弱,焦虑自己与社会脱节、焦虑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断、焦虑夫妻关系不似从前。所以借由买书买课来麻醉自己——看起来自己很勤奋啊。

2、长期目标不明确,导致兴趣发散、所以买的书很杂很乱,学到的知识不成体系,引发新的焦虑,又或者被新的领域吸引,见异思迁。

3、墨守成规,不想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上学习惯读纸书,所以一直抗拒kindle等电子书阅读方式;以照顾小孩为挡箭牌,总觉得自己无法走出去、参加线下课程,所以不停的购买网络微课,买了又不去学习,当作安慰剂而而已。

找到原因后,行动方案也就一目了然了。

1、找到自我身份认同,活在当下,不再焦虑。每天起床后静坐20分钟左右,一段时间后焦虑的心自然而然地就会安静下来。

2、写下一个5年目标计划书,拆分倒退到本周的行动计划,需要如何对书和课程做出取舍,也会心中有数。

3、没别的办法,大胆尝试吧!用kindle尝试读一本书,报名参加一次喜欢的老师的线下见面会等,走出去,才能碰撞出更大的火花。呆在舒适区的借口1万条,但只要下定决心,一定会找到第10001个解决办法的。

拆书结束。再分享一些书中提到的癖——请对号入座。
1

2

3

4

你可能感兴趣的:(拆书3:《癖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