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给各位有需要的
附件1:
国家海洋局2016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大纲
国家海洋局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笔试是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国家海洋局有关规定,结合海洋工作实际需要,对应聘局属事业单位人员进行的海洋基础知识、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测试。
一、笔试形式与题型
(一)笔试方式及分值:闭卷考试。考试科目为海洋基础知识和职业能力测试,试卷分值为各100分。笔试最终结果,海洋基础知识占40%,职业能力测试占60%。
(二)笔试用时:海洋基础知识笔试60分钟,职业能力测试90分钟,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三)试卷题型:
海洋基础知识笔试题型可采取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等多种形式。
职业能力测试题型为选择题。
二、海洋基础知识笔试大纲
根据对海洋基础知识认知和掌握程度的不同要求,将知识点划分为“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对相关知识点有一定的认识和记忆,明白并理解具体概念、作用、意义等。
[熟悉]——清楚地知道相关知识点,认知的程度比较深刻。
[掌握]——理解相关知识点的内涵和意义,包括具体分类、
区别、流程、误区等的认知和学习,能够深刻领会相关知识并加以运用:①转换: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表达对某一知识点的认识;②解释:对某一知识点进行说明或概述;③推断:估计将来的趋势,即预期的结果。
第一部分:海洋科学基本知识
(一)海、洋概观
1.[掌握]:洋(p22)、海(p24)、海湾(p24)、海峡(p25)的概念
地球上互相连通的广阔水域构成统一的世界海洋。根据海洋要素特点及形态特征,可将其分为主要部分和附属部分。主要部分为洋,附属部分为海、海湾和海峡。
海湾是洋或海延伸进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一般以入口处海角之间的连线或入口处的等深线作为与洋或海的分界。
海峡是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熟悉]:海和洋的主要特征(p22/p24)
洋或称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远离大陆,面积广阔,约占海洋总面积的90.3%;深度大,一般大于2000m;海洋要素如盐度、温度等不受大陆影响,盐度平均为35,且年变化小;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据国际水道测量局的材料,全世界共有54 个海,其面积只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9.7%。海的深度较浅,平均深度一般在2000m以内。其温度和盐度等海洋水文要素受大陆影响很大,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水色低,透明度小,没有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波多系由大洋传入,但潮汐涨落往往比大洋显著,海流有自己的环流形式。
[了解]:海湾潮差(p24)、海峡流速的主要特征(p25)
海湾中的海水可以与毗邻海洋自由沟通,故其海洋状况与邻接海洋很相似,但在海湾中常出现最大潮差,如我国杭州湾最大潮差可达8.9m。
海峡最主要的特征是流急,特别是潮流速度大。海流有的上、下分层流入、流出,如直布罗陀海峡等;有的分左、右侧流入或流出,如渤海海峡等。由于海峡中往往受不同海区水团和环流的影响,故其海洋状况通常比较复杂。
2.[熟悉]:海按照位置的分类(p24);中国近海海洋区域划分及基本形态特征
按照海所处的位置可将其分为陆间海、内海和边缘海。陆间海是指位于大陆之间的海,面积和深度都较大,如地中海和加勒比海。内海是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较小,其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的强烈影响,如渤海和波罗的海等。陆间海和内海一般只有狭窄的水道与大洋相通,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与大洋有明显差别。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分隔,但水流交换通畅,如东海、日本海等。
中国近海海洋区域划分及基本形态特征:依传统分为四个海区,即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渤海是深入中国大陆的近封闭型的一个浅海,仅通过东面的渤海海峡与黄海相沟通;其北、西、南三面均被陆地所包围,即分别邻接辽宁、河北、山东三省和天津市。渤海海峡北起辽东半岛南端的老铁山角(老铁山头),南至山东半岛北端的蓬莱角(登州头),宽度约106km。渤海的形状大致呈三角形,凸出的三个角分别对应于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北面的辽东湾,位于长兴岛42与秦皇岛连线以北。西边的渤海湾和南边的莱州湾,则由黄河三角洲分隔开来。渤海的总面积为7.7×10km,东北至西南的纵长约555km,东西向的宽度为346km,海区平均水深仅18m,最深处也只有83m,位于老铁山水道西侧。
黄海是全部位于大陆架上的一个半封闭的浅海。因古黄河在江苏北部入海时,携运大量泥沙而来,使水色呈黄褐色,从而得名。黄海北界辽宁,西傍山东、江苏,东邻朝鲜、韩国,西北边经渤海海峡与渤海沟通,南面以长江口北岸的启东嘴至济州岛西南角的连线与东海相接,东南面至济州海峡。习惯上又常将黄海分为南、北二部分,其间以山东半岛的成山角(成山头)至朝鲜半岛的长山(串)一线为界。北黄海的形状近似为一椭圆形,南黄海则可大致视为六边形。北黄海东北部有西朝鲜湾,南黄海西侧有胶州湾和海州湾,东岸较重要的海湾有江华42湾等。黄海的面积比渤海大得多,仅北黄海就有7.13×10km,已可与渤海相比拟,南黄海的面积更大,为4230.9×10km,比渤海大3倍多。北黄海平均水深38m,南黄海平均水深46m,整个黄海总平均水深44m。最深处140m,位于济州岛北侧。
