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

从古至今,教育都是为了要让孩子知书识礼,培养良好的品德,又或是要有一技傍身。人人都深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所以,古有读书人上京赴考,但求得郎中,继而在朝廷里谋得一官半职;今有中学生战文凭试,为求一张大学入场券,然后取得一纸文凭或平凡地当个三级荣誉的毕业生。对于报考者,通过在考试中取得佳绩,是他们要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最佳阶梯;对于考者,考试却好像变成了他们用以把考生分等级来卷标的工具,而忘却考试原是为了评核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育中包含了考试一环,我们固然可以理解。在此先不谈论其必要性,现代教育水平日渐提高,知识分子慢慢在社会上占了一定的比例,但近代的学生却依然有“为考试而读书”的现象,这种心态在高中尤为突出,那岂不是有点本末倒置吗?

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_第1张图片
image

1999年1月,香港教统会发表第一份教改文件《教育目标》,并在宣传单上号召:“我们有一个愿望:教育应该是……”,后来由数百名家长联署的《一群家长的宣言:我们对香港教育的愿望》,就宣示对教育改革有以下的期望:

1、孩子有愉快的学习生活,每天从学校带回家的,不是眼泪、沉重的功课和大量要温习的测验。

2、父母不用每天无奈地强迫孩子做繁重的功课,而破坏亲子关系。

3、父母不用经常为了孩子的功课、考试成绩和入学问题而困扰。

4、孩子不用死记标准答案和过量的课本知识……

5、老师不用只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和操练他们如何应付考试……,而可以有时间和空间,去学习思考,探索新事物,发挥创意,关心别人……

6、学校不只是关心考试成绩及取录组别高的学生……

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_第2张图片
image

也许有许多人都会觉得以上这种“给孩子一个愉快童年”、“让学生爱读书”等论述,是过于理想、过于浪漫。但这种以人本主义主导的教育理念,不才是教育之真缔吗?而且,这段宣言一矢中的地带出一个重点:教育不仅仅是任何一个利益相关者的单独责任。

我们现在的教育以功利主导已非新鲜事,媒体也跟着推波助澜。人生成功与否,彷佛都从就读学校是否名牌而决定。为了让子女入读心仪学校,家长在孩子只有一两岁时,就强迫他们参加形形色色的兴趣班,练就十八般武艺于一身,同时扼杀了童年多样的可能性,孩子也可能从此失去了学习的主导权。例如她努力学琴,是为了考获八级而不再学习;他读理科,只是为了上大学时能有更多的学系选择;他在运动校队中加倍训练,只是为了在公开比赛中占一席位,然后以此作为入大学的快捷方式……孩子自幼便被灌输了扭曲的价值观,即使长大后对人生有了多一点领悟,在父母的严厉管治下,恐怕仍难以左右自己的人生,或是重回正确的路轨。

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_第3张图片
image

曾经听过有这样的事件发生:在毕业礼上,某学生公然在父母面前撕破毕业证书,并对其父母表示:“你要我做的事我已为你做完了,今后你不能再管我!”这番话说得伤人,但却可见现今许多青少年的想法:读书是为了父母而读。事出必有因,纵使这事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但足以证现代的亲子关系,某程度上确因父母过度的宠爱,而让其受到破坏。

除了家庭教育,学校当然亦肩负着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学校应鼓励学生勤奋读书、努力上进,将来要出人头地,但并不是单单强调学生应视学习为向上流动的手段。因为在这个思想被传递的同时,学习之趣味亦会骤然流走。

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_第4张图片
image

与此同时,对教育失去热诚的还有老师。教师原本也该是唯一的责任便是教学,传授知识、培养品德、解答学生疑问,以至于陪伴或引导学生的成长,为他们指引一条明路。但可事与愿违,现今的日校老师除了教学工作,还要兼顾一连串的行政工作,加上教育政策朝令夕改,教师回家后还要跟进政策,教育改革、课程数据等,文件一大堆,往往完成案头上的工作时已是夜深人静。回到学校又只是教他们死记标准答案、操练他们如何应付考试、传授答题技巧……

也许在忙乱之中,大部分老师都已忘却了学习之本质,乃在于过程及感受。在思索什么样的制度才是对学生最好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先返璞归真,问一下到底教育是为了什么呢?

图片/ pixabay

文字编辑/ 八恺八元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