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高先生一起看的这部片子,我觉得还是很不错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琐碎温情,但是高先生就觉得这片子很不咋样了。所以对电影的欣赏和鉴赏水平跟个人的阅历、眼界、学识、成长经历等应该都有着密切的关联,每个人都会从影片中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影片前半部分很吸引我,觉得妈妈很真实很可爱,虽然方式方法不对,唠叨、强硬,根本不管儿子在说什么,只是一股劲的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永远在担心儿子吃不饱穿不暖,让我们看起来很搞笑但是又在默默的心疼那个被妈妈催残的儿子,但是妈妈爱孩子的那颗心太热忱不过,母子俩的碰撞很生活化很真实,好像那就是生活在你隔壁的一对母子一般。
网评里很多人非常讨厌这样的妈妈,因为他们都有这样的妈妈,我却觉得这个妈妈是可爱的,因为相比之下,我的妈妈冷淡、有距离了一些,我小时候一直觉得自己得到的可能不足妈妈一半的爱,每次去寄宿学校之前,我都是自己收拾行李,印象里从来没过一次是妈妈主动拿什么吃的塞我包里这种情况。所以看到影片里的妈妈,我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她对儿子的那种爱,就连那些缺点都变的温暖和可爱。后来我有跟我妈妈慢慢和解,也懂得是因为她从小被没有被外婆好好对待过、好好爱过,所以导致她在面对我时,很多下意识的、理所当然的行为和方式并没有那么的符合“主流色彩”,就像很多的妈妈都会有非要塞什么吃的、用的到孩子的行李里的行为,而我妈妈从未有过。
影片里的妈妈会各种肆无忌惮、理所当然的干涉儿子的生活,模糊母子生活的界限,甚至连儿子有没有夫妻生活都要干涉,当儿子承受不住,崩溃爆发的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自己时,妈妈愣了一下,只说了句:“我是你妈啊。”就好像因为是妈妈,就应该如此,应该去关心孩子的生活、日常、一切。现实生活里,有很多家长都是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肆意的干涉孩子的生活。“我是你妈,我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想必每一个中国孩子都有听到过。
伊万在和妈妈爆发激烈的争吵后,他对妈妈说:“在你心里面住着一个幻想出来的儿子,他应该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应该吃几块红烧肉,你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的改造我呢?这么多年过去了,你难道还没有意识到我不是你想的那个人吗?”
但是妈妈应该是很难改变了,那个年龄段的父母们,一切的思维方式都已形成定势,太难改变了。
我的爸爸妈妈其实都还好,他们都讲的通道理,能认真的听我的想法和观点,而且是能听进去,能站在我的立场去思考,他们也比较尊重我个人的想法和意见,所以我从未像片中的儿子那样发狂过。
只是前段日子我儿子生病,我真是见识了我公公的固执与偏执,所有的矛盾根源都在于我绝对的相信医院、相信医生,而我公公不,由此引发了很多很多的具体矛盾,我讲了很多很多的道理,嘴皮子都磨薄了,也从未有一丝半毫的说到我公公心里去,他从未接受过我的观点,一直都是坚持他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那些天我每天都被气的心塞、崩溃、焦躁。
我在此之前,我真的从未遇见过这种情况,不管我的父母也好,我的爷爷奶奶也好,我觉得他们都是讲的通道理的,不至于说一丝一毫都说不到他们心里去。
我公公真的让我见识了一种极端。所以像这种情况,父母跟孩子两辈人真的太难和谐共处了,如果我有影片里那样的妈妈,可能我也会崩溃和焦躁吧,那种发出的声音永远不被接收到的感觉太糟糕了。
伊万被妈妈的控制欲围绕,他讨厌想要逃避,可结果却成了另一个控制者,影片中,他的妻子张璐对他说过:“你心里面长了一个幻想的老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的改造我呢?你难道没有意识到,我不是你想的那个人吗?”
人总是这样,我们讨厌父母的一些样子,我们却不自觉的成为了那种样子,就像我以前总是耿耿于怀的觉得妈妈不够爱我,但是后来我也变成了我妈妈那样。高先生就总是觉得我不够关心他,生活里的一些细枝末节我总觉得无所谓,一场感冒我也觉得无所谓,所以我不会去刻意的关心和照顾感冒中的他,如果不是刻意的去改变自己,我以后势必会如此态度的对待我的儿子。扯远了,原生家庭是一个太深太大的课题了。
影片里自从母子俩下车遇见熊之后,我就一直耿耿于怀:咋那么容易就遇到熊?下车就走那一点点路,就有熊?熊怎么可能那么笨那么不灵活,居然一直追不到、咬不到他们?虽然熊出现的这段场景非常真实,也美丽,熊亦是栩栩如生,依旧还是觉得片子有些侮辱我的智商了,自此之后,我都有些三心二意,没有再专注看了,后续的热气球,给我的感觉也就比这个熊的情景好一点点,也是有些过于“造梦”了。
最后想说:
贾冰饰演的列车员也太可爱太萌了。当然现实里不会有这样的列车员。所以某种程度上电影就是在造梦。
滞留小岛之后,儿子背着妈妈在大片的冰上走过,那些场景太美了。
影片最后妈妈摘下假发套,露出稀少花白的真实头发,妈妈似乎一下子老了很多岁,那个强势的碎碎念的妈妈不见了,一位孤单落寞忧伤的老人呈现在我们眼前。这个画面一下子击中我的内心了。
另外,看到最后,有些细节还是没有解释出来,比如郭京飞是怎么打电话到站台的ic卡上?妈妈到底为什么不坐飞机要做火车去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