东海位于中国岸线中部的东方,是西太平洋的一个边缘海。东海西有广阔的大陆架,东有深海槽,故兼有浅海和深海的特征。东海西邻上海市和浙江、福建二省,北界是启东嘴至济州岛西南角的连线。东北部经朝鲜海峡、对马海峡与日本海相通,分界线一般取为济州岛东端—五岛列岛—长崎半岛野母崎角的连线。东面以九州岛、琉球群岛和台湾连线为界,与太平洋相邻接。南界至台湾海峡的南端。台湾海峡的北界是福建省海潭岛至台湾省富贵角的连线,宽约172km。南界宽约370km,其东端止于台湾省南端的猫鼻头,西端起于闽粤两省交界线,亦有4242谓起自南澳岛或东山岛。海峡南北长约333km,面积约7.7×10km。东海的总面积为77×10km,相当于黄海的2倍,渤海的10倍。平均水深为370m,最深可达2719m,位于台湾省东北方的冲绳海槽中。
南海位于中国大陆南方,纵跨热带与副热带,而以热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要特征的海域,也是中国海疆国界伸展最南之处。虽然有人将其称为亚澳陆间海,但从洲际和大洋区划上看,它仍属于西太平洋的一个边缘海。原因在于,南海的东边界经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等众多的海峡和水道与太平洋相沟通;其南界是加里曼丹岛和苏门答腊岛,即并不紧接澳洲,而是经卡里马塔海峡及加斯帕海峡与爪哇海相邻。南海西南面经马六甲海峡与印度洋相通,东南经民都洛海峡、巴拉巴克海峡与苏禄海相接,西邻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北靠中国的广东、广西和海52南三省,东邻菲律宾群岛。海域非常广阔,总面积达35×10km,几乎为渤、黄、东海面积总和的3倍。南海有2许多大海湾,其中最大的是泰国湾(曾名暹罗湾),面积约25×104km,位于中南半岛与马来半岛之间,湾口以42金瓯角至哥打巴鲁一线为界。其次是北部湾,面积12.7×10km,北临广东、广西,西接越南,其东界是雷州半岛南端的灯楼角至海南岛西北部的临高角一线,南界为海南岛西南的莺歌海与越南永灵附近来角的连线。其他较重要的海湾有广州湾,苏比克湾和金兰湾等。南海的平均水深为1212m,最深在马尼拉海沟南端,可达5377m。
[了解]:中国近海各海区所属海洋类型
渤海是深入中国大陆的近封闭型的一个浅海,仅通过东面的渤海海峡与黄海相沟通;
黄海是全部位于大陆架上的一个半封闭的浅海。
东海位于中国岸线中部的东方,是西太平洋的一个边缘海。东海西有广阔的大陆架,东有深海槽,兼有浅海和深海的特征。
南海属于西太平洋的一个边缘海。
3.[掌握]:世界大洋按照位置的划分及各大洋形态特征(p22)
世界大洋通常被分为四大部分,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太平洋是面积最大、最深的大洋,其北侧以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接;东边以通过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的经线与大西洋分界;西以经过塔斯马尼亚岛的经线(146°51′E)与印度洋分界。印度洋与大西洋的界线是经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经线(20°E)。大西洋与北冰洋的界线是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诺尔辰角经冰岛、过丹麦海峡至格陵兰岛南端的连线。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被亚欧和北美洲所环抱,是世界最小、最浅、最寒冷的大洋。
[了解]:“南大洋”的概念(p22)
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靠近南极洲的那一片水域,在海洋学上具有特殊意义。它具有自成体系的环流系统和独特的水团结构,既是世界大洋底层水团的主要形成区,又对大洋环流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从海洋学(而不是从地理学)的角度,一般把三大洋在南极洲附近连成一片的水域称为南大洋或南极海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下属的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在1970 年的会议上,将南大洋定义为:“从南极大陆到南纬40°为止的海域,或从南极大陆起,到亚热带辐合线明显时的连续海域。”
(二)海岸带和海底地形
4.[掌握]:海岸带、潮间带等概念(p26)
世界海岸线全长44×104km,它是陆地和海洋的分界线。由于潮位变化和风引起的增水—减水作用,海岸线是变动的。水位升高便被淹没,水位降低便露出的狭长地带即是海岸带。海岸带是海陆交互作用的地带。
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又称潮间带。
[熟悉]:海岸带组成(p26)
海岸地貌是在波浪、潮汐、海流等作用下形成的。现代海岸带一般包括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三部分。海岸是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地带,大部分时间裸露于海水面之上,仅在特大高潮或暴风浪时才被淹没,又称潮上带。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又称潮间带。水下岸坡是低潮线以下直到波浪作用所能到达的海底部分,又称潮下带,其下限相当于1/2 波长的水深处,通常约10~20m。
[了解]:海岸带类型(p27)
中国海岸分为河口岸、基岩岸、砂砾质岸、淤泥质岸、珊瑚礁岸和红树林岸等六种基本类型。
5.[掌握]:大陆边缘类型及各部分的名称(p27/p29)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之间的过渡带,按构造活动性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
