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17】#设计师专访# 图标设计师Budi Tanrim访谈以及我的一些思考

写在译文之前:

(此文是2017年计划翻译50篇设计相关文章的第6篇)

为什么要分享这篇文章呢?在读原文的时候,我发现这位设计师并不是科班出身,依然能把设计做的这么好,很好奇他的经历。同时分享出来,给想转行做设计的小伙伴一些信心和启发吧。

原文简译

设计师Budi Tanrim 背景?

一位跨学科设计师,现在生活在印度尼西亚。很有趣的是,他从没接受过常规的设计教育,而是毕业于会计专业。设计职业生涯开始于给99design做设计外包。


【译17】#设计师专访# 图标设计师Budi Tanrim访谈以及我的一些思考_第1张图片

怎么开始做设计了呢?

在2012年的早期职业生涯的时候,他就开始自学怎么设计移动端app,但是苦于找不着很好的图标,由此他觉得这是个机会。当时他不知道怎么去设计图标,东找西找到一些免费的教程来学。那时候他也没意识到,他已经积累了一些东西。他很喜欢做副项目副项目(Side Project)是指与日常工作并不直接相关联,往往是为了验证某些想法而创立的计划、方案或者是产品。来源知乎】,花了2个月的时间创作了一整套图标。好评如潮,而且收到了Smashing Magazine网站的推荐。最有趣的是他用ps设计了那些图标,这看起来很疯狂。尽管如此,还是学到了很多,也由此走上了图标设计之路。


【译17】#设计师专访# 图标设计师Budi Tanrim访谈以及我的一些思考_第2张图片

哪里找设计灵感来源?

从技术层面来说,可以去Dribbble,Behance,Pinterest,Deviantart和Zerply看里面设计师的作品。其实最好的灵感来源于对生活和身边事物的观察,因此不断的积累了很多年的视觉素材库(visual library:照片、画作、图案、色彩和艺术品等)。他相信这是提升自己和学习新事物的最佳途径。


【译17】#设计师专访# 图标设计师Budi Tanrim访谈以及我的一些思考_第3张图片

图标的创造过程是啥样的呢?

在2013年完成了一套图标后,苹果发布iOS7,他就喜欢上了那种细线条的图标,但是当时还没人这样设计过。他也只是简单的给客户设计一些这种风格的图标,有天他意识到已经累计做了200多个。由此产生了分享给其他人的想法,接下来他发到网上的论坛,反响不错,于是花了3个月的时间整理并创建了新的图标和网站。


【译17】#设计师专访# 图标设计师Budi Tanrim访谈以及我的一些思考_第4张图片

遇到的最大挑战?

有很多挑战,比如以前工作没那么忙,可以有时间做创作,现在就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了。找到合适的风格,足够让用户接受并使用,而且还要有些个性。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能让那些购买图标的用户,更容易的使用。这也是新版本迭代的目标,需要去提供足够的帮助文档。很难相信,有时候有些用户对那么显而易见的事物却视若无物,这也是他的责任,要确保图标以最好的方式供大家使用。


【译17】#设计师专访# 图标设计师Budi Tanrim访谈以及我的一些思考_第5张图片

图标设计的未来前景?

首先,图标设计毫无疑问会跟其他领域一样成长,随着网站和app上可以使用svg,这也难怪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具有交互性和动画性的图标。在他看来,图标设计也是设计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作为设计师也要紧跟步伐,推陈出新。

译文完。

原文链接


一些总结:

1.热情和动力来源于自身的兴趣,不是社会给你贴的标签。

2.影响力需要前期的积累。

3.在生活中感知美,学习美。

4.勇于分享。

5.用户犯错,责任在我。

6.把设计看作生态系统,演变调和。


一些思考:

1.玩真的

当你喜欢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真能阻挡住你前进的步伐。这位设计师专业是学会计的,但并没有因此为自己找借口说:“我没学过,我不会”,这样的思维模式就是所谓的“红灯模式”。既然想去做,那就想办法去尝试,而不是亮起红灯停在那里。

2.敢尝鲜

从这位设计师的创作经历来看,他创作的图标,设计风格在当时算是标新立异的,并没有盲目的从众。而且他也敢于验证,把作品发到相关论坛收集反馈,不断迭代。

3.有价值

作为设计师很容易把完成工作任务作为目标,做完的设计稿过了就尘封硬盘。拿自己做例子,每次做项目只是单纯的修修改改,赶完进度就拉倒。有时候自己都不愿再看它一眼,何况让别人喜欢呢?后来每次设计界面图标,就给自己多加了一个标准:必须能达到可以发到追波的程度才算完(之前大部分的设计都是妥协稿,不好意思传到网上)。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产出的界面质量,也会给论坛里的设计师提供些灵感。


很想跟你们说:“在不断的学习和成长中,点赞就是对我的最大鼓励啦 ,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译17】#设计师专访# 图标设计师Budi Tanrim访谈以及我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