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早熟的果子

培根,英国人,12岁入剑桥大学,16岁成为律师并受聘于英国驻法国特使助理。23岁成为国会议员。他的《随笔》风靡全世界,语言隽永,思想深刻,比如谈到死亡这个永恒的话题,他的角度独特:“伴随死亡而来的种种想象,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他崇尚理性,爱好智慧,认为哲学就是人类理性的行为。他提出著名的“知识就是力量”的说法,其实这是一种美妙的中译版本,更接近原意的说法是:“知识与人类的能力,其实是同一回事。”这就道出了知识这一概念与能力的同一性,但现实教育中,常把二者分离。

帕斯卡尔,法国人。没有正式上过学,12岁独自证明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原理。19岁设计了第一台计算器帮助父亲计算税收。提出了一些接近微积分理论的原理。其座右铭是:“我必须认识自己。”“一个人活着却不去探究人类是什么,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盲目。”他看到人的脆弱,但深刻的意识到,只有人类知道自己必死的命运,他称自己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他18岁起就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著成《沉思录》,成为世界名著。

休姆,英国人,12岁进入爱丁堡大学,23岁完成哲学著作《人性论》。休姆在哲学界简直是一个杀手,因为他推翻了因果律。比如苹果离开枝条就会落地这一现象,人们都认为是自然而然的,因为人们看到无数类似的现象,简直是不言而喻的。但休姆说你这只是习惯性期待,并不能通过部分现象而概括所有现象。这在逻辑上是不完全归纳,自然不能说一定是正确的。后来牛顿解释为万有引力,但再后来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否定了牛顿的万有引力,这就支持了休姆,当然还有量子理论等,这些都证明了休姆的正确性,不得不服休姆当年(他出生于1711年)的洞见。

那些早熟的果子_第1张图片

谢林,德国人,15岁入大学,17岁开始发表论文,20岁的时候已经开始满腔热情、胜券在握的投入到哲学界的思想论辩之中,23岁担任耶拿大学教授。他提出世界精神的概念,指出世上的万物都有内在的精神,哪怕一块石头,也是沉睡的智性。这种说法,颇有万物有灵的意味。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抗了笛卡尔的二元论。

尼采,德国人,10岁谱写了一首圣歌,创作了很多诗,14岁着手写自传(这个也忒早了,绝大多数的人还没开始有意识的人生呢,这位小先生都开始写自传了)。25岁,博士还没读完已经被聘为巴塞尔大学的教授(才华外涌,抑制不住)。他说出了一句震惊世界的话:“上帝死了!”他希望人要做超人,不要做懦夫,不要有任何依附,全力的实现出自己。这说的不错啊,他还有一句话:“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这都是一致的思想。

这些哲学家在哲学上的地位不一样,但整体实力不容小觑。与之对应的是那些不是这么早就成名的哲学家,而且成就也很大,比如那个叫康德的人,哲学上不可绕过的高山,46岁才获得教授讲席,57岁时才完成哲学巨著《纯粹理性批判》。忽然想起,康德16岁也考入科尼斯堡大学,不过,这个前面那些天才相比,略微年长些。

有心理学家研究,智商很高的“天才”,其成功的比例和普通智商的人的成功比例几乎相当。这说明智商不是成功的唯一标准,虽然优良的智商是成功的极佳基础。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早熟的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