稳定型大陆边缘没有活火山,也极少地震活动,反映了近代在构造上是稳定的,以大西洋两侧的美洲和欧洲、非洲大陆边缘比较典型,故也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此外也广泛出现在印度洋和北冰洋周围。稳定型大陆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部分组成。
大陆架简称陆架,亦称大陆浅滩或陆棚。依自然科学的观点,大陆架则是大陆周围被海水淹没的浅水地带,是大陆向海洋底的自然延伸。其范围是从低潮线起以极其平缓的坡度延伸到坡度突然变大的地方为止。大陆架最显著的特点是坡度平缓,平均坡度只有0°07′,其内侧比外侧更缓。
大陆坡是一个分开大陆和大洋的全球性巨大斜坡,其上限是大陆架外缘(陆架坡折),下限水深变化较大,大陆坡的坡度一般较陡。
大陆隆又叫大陆裾或大陆基,是自大陆坡坡麓缓缓倾向洋底的扇形地,位于水深2000~5000m 处。它跨越陆坡坡麓和大洋底,是由沉积物堆积而成的沉积体。大陆隆表面坡度平缓,沉积物厚度巨大,常以深海扇的形式出现,富含有机质,具备生成油气的条件。
活动型大陆边缘与现代板块的汇聚型边界相一致,是全球最强烈的构造活动带,集中分布在太平洋东西两侧,故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的最大特征是具有强烈而频繁的地震(释放的能量占全世界的80%)和火山(活火山占全世界80%以上)活动,有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太平洋火环之称。
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又可进一步分为岛弧亚型和安第斯亚型两类,两者都以深邃的海沟与大洋底分界。海沟是由于板块的俯冲作用而形成的深水(>6000m)狭长洼地,往往作为俯冲带的标志。
[熟悉]:大洋中脊的定义及分布特征(p30)
位于大陆边缘之间的大洋底是大洋的主体,由大洋中脊和大洋盆地两大单元构成。大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它全长6.5×104km,顶部水深大都在2~3km,高出盆底1~3km,有的露出海面成为岛屿,宽数百至数千千米不等,面积占洋底面积的32.8%,是世界上规模最巨大的环球山系。
大洋中脊体系在各大洋的展布各具特点。在大西洋,中脊位居中央,延伸方向与两岸平行,边坡较陡,称为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也大致位于大洋中部,但歧分三支,呈“入”字型展布;在太平洋内,因中脊偏居东侧且边坡平缓,故称东太平洋海隆。大洋中脊的北端在各大洋分别延伸上陆, 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中脊的南端互相连接。大洋中脊的轴部都发育有沿其走向延伸的断裂谷地,称为中央裂谷,向下切入的深度约1~2km,宽数十至一百多千米。中央裂谷是海底扩张中心和海洋岩石圈增生的场所,沿裂谷带有广泛的火山活动。中脊地形比较复杂,纵向呈波状起伏形态,横向呈岭谷相间排列。大洋中脊体系在构造上并不连续,而是被一系列与中脊轴垂直或高角度斜交的断裂带切割成许多段落,并错开一定的距离,表现为脊槽相间排列的形态。
大洋中脊体系是一个全球性地震活动带,但震源浅、强度小,所释放的能量只占全球地震释放能量的5%。
大洋盆地是指大洋中脊坡麓与大陆边缘(大西洋型的大陆隆、活动型的海沟)之间的广阔洋底,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1/2。
[了解]:海底地貌所包括内容
海岸带、大陆边缘、大洋中脊和大洋盆地。
6.[了解]:海底构造主要学说(p33)
魏格纳是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他主张地球表层存在着大规模水平运动,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格局处在永恒的变化过程中。大陆漂移说立足于陆块漂浮的地壳均衡理论。魏格纳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结合成统一的联合古陆,或称泛大陆,其周围是围绕泛大陆的全球统一海洋—泛大洋。中生代以后,联合古陆解体、分裂,其碎块—即现代的各大陆块逐渐漂移到今日所处的位臵。由于各大陆分离、漂移,逐渐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泛大洋(古太平洋)收缩而成为现今的太平洋。
海底扩张模式可以表述如下:大洋中脊轴部裂谷带是地幔物质涌升的出口,涌出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洋底,新洋底同时推动先期形成的较老洋底逐渐向两侧扩展推移,这就是海底扩张。海底扩展移动的速度大约为每年几厘米。海底扩张在不同大洋表现形式不同。一种是扩张着的洋底同时把与其相邻接的大陆向两侧推开,大陆与相邻洋底相嵌在一起随海底扩张向同一方向移动,随着新洋底的不断生成和向两侧展宽,两侧大陆间的距离随之变大,这就是海底扩张说对大陆漂移的解释。大西洋及其两侧大陆就属于这种形式。另一种方式是洋底扩展移动到一定程度便向下俯冲潜没,重新回到地幔中去,相邻大陆逆掩于俯冲带上。洋底的俯冲作用导致沟--弧体系的形成,太平洋就是这种情况。其洋底处在不断新生、扩展和潜没的过程中,好似一条永不止息的传送带,大约经过2亿年洋底便可更新一遍。
板块构造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分裂成为若干巨大的板块,岩石圈板块沿着塑性软流圈之上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板块与板块之间或相互分离,或相互汇聚,或相互平移,引起了地震、火山和构造运动。板块构造说囊括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转换断层、大陆碰撞等概念,为解释全球地质作用提供了颇有成效的格架。板块构造说吸取了说的精髓—活动论思想,以海底扩张说为基础,是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引申和发展。
(三)水和海水的物理性质
7.[熟悉]:水分子结构的特殊性(p56);水的溶解性(p56)、密度变化异常现象(p57)
海水是一种溶解有多种无机盐、有机物质和气体以及含有许多悬浮物质的混合液体。
