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河渠书第七—从大禹治水说起,到汉武帝塞河结束

河渠书的开篇就提到了大禹治水,大禹治理洪水十三年,经过家门而不入,他走路的时候乘车,走水路时乘船,走泥路时用橇,走山路时坐轿。他把天下划分为九州,依靠山势来疏通河道,按照各地的土质特产规定贡物,开通了九洲的道路,把九州地势低洼的地方做成了蓄水用的湖泊。黄河的水害最大,因此大禹治水把治理黄河为当务之急,他采取疏导的方式,最后将黄河之水引入了渤海。因为大禹治水的功劳,华夏人民才平安,没有了水患,而大禹治水的功德一直延续到了夏商周三代。

读《史记》河渠书第七—从大禹治水说起,到汉武帝塞河结束_第1张图片
大禹治水

春秋战国时期,蜀郡太守李冰开凿灌渠,避免了水灾,在成都平原上开通两江,这些水渠可以行船,至于水流过的地方,人们常常饮水为用,增修灌溉农田的小水渠数以万计,那是没办法能数的清楚的,造福了无数的百姓。到了西门豹的时候,治理水患采用了严刑酷法,对于一些装神弄鬼的乡绅恶霸给予了坚决的打击,他又亲自率人勘测水源,发动百姓在漳河开围挖掘了十二条渠,使大片田地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实行“寓兵于农、藏粮于民”的政策,很快就使邺城民富兵强,成为战国时期魏国的东北重镇。

读《史记》河渠书第七—从大禹治水说起,到汉武帝塞河结束_第2张图片
西门豹治水

战国末年韩国为了达到自己弱秦的目的,派遣了本国的水利专家郑国到秦国,游说秦王修建一条长三百里的水渠用来灌溉农田。秦王相信了郑国的说法,便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水渠的建设。后来秦人发展了郑国的间谍身份,但是郑国说我是间谍不假,但是为秦国修建水渠对于秦国也没有什么不好,秦国的农业因得到了发展,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吗?秦王因此没有降罪于郑国,水渠建成之后,关中地区沃野千里,国富民强为秦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于是秦人就用郑国的名字来为这条水渠命名,郑国渠直到今天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读《史记》河渠书第七—从大禹治水说起,到汉武帝塞河结束_第3张图片
间谍工程郑国渠

这些都印证了一个道理,水患关系天下苍生,水利会造福天下万民,从古至今但凡有为的明君贤臣,都必然重视水患的治理和水利工程的建设。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治理黄河的水患还是一个大问题,关系天下百姓和国家社稷的安稳,对此汉武帝十分重视。但是当时的宰相田蚡却并不以为然,只因为自己封地在上游,没有收到水患的影响,而且连年丰收的缘故,就把灾情隐瞒不报,还用方士的说法来蒙蔽汉武帝,以至于大量百姓深受水灾之苦,却无处倾诉,导致民怨沸腾,影响了国家统治的根基。

读《史记》河渠书第七—从大禹治水说起,到汉武帝塞河结束_第4张图片
田蚡和窦婴

汉武帝在位期间,多次采纳大臣们的建议,疏通河道治理水患,引水入渠灌溉农田。在泰山封禅以后,还带领文武群臣来到黄河决口的地方,把自己带的白马、玉璧用来祭奠河神,还命令所有的官员和士兵都背上柴薪,用来堵住黄河决口的地方,以表示自己治理水患的决心。

读《史记》河渠书第七—从大禹治水说起,到汉武帝塞河结束_第5张图片
汉武帝治理水患

皇帝的重视带来了军民百姓战胜洪灾的勇气和力量,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黄河的决口被堵住了,为此汉武帝在决口出修建了一座宫殿,取名为宣房宫。在附近开挖水渠,引水入渠灌溉农田,解决了困扰梁、楚两地多年的水患问题。水患国之患,水利国之本,治患固本才是治理国家的要务。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史记》河渠书第七—从大禹治水说起,到汉武帝塞河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