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公园 “观赏游客” 记

去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赏秋,在南园惊喜的发现有大片波斯菊和百日菊的花海,很壮观,美不胜收。我的职业病犯了,注意力从花海转到游人,静静的观察了下游客的行为,觉得饶有趣味。

一、以小见大,游人行为分析

游客最喜欢的活动(不同人群是不同的)

  • 婴儿在大人的引领下:手摸叶子、摸花,满足它的好奇心;和家长一起在花海留念。
  • 小孩:喜欢动、跑、在花海中追跑,几个稍大的小男孩把花海中游客走出来的路当作迷宫一样非常开心的追逐。有些更小的孩子在没有父母指引的时候喜欢摘花(尤其是小女孩)感觉也许是自己本能的冲动。还有些小孩拿着泡泡机很开心的吹泡泡,感觉它们对泡泡机的兴趣更大。
  • 大人:就喜欢各种照相,感觉是膝跳反应,看到美景就要拿出手机来;照相也分几类:
    • 女性用手机照像的比较多,也有拿自拍杆的,拿专业相机的较少。很多女性非常喜欢到花海深处找到最好的背景,同时用随手的道具比如丝巾、木伞等摆造型;也遇到女孩摘下一朵花放到耳边在花海中照相。
    • 男性用手机和专业相机的比较多,也有不少给孩子照相,如果分析人群的性别比例,男性较少。
    • 有几个年轻人团体带着专业摄影师和打光幕布的来照相。
    • 当然也有不喜欢照相的男人,他们一般出现在木栈道边缘的座椅、还有花海边角的地方,感觉是在等自己的家人。他们中有些相互聊天,大部分是低下头玩手机。

二、走出来的花海小径

忽然很好奇花海中被“走的人多了,因此形成了路”的这些花海小径是如何形成的?这些路虽然也是随机,但是众多被走出来的小路估计也有一定的形成的规律。我用记录轨迹的软件为参照去走了一圈,观察并做如下推测:

  • 大部分游客走出来的路很少是直的,大部分是弯折的曲线。我认为可能是因为人要进花丛深处照相,直线会破坏花海照相的背景。
  •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前几个走出这些路的游客会找花丛的空隙,在很密的花丛中辟出一条路是要更有破坏性的,而花丛的空隙是随机的,因此路会形成弯弯曲曲。
  • 游客越多,形成的小路也会越多。因为大家都在寻找人少的地方拍照。

三、短短的观察中,一些凌乱的思绪

  1. 在比特的世界,人们可以研究人在网上使用app或网站的行为来分析用户的需求;在原子的世界,人气爆棚的公园、热门的旅游项目可以吸引来大量的游客,这就是一个观察分析游客使用需求的最好的场景。人愈多数据越多,也许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平时观察不到的现象。

  2. 在公共场所,管理人员需要预见到人多会产生的许多问题,对此要有相应的举措。在预见到一些不懂事的孩子可能本能的去摘花时,可以用广播或者标示牌提醒;也可以有一些观念教育,比如用一首诗来打动孩子,最美的花是种在土地的花等等……

  3. 在观赏之外也可以增加一些管理和科普的功能。比如很多人其实不知道百日菊和波斯菊的区别,就简单认为是菊花。菊花种类太多了,就像人和熊猫都是哺乳动物,不做进一步解释,游客往往只知了了,走马观花。

  4. 在规划设计上,要改变我们对项目完成的定义。项目完成不是施工完成,施工完成只是一个里程碑,更重要的是设计完成后游客使用的反馈。我觉得规划设计是一个生动的过程,设计师事前很难面面俱到的设计,当设计完的作品被大量人使用时,在真实场景里发现游客的需求,根据反馈不断的迭代调整设计,才有好的设计。我们旅游规划设计及景观设计是在大自然的动态过程中,而不是像印刷品一样,印刷完成的就是最终成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奥林匹克公园 “观赏游客”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