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 1.6.14 认识论之基石-- 世界观 (14/14)

[续上]


顺此而下,我们随即看看这个「镜喻」如何影响一个人去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 (现实)。

这是说,我们跟着要讨论的,是 Dana-李世界观模型的最后 / 最低的第四层-- 现实世界。

第一章 导论 / 1.6.14 认识论之基石-- 世界观 (14/14)_第1张图片

如果你是香港特区居民,或想象自己到特区旅游。

你站到九龙半岛的南端-- 尖沙咀天星码头旁边一带的海滨走廊,戴上太阳镜,眺望港岛北岸,你立马体验并印证了上引梁启超有关「绿、 黄 、苦、甜」的话。

你的太阳镜片是橘黄色,那么,你看到港岛北岸的景物 (可读作世界、现实) 就是橘黄色的;

如果太阳镜片是天蓝色,那么,你看到港岛北岸的景物就是天蓝色的;...

我们不妨重温一下在上文引用过朱光潜老师的一棵古松和木商、植物学家、画家三种态度的例子。

第一章 导论 / 1.6.14 认识论之基石-- 世界观 (14/14)_第2张图片

朱老师的这个例子,很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不同世界观 (对同样一棵古松的不同态度) 的人,即管面对同一事物,会有怎么样不同的知觉和行为。

*  *


再举个例子,看看如何透过「身份认同」或「语言」这些板块的改变 (可看成是为改变这些板块的颜色),如何影响人对这个世界 (现实) 的看法-- 即改变他的世界观。

美国休斯敦大学 (University of Houston) 研究领域为观念史和政治思想史的政治系助理教授阿林 · 弗莫雷斯科 (Alin Fumurescu) 接受《新京报》(北京) 记者访问时说,

世界观具有二重属性的功能-- 引致极性性与及消极性乃至负面的作用。

它一方面是我们觉知、认识、理解和洞察世界 (现实) 的基石,另一方面它又会框架着我们的觉知、认识、理解和洞察世界 (现实),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屏蔽着我们的觉知、认识、理解和洞察世界 (现实)。

于此不可不察。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韩毓海老师说,

韩老师用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予以阐述,

最后,我们浏览一些世界观与日常生活的鲜活事例,作为本小讨论的终结。

已故导演吴天明说,

第一章 导论 / 1.6.14 认识论之基石-- 世界观 (14/14)_第3张图片

北京《新京报》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罗东观察到,

第一章 导论 / 1.6.14 认识论之基石-- 世界观 (14/14)_第4张图片

世界观一旦成形,会流于根深蒂固。

要改变世界观,说易可以很容易, 说难也可以很难。

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难在于即若其生命遭逢突变,比如遇上严重的天灾人祸,也不一定能够使之改变过来。

上引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阎学通老师举年前美国总统选举过后,有教授因对选举结果未如自己的理想而哭的例子,与及阎老师的相关评论,很可以说明这点。

尤其是当世界观触动当事人的情绪时 (此乃恒常之事,我们在上文「理性的 / 情感的」对此已有讨论),要后者让渡与开放、包容,实非易事,反倒伴之而来的谩骂、约架乃至人身攻击,似为顺理成章的表现。

不同的世界观,往往是冲突之源,大至国与国间的开战、种族灭绝,中至家庭、婚姻、感情破灭,小如谩骂、约架乃至人身攻击,莫不如此。

对世界观能掉之以轻心乎 ?

*  *

中山大学哲学系刘森林老师提出了求解之道。

第一章 导论 / 1.6.14 认识论之基石-- 世界观 (14/14)_第5张图片

匈牙利科学哲学家、现代系统理论家欧文 · 拉兹洛 (László Ervin) 说,

在提供临床心理服务的时候,辅导员得要

第一章 导论 / 1.6.14 认识论之基石-- 世界观 (14/14)_第6张图片

最后,我们引用出生于摩洛哥 Casablanca 的法籍作家妙莉叶 · 芭贝里 (Muriel Barbery) 在《刺猬的优雅》( L'élégance du hérisson) 一书里的一番话,作为讨论「世界观」的结语:

「为虚假的一生埋单」,一方面可视为是对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 (Jean-Paul Sartre) 常言及的「自欺欺人」(mauvaise foi, 法;bad faith, 英) 的恰当注脚;

另一方面,这番话,又颇近一行禅师的「如实觉知当下」 生活的开示。


[续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一章 导论 / 1.6.14 认识论之基石-- 世界观 (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