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的。假如两个氢原子和氧原子如图1那样简单地结合在一起,那么,正、负电荷的极性可恰好抵消。水分子的结构却如图2那样呈不对称结构,正、负极性不能相互抵消,所以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各水分子之间因极性又互相结合,形成比较复杂的水分子,但水的化学性质并未改变,这种现象称为水分子的缔合。缔合分子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促使缔合分子离解,温度降低时有利于分子缔合,从而导致水与其它液体或其它氧族元素的氢化物相比,在性质上产生异常。
水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溶解能力很强。其原因是水分子有很强的极性,容易吸引溶质表面的分子或离子,使其脱离溶质的表面进入水中,海水正是水溶解了许多物质的一种复杂溶液,所以其性质与纯水有差异。
“热胀冷缩”是一般物质的性质。纯水在大气压力下,温度4℃时密度最大,等于1000kg•m;在4℃以上时,密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但在4℃以下时却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即所谓“反常膨胀”。水结冰时体积增大,密度减小,可达916.7 kg•m,所以冰总是浮在水面上。
水的密度随温度的这种不正常变化,是由水分子的缔合造成的。因为温度低于4℃时,有利于水分子的缔合;冻结为冰时,这些水分子则全部缔合成一个巨大的分子缔合体,称为分子晶体。由于其晶格结构排列松散,故密度减小。当水温从0℃升至4℃以前,主要过程是较大的缔合分子逐渐地离解成为较小的缔合分子,所以体积收缩,密度增大;高于4℃以后,由于水分子的热运动加强,导致体积膨胀,所以密度又随温度的增高而减小。因此纯水在4℃时具有最大的密度。
8.[掌握]:绝对盐度定义(p59)
海水的绝对盐度(SA)——海水中溶质的质量与海水质量之比值,“1kg海水中的碳酸盐全部转换成氧化物,溴和碘以氯当量臵换,有机物全部氧化之后所剩固体物质的总克数。”
[熟悉]:标准海水的定义(p58)
用AgNO3滴定法测定海水的氯度时,需要知道AgNO3的浓度,国际上统一使用一种其氯度值精确为19.374‰的大洋水作为标准,称为标准海水。其盐度值对应为35.000‰。
9.[了解]:海水热容(p60)、热膨胀(p60)、蒸发(p63)、压缩性(p61)等的热力学定义;海水温度相对大气温度变化缓慢(p60)、海水不遵循热胀冷缩规律等特性(p61)
海水温度升高1K(或1℃)时所吸收的热量称为热容,单位是焦耳每开尔文(记为J/K)或焦耳每摄氏度(记为J/℃)。单位质量海水的热容称为比热容,单位为焦耳每千克每摄氏度,记为J•kg•℃-1。在一定压力下测定的比热容称为定压比热容,记为cp;在一定体积下测定的比热容称为定容比热容,用cV表示。海洋学中最常使用前者。
海水的比热容约为3.89×103J•kg-1•℃-1,在所有固体和液态物质中是名列前茅的,其密度为1025kg•m-3,而空气的比热容为1×103J•kg-1•℃-1,密度为1.29kg•m-3。也就是说,1m3 海水降低1℃放出的热量可使3100m3的空气升高1℃。由于地球表面积的近71%为海水所覆盖,可见海洋对气候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也正因为海水的比热容远大于大气的比热容,因此海水的温度变化缓慢,而大气的温度变化相对比较剧烈。
在海水温度高于最大密度温度时,若再吸收热量,除增加其内能使温度升高外,还会发生体积膨胀,其相对变化率称为海水的热膨胀系数。即当温度升高1K(1℃)时,单位体积海水的增量。
使单位质量海水化为同温度的蒸汽所需的热量,称为海水的比蒸发潜热,以L 表示,单位是焦耳每千克或每克,记为J/kg 或J/g。在液体物质中,水的蒸发潜热最大,海水亦然。伴随海水的蒸发,海洋不但失去水份,同时将失去巨额热量,由水汽携带而输向大气内。这对海面的热平衡和海上大气状况的影响很大。例如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热带气旋,其生成、维持和不断增强的机制之一,是“暖心”的生成和维持。“暖心”最重要的热源之一,则是海水蒸发时,所携带巨额热量的水汽进入大气后凝结而释放出来的。
蒸发现象的实质就是水分子由水面逃逸而出的过程。对于海水而言,由于“盐度”存在,则单位面积海面上平均的水分子数目要少,减少了海面上水分子的数目,因而使饱和水汽压降低,限制了海水的蒸发。这样一来,海洋因蒸发而损失的水量和热量就相对减少了。
单位体积的海水,当压力增加1Pa时,其体积的负增量称为压缩系数。若海水微团在被压缩时,因和周围海水有热量交换而得以维持其水温不变。海水的压缩系数随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增大而减小。与其它流体相比,其压缩系数是很小的。故在动力海洋学中,为简化求解,常把海水看作不可压缩的流体。但在海洋声学中,压缩系数却是重要参量。由于海洋的深度很大,受压缩的量实际上是相当可观的。若海水真正“不可压缩”,那么,海面将会升高30m左右。
海洋每年由于蒸发平均失去126cm厚的海水,从而使气温发生剧烈的变化,但由于海水的热容很大,从海面至3m深的薄薄一层海水的热容就相当于地球上大气的总热容,因此,水温变化比大气缓慢保守得多,海水温度相对大气温度变化缓慢。
海水的热膨胀系数比纯水的大,且随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在大气压力下,低温、低盐海水的热膨胀系数为负值,说明当温度升高时海水收缩。
10.[熟悉]:海水的盐度对海水冰点温度、最大密度对应的温度的影响(p64/p65图)
虽然海水最大密度温度tρ(max)与冰点温度tf 都随盐度的增大而降低,但前者降得更快。当S=24.695 时,两者的对应温度皆为-1.33℃,当盐度再增大时,tρ(max)就低于tf 了。
海水的最大密度温度随盐度的增大而降低的速率比其冰点随盐度的增大而降低的速率快。通常情况下,海水的冰点温度高于最大密度温度,因此即使海面降至冰点时,由于增密所产生的对流混合仍不停止,因此只有当对流混合层的温度同时达到冰点时,海水才会结冰。海水结冰主要是纯水的冻结,大部分盐分排出冰外,增加了冰下海水的盐度,加强了冰下海水的对流并进一步降低了冰点,同时冰层阻碍了其下海水热量的散失,从而大大减缓了冰下海水冻结的速度。
11.[掌握]:海水密度定义(p66)
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定义为海水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记为kg•m-3。它的倒数称为海水的比容,即单位质量海水的体积,单位是立方米每千克。
[熟悉]:密度与海水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关系(p66)
海水密度是盐度、温度和压力的函数,因此,海洋学中常用ρ(S,t,p)的形式书写。它表示盐度为S,温度为t,压力为p条件下的海水密度。在海面(p=0)海水密度仅为盐度和温度的函数,此时记为σt=[ρ(S,t,0)-1]×1000称为“条件密度”。当温度为0℃时,记为σ0=[ρ(S,0,0)-1]×1000它仅是盐度的函数。
在浅海或1000m以内的海洋上层,海水的密度或比容主要取决于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的变化,因此常用Δ(S,t)作为描述海洋上层密度特征的一种参数。
12.[熟悉]:海水状态方程的定义(p67)
海水状态方程是海水状态参数温度、盐度、压力与密度或比容之间相互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因此有人称之为p-V-t 关系)。依此,可根据现场实测的温度、盐度及压力来计算海水的现场密度。
(四)海洋水温分布变化特征
13.[熟悉]:中国近海表层水温的分布特征
南海表层水温高而且分布较均匀;尤其是广阔的中、南部海域,水温都在24~26℃上下,水平梯度很小。北部近岸海域水温稍低,粤东沿岸因有来自台湾海峡的低温沿岸流,致使该海域的月平均表层水温可下降到15℃左右。然而这一带海域表层的年平均水温(22.6℃),仍然比渤、黄、东海高得多。当然,与南海南部(如邦加岛近海平均为28.6℃)相比,则属于相对低温区。
东海表层水温冬季分布的明显特点,是西北低而东南高,致使等温线基本上都呈西南—东北走向。高温区在黑潮流域,暖水舌轴处水温可高达22~23℃左右;杭州湾附近却低达5~7℃,长江口外则只有5℃多。大致沿东经124°向北,有暖水舌指向长江口外,这是台湾暖流水影响的结果。东海东北部也有暖水舌向北及西北方向伸展,通常即认为这是对马暖流水和黄海暖流水扩展的迹象。在北伸的台湾暖流水和黄海暖流水暖水舌之间,有明显的冷水舌指向东南,此即所谓“黄海冷水南侵”的结果。
黄海水温分布的突出特征,是暖水舌从南黄海经北黄海直指渤海海峡,其影响范围涉及黄海大部分海域。当然,随着纬度的升高和逐渐远离暖水舌根部,水温也越来越低,即从14℃降到2℃。在东、西两侧,因有冷水沿岸南下,其水温明显低于同纬度的中部海域的水温。黄海的平均最低水温,分布于北部沿岸至鸭绿江口一带,为-1~0℃左右,近岸常出现程度不同的冰冻现象。至于黄海的极端最低水温值,从某些沿岸海洋站的观测记录看,曾经出现低于相应盐度时冰点温度的过冷却现象。
冬季渤海在四个海区中温度最低,尤以辽东湾最甚;即使渤海中部至海峡附近相对较高,也不过1~2℃。由于渤海水浅,对气温的响应较快,故1月份水温比2月份还低,三大海湾顶部的水温均低于0℃,往往在1~2月出现短期冰盖(详见§12.2.5)。渤海沿岸海洋站,也曾有关于过冷却水温的测报。
夏季各海区表层水温的分布,比冬季均匀得多。渤海和黄海的大部分海域,均为24~26℃。浅水区或岸边水温较高,连云港和塘沽海洋站曾测报31℃和33℃。1990年7~8月济州岛西南海域曾出现异常高温。然而,在某些特定海域,如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顶端,却出现明显的低温区;朝鲜西岸低温区更显著,大同江口附近甚至可低达20℃。东海和南海比渤海、黄海更均匀,绝大部分海域为28~29℃。南海南部及黑潮进入东海之处曾有高达30℃的报道,泰国湾表层水温在4月份达最高,为31℃。南海某些海洋站也报道过更高的水温,如涠洲岛34.4℃,西沙36.8℃等等。与渤海、黄海类似,东海和南海也在某些沿岸海域,如舟山及浙江沿岸、海南岛东部、粤东及越南沿岸等,出现小范围的低温区,这多是夏季季风等因素所致上升流的影响,潮汐混合也对近岸低温区的形成起了不小的作用。
14.[熟悉]:中国近海温度的垂直分布及变化特征
冬半年在偏北向季风的吹掠之下,感热交换和强烈的蒸发,使海洋的失热更加剧,涡动和对流混合的增强,可使这一过程影响到更大的深度。渤、黄海的全部以及东海的大部分浅水海域,混合可直达海底,在深水区也可达100m乃至更深,致使这一上混合层内水温的铅直向分布极为均匀。这种状态维持时间的长短,因海区而异,一般是由北向南递减。渤海可持续半年多(10月~翌年4月),黄海缩短至5个月(12月~翌年4月),东海北部4个月(1月~4月),到东海南部,则只有3个月。
南海严格说来并无真正的冬季,所以,这种水温均匀层冬季加深的现象,在其北部海区虽然尚属明显,但远没有上均匀层厚度的区域差异那样突出,更不要说广阔的南海中、南部海域了。即使当北半球隆冬降临之时,这里的上均匀层深度也不大,大约只有50m左右。
春、夏季水温铅直向分布的突出特点,是季节性温跃层的形成和强盛。由于上层的增温、降盐、减密,形成稳定层结,不利于热量的向下输送,故使下层海水仍基本保持了冬季的低温特征,因而在渤、黄、东海的陆架海域,底层大都有令人注目的冷水区。黄海槽内约25m以深至底层,均为冷水盘踞,至盛夏,上层水温高达25~27℃,底层水温在北黄海仍可低于6℃,南黄海也可低于9℃,而且上均匀层、跃层和下均匀层这种三层结构异常醒目。
渤海春、夏季水温断面亦有类似分布特征,东海深水区则不然,如图12-5为跨越东海黑潮主流断面的水温和盐度分布,显见在季节性温跃层(约50m)之下,水温随深度仍有较大的变化,在次表层水之下,又出现第二跃层,直至深层水范围,水温随深度的变化才趋于缓慢。
春、夏之交在黄、东海某些海域,还有逆温分布。在济州岛附近及浙江近海一带,也有“冷中间层”或“暖中间层”出现。
在南海的海盆深、底层水范围内,水温随深度的增加而略有回升,例如,自3000m至4000m,水温约上升(0.06~0.07)℃,这主要是因绝热增温所致。
(五)海洋化学
15.[掌握]:海水主要成分的含义(p56)
海水是一种溶解有多种无机盐、有机物质和气体以及含有许多悬浮物质的混合液体。迄今已测定海水中含有80余种元素。就大多数海水而言,溶解无机盐的总含量约占3.5%左右,这就使海水的一些物理性质同纯水相比有许多差异。
[了解]:海水主要成分的构成(p110)
海水中的主要成分(大量、常量元素):指海水中浓度大于1×10-6mg/kg 的成分。属于此类的有阳离子Na+,K+,Ca2+,Mg2+和Sr2+五种,阴离子有Cl-, SO4(2-), Br-, HCO3(-), CO3(2-), F-五种,还有以分子形式存在的H3BO3,其总和占海水盐分的99.9%。所以称为主要成分。
溶于海水的气体成份,如氧、氮及惰性气体等。
营养元素(营养盐、生源要素):主要是与海洋植物生长有关的要素,通常是指N,P及Si等。这些要素在海水中的含量经常受到植物活动的影响,其含量很低时,会限制植物的正常生长,所以这些要素对生物有重要意义。
微量元素:在海水中含量很低,但又不属于营养元素者。
海水中的有机物质:如氨基酸、腐植质、叶绿素等。
16.[掌握]:海水中营养成份所包括的元素(p111)
营养元素(营养盐、生源要素):主要是与海洋植物生长有关的要素,通常是指N,P及Si等。
[了解]:海水中的微量元素(p115)和主要气体成份所包括元素
海水中除了14 种主要元素(O、H、Cl、Ca、Mg、S、K、Br、C、S、Sr、B、Si、F)浓度大于1×10-6mg/kg 外,其余所有元素的浓度均低于此值,称为“微量元素”,如Fe、Al、Cr、Cd。
海水中除含有无机盐和有机物外,还溶解有一些气体。表层海水与大气接触,溶解有充足的氧气,氧气在两相之间存在近似的平衡。海洋与大气的交换作用一定气体可以被海洋吸收,如CO2,而有的气体只能由海洋向大气输送,如CO。
17.[掌握]:溶解氧、pH值(p123)、碱度(p127)、总碱度(p126)等的概念
空气中的分子态氧溶解在水中称为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在自然情况下,空气中的含氧量变动不大,故水温是主要的因素,水温愈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愈高。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用每升水里氧气的毫克数表示。水中溶解氧的多少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一个指标。
海水的pH 值约为8.1,其值变化很小,因此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海水的弱碱性有利于海洋生物利用CaCO3 组成介壳;海水的CO2 含量足以满足海洋生物光合作用的需要,因此海洋成为生命的摇篮。
碱度是指碳酸根和碳酸氢根浓度之和。它不是pH 的度量,也不是海水碱性的度量。了解这一点后就不难理解海水的碱度和酸度有时向同样方向移动。
海水的总碱度AT,是由于碳酸根离子、碳酸氢根负离子和硼酸根离子形成的,其单位为摩尔浓度。碱度定义为:用以中和弱酸负离子所需氢离子的物质量除以海水的体积,符号记为A,单位是摩尔每立方分米(mol/dm3)。总碱度可以分为3 部分:碳酸盐碱度(CA)、硼酸盐碱度(BA)和过剩碱度(SA)。
18.[熟悉]:温室气体的概念
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
[了解]:主要温室气体的种类
水汽(H₂O)、二氧化碳(CO₂)、氧化亚氮 (N₂O)、甲烷(CH₄)等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
19.[掌握]:海洋污染定义(p120)
海洋污染定义为:直接或间接由人类向大洋和河口排放的各种废物或废热,引起对人类生存环境和健康的危害,或者危及海洋生命(如鱼类)的现象。
[熟悉]:海洋化学污染物主要类型或主要的海洋化学污染要素(p120)
(一)碳氢化合物,主要是指石油。它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主要由碳和氢组成。有不同的分子量和分子结构,还含有少量氮和金属。碳氢化合物污染主要发生在从石油产地到炼油厂和石油消费地之间海上运输过程中的泄漏和海上事故。
(二)海洋中的重金属
它们对于海洋环境有极大的危害,其中毒性较大的是汞、铅、镉、铬、铜等元素。海水本身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但是本底值均很低。有些微量金属还是生物生长必须的,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但是人类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日常生活污水排放等输入大量重金属,却能造成严重的海洋污染。
(三)合成有机化化合物(含农药等)
每年人类生产和使用70000多种化合物,每年还研制出1000种新化合物。大多数进入海洋的有毒化合物是属于DDT(滴滴涕)和PCB(多氯联苯)一类。这些含有卤素的碳氢化合物与自然界的石油等碳氢化合物不同,它们不能被细菌或简单的化学反应所分解,所以一旦排放入海,它们将在海洋中滞留很长时间。被生物吸收之后,由于它们的脂溶性,很难从生物体排除,致使在食物链中逐渐被富集。
(四)营养物质(富营养化)
海水中有硝酸盐、磷酸盐等营养盐,这是海洋生物生长所必需的,一般海水中的磷酸盐常常会成为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现在人们大量使用的洗衣粉等合成洗涤剂中有很高的磷酸盐含量。当有大量生活污水排放大海时,往往造成部分海区的富营养化,一些藻类迅速生长,使其他生物大片死亡,形成“水华”,爆发赤潮。
(五)放射性核素(天然放射性核素、人工放射性核素)U、Pa、Th、Ac、Ra、Fr、Rn、Po、Bi、Pb、Tl 等11 种元素计38 种核素,它们属于铀系、锕系、钍系三大天然放射系。核武器爆炸、核动力舰船和原子能工厂排放的放射性废物、高水平固体放射性废物向海洋的投放、放射性核素的应用和事故。
20.[了解]:海洋酸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海洋酸化是指由于海洋吸收、释放大气中过量二氧化碳(CO2),使海水正在逐渐变酸。工业革命以来,pH值下降了0.1。海水酸性的增加,将改变海水化学的种种平衡,使依赖于化学环境稳定性的多种海洋生物乃至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
人类活动释放的CO2有超过1/3被海洋吸收,使表层海水的氢离子浓度近200年间增加了三成,pH值下降了0.1。作为海洋中进行光合作用的主力,浮游植物的门类众多、生理结构多样,对海水中不同形式碳的利用能力也不同,海洋酸化会改变种间竞争的条件。
从大气中吸收CO2的海洋上表层也由于温度上升而密度变小,从而减弱了表层与中深层海水的物质交换,并使海洋上部混合层变薄,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
海洋酸化会阻碍珊瑚礁的生长繁殖,并导致小丑鱼和小热带鱼智商下降。南半球的海洋将对蜗牛壳产生腐蚀作用,这些软体动物是太平洋中三文鱼的重要食物来源,海洋吸收温室气体造成的海水酸化,导致海中大陆架的珊瑚礁大量死亡,而这会造成低地岛国,如基里巴斯和马尔代夫更容易为暴雨所侵害。海水酸碱值(pH)的急剧变化,比过去自然改变的速度快上100倍。而海洋化学物质在近数十年的快速改变,已严重影响海洋生物、食物网,生态多样性及渔业等。
21.[了解]:海洋化学资源(p142)
海洋的资源,除了鱼、虾、贝、藻,航运、交通、能源和矿藏之外,大海还向人类提供了许多化工原料、海洋药物和肥料。
海洋是一个极大的溶解矿物质的储库,但是大多数溶解组分含量如此之低,以致于提取它们几乎没有经济价值。仅有几种含量较丰富的物质可以从海水提取,最常见的就是食盐,食盐已经成为许多其他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
海水质量的3.5%是溶解固体物,其中氯化钠占71%。但是直接晒干的粗盐不纯而且苦涩,含有铁、钙、锰化合物等。目前可以从海水中提取的元素只有镁和溴。镁是海水中仅次于氧、氢、氯、钠含量最多的元素。近年来全球每年生产的1.8×10t镁中,18%来自海水,主要产于美国。镁是一种轻金属,通过电解制备金属镁。溴可用作汽油的抗爆化合物,也可用于制药。铀在海水中的浓度是溴的1/2000。
(六)海流
22.[掌握]:海流、环流的定义(p144)
海流是指海水大规模相对稳定的流动,是海水重要的普遍运动形式之一。海流一般是三维的,即不但水平方向流动,而且在铅直方向上也存在流动。
海流形成的原因: 第一是海面上的风力驱动,形成风生海流; 第二种原因是海水的温盐变化, 海水密度的分布与变化直接受温度、盐度的支配,而密度的分布又决定了海洋压力场的结构。
海洋环流一般是指海域中的海流形成首尾相接的相对独立的环流系统或流旋。就整个世界大洋而言,海洋环流的时空变化是连续的,它把世界大洋联系在一起,使世界大洋的各种水文、化学要素及热盐状况得以保持长期相对稳定。
23.[熟悉]:海流的类型(p144);海流流向表示方法(p145)
根据海水受力情况及其成因等,从不同角度对海流分类和命名。例如,由风引起的海流称为风海流或漂流,由温盐变化引起的称为热盐环流;从受力情况分又有地转流、惯性流等称谓;考虑发生的区域不同又有洋流、陆架流、赤道流、东西边界流等。
若不考虑海水的湍应力和其它能够影响海水流动的因素,则这种水平压强梯度力与科氏力取得平衡时的定常流动,称为地转流。
风海流仅是由风应力通过海面,借助于水平湍切应力向深层传递动量而引起的海水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同时受到科氏力的作用,由于海面无限宽广,风场稳定且长时间作用,因此,当摩擦力与科氏力取得平衡时,海流将趋于稳定状态。
上升流是指海水从深层向上涌升,下降流是指海水自上层下沉的铅直向流动。
在比较陡峭的近岸,如果水深大于摩擦深度的两倍,当风沿岸边吹时(或有沿岸分量),则近岸海流自表至底可能存在三层流动结构,即表层流、中层流和底层流。
海流流向以地理方位角表示,指海水流去的方向。例如,海水以0.10m/s 的速度向北流去,则流向记为0°(北),向东流动则为90°,向南流动为180°,向西流动为270°,流向与风向的定义恰恰相反,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绘制海流图时常用箭矢符号,矢长度表示流速大小,箭头方向表示流向。
[了解]:描述海水运动的二种方法(p144)
描述海水运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拉格朗日方法,一是欧拉方法。前者是跟踪水质点以描述它的时空变化,这种方法实现起来比较困难,但近代用漂流瓶以及中性浮子等追踪流迹,可近似地了解流的变化规律。 通常多用欧拉方法来测量和描述海流,即在海洋中某些站点同时对海流进行观测,依测量结果,用矢量表示海流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绘制流线图来描述流场中速度的分布。如果流场不随时间而变化,那么流线也就代表了水质点的运动轨迹。
24.[熟悉]:黑潮的定义(p170)
黑潮与湾流相似,黑潮是北太平洋的一支西边界流,它是北太平洋赤道流的延续,因此仍存在着北赤道流的水文特征。
斯维尔德鲁普把从台湾南端开始到日本太平洋沿岸35°N 附近的这一段流动称为黑潮,从35°N 向东到160°E 附近的流动称为黑潮续流;160°E以东为北太平洋流。三者合称黑潮流系。
[了解]:黑潮的主要特征(p171)
黑潮与湾流相似,也是一支斜压性很强的海流,同样处在准地转平衡中。强流带宽约(75~90)km,两侧水位相差1m左右。影响深度达1000m以下,两侧也有逆流存在,在日本南部流速最大可达(1.5~2.0)m/s。东海黑潮流速一般3月份最强,11月分最弱。
黑潮也能发生大弯曲,但与湾流有不同的特点。黑潮路径有两种可能位臵:一种为明显弯曲的路径,弯曲中心在138°E,弯曲波长为(500~800)km,弯曲半径为(150~400)km;另一种为没有弯曲的路径。在每种情况下都能使持续稳定的流量向高纬输送。
25.[了解]:世界大洋五大水团的名称和主要特征(p179)
(一)赤道流系
与两半球信风带对应的分别为西向的南赤道流与北赤道流,亦称信风流。这是两支比较稳定的由信风引起的风生漂流,它们都是南北半球巨大气旋式环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南北信风流之间与赤道无风带相对应是一支向东运动的赤道逆流,流幅约300~500km。由于赤道无风带的平均位臵在3~10°N之间,因此南北赤道流也与赤道不对称。夏季(8月),北赤道流约在10°N与20°~25°N之间,南赤道流约在3°N与20°S之间。冬季则稍偏南。赤道流自东向西逐渐加强。在洋盆边缘不论赤道逆流或信风流都变得更为复杂。赤道流系主要局限在表面以下到100~300m的上层,平均流速为0.25~0.75m/s。在其下部有强大的温跃层存在,跃层以上是充分混合的温暖高盐的表层水,溶解氧含量高,而营养盐含量却很低,浮游生物不易繁殖,从而具有海水透明度大,水色高的特点。总之赤道流是一支高温、高盐、高水色及透明度大为特征的流系。
(二)上层西边界流、湾流和黑潮
上层西边界流是指大洋西侧沿大陆坡从低纬向高纬的流,包括太平洋的黑潮与东澳流,大西洋的湾流与巴西流以及印度洋的莫三比克流等。它们都是北、南半球主要反气旋式环流的一部分,也是北、南赤道流的延续。因此,与近岸海水相比,具有赤道流的高温、高盐、高水色和透明度大等特征。
(三)西风漂流
与南北半球盛行西风带相对应的是自西向东的强盛的西风漂流,即北太平洋流、北大西洋流和南半球的南极绕极流,它们也分别是南北半球反气旋式大环流的组成部分。其界限是:向极一侧以极地冰区为界,向赤道一侧到副热带辐聚区为止。其共同特点是:在西风漂流区内存在着明显的温度经向梯度,这一梯度明显区域称为大洋极锋。极锋两侧的水文和气候状况具明显差异。
(四)东边界流
大洋的东边界流有太平洋的加里福尼亚流、秘鲁流,大西洋的加那利流、本格拉流以及印度洋的西澳流。由于它们从高纬流向低纬,因此都是寒流,同时都处在大洋东边界,故称东边界流。与西边界流相比,它们的流幅宽广、流速小,而且影响深度也浅。上升流是东边界流海区的一个重要海洋水文特征。这是由于信风几乎常年沿岸吹,而且风速分布不均,即近岸小,海面上大,从而造成海水离岸运动所致。前已提及上升流区往往是良好渔场。
(五)极地环流
北冰洋中的环流 北冰洋内主要有从大西洋进入的挪威流及一些沿岸流。加拿大海盆中为一个巨大的反气旋式环流,它从亚美交界处的楚科奇海穿越北极到达格陵兰海,部分折向西流,部分汇入东格陵兰流,一起把大量的浮冰携带进入大西洋,估计每年10000km。其它多为一些小型气旋式环流。南极海区环流 在南极大陆边缘一个很狭窄的范围内,由于极地东风的作用,形成了一支自东向西绕南极大陆边缘的小环流,称为东风环流。它与南极绕极环流之间,由于动力作用形成南极辐散带。与南极大陆之间形成海水沿陆架的辐聚下沉,此即南极大陆辐聚。这也是南极陆架区表层海水下沉的动力学原因。极地海区的共同特点是:几乎终年或大多数时间由冰覆盖,结冰与融冰过程导致全年水温与盐度较低,形成低温低盐的表层水。
由上讨论可知,世界大洋中存在着五个基本水层,即大洋暖水区的表层水,次表层水;大洋冷水区中的中层水、深层水和底层水。如果按其温、盐等理化特性和源地作为条件,可在第一层等级把五层水视为五个水团。
1.表层水:具有高温、相对低盐特性,其源就是低纬海区密度最小的表层暖水本身。
2.次表层水:具有独特的高盐特征和相对高温,它是由副热辐聚区表层海水下沉而形成的,其下界为主温跃层,南北范围在南北极锋之间。
3.中层水:具有低盐特征,是西风漂流中的辐聚区表层海水下沉而形成。其深度约在1000~2000m 的范围内。但地中海水、红海—波斯湾水是高盐的。
4.深层水:北大西洋上部但在表层以下深度上是它的源地,因此贫氧是其主要特性。其深度约在2000~4000m 的范围内。
5.底层水:源于极地海区,具有最大的密度。
(七)海洋中的波动
26.[掌握]:波高、波陡、波长等波要素的概念(p181)
一个简单波动的剖面可用一条正弦曲线加以描述。如图6-1所示,曲线的最高点称为波峰,曲线的最低点称为波谷,相邻两波峰(或波谷)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波长(λ),相邻两波峰(或者波谷)通过某固定点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周期(T),显然,波形传播的速度C=λ/T。从波峰到波谷之间的铅直距离称为波高(H),波高的一半a=H/2称为振幅,是指水质点离开其平衡位臵的向上(或向下)的最大铅直位移。波高与波长之比称为波陡,以δ=H/λ表示。
27.[了解]:波动能量与波高的关系(p185)
波动具有巨大的能量。波动中水质点的运动产生动能,而波面相对平均水面的铅直位移则使其具有势能。E=Ep+Ek=(1/8) ρgλH2。与波高的平方成正比,即波动的能量以波高的平方增长。在讨论波动的能量时,常以波高的平方作为能量的相对尺度。
28.[掌握]:海洋内波的概念(p190)
除了海面的波动而外,在海洋内部也会发生波动现象,称为海洋内波。它是发生在海水密度层结稳定的海洋中的一种波动,它的最大振幅出现在海面以下。
内波是引起海水内部混合、形成温、盐细微结构的重要原因。它能将深层较冷的海水连同其中的营养盐输送到海洋上层,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由内波引起的等密面的波动会影响海洋中声速的大小与传播方向,从而影响声呐的效能,对潜艇的隐蔽与监测起着有利或有害的作用。海水等密面的起伏,会使水下潜艇的航行和停留产生上下颠簸。
内波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是发生在两层密度不同的海水界面处的波动,称为界面内波。实际海洋中密度是连续变化的。界面波的传播速度比表面波慢得多。界面内波引起上下两层海水方向相反的水平运动,从而在界面处形成强烈的流速剪切。
密度连续变化海洋中的内波:表面波的恢复力主要为重力,故有表面重力波之称,而内波的恢复力则为科氏力与弱化重力(即重力与浮力之差),正因为其恢复力很弱,从而使其运动比表面波慢得多,无论是它的传播速度还是由它引起水质点的运动都很慢。内波的传播方向不是像界面内波仅在水平方向上传播,而一般是沿与水平方向成一α角度传播。不同频率的内波,其传播方向是不同的。内波能量的输送方向与波速垂直,两者在同一个铅直平面上:当波形向斜上(下)方传播时,波动能量则向斜下(上)方输送。内波能量传送过程中若遇到海面或海底,就会发生反射。
29.[掌握]:风浪、涌浪的定义(p198);决定风浪大小的因素(p199)
风浪是指当地风产生,且一直处在风的作用之下的海面波动状态;涌浪则指海面上由其他海区传来的或者当地风力迅速减小、平息,或者风向改变后海面上遗留下来的波动。
风浪的成长与消衰主要地取决于对能量的摄取与消耗之间的平衡关系。风浪的成长与大小,不是只取决于风力,而是与风所作用水域的大小和风所作用时间的长短有密切关系。风浪的成长还与其他因子有关,例如海洋水深、地形、岸线形状等。
[熟悉]:风浪、涌浪的波面特征(p198)
风浪的特征往往波峰尖削,在海面上的分布很不规律,波峰线短,周期小,当风大时常常出现破碎现象,形成浪花。涌浪的波面比较平坦,光滑,波峰线长,周期、波长都比较大,在海上的传播比较规则。
[了解]:波浪传到浅海和近岸的变化(p201)
当波浪传至浅水及近岸时,由于水深及地形、岸形的变化,无论其波高、波长、波速及传播方向等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诸如波向的折射、波高增大从而能量集中,波形卷倒、破碎和反射、绕射等。(一)波速、波长的变化:当水深逐渐变浅时,其波速、波长都逐渐变小。(二)波向的折射: 波浪传入浅水后,由于波速和地形的影响,导致波向发生转折, 在海底凸出的海岬处,由于上述折射的原因,波向线产生辐聚,而在凹进的海岸处,波向线辐散。因此在海岬处常出现较大的波浪,而在海湾处相对较小。(三)波高的变化: 当波浪从深水传入浅水时,由于刚进入浅水后海底摩擦,将使波高略有降低,然后随相对深度的减小而迅速增大。(四)波浪的破碎、沿岸流与离岸流: 当海浪传到浅水后,由于波长变短,波高增大,波陡迅速增大,波浪也可发生破碎。由于海底摩擦作用以及于波峰处,水深大,从而相速也大,而在波谷处,由于水深小,相速也小,导致波面变形。当波峰前的坡度很大时,便发生卷倒现象,在岸边形成拍岸浪,导致破碎。当波浪在近岸破碎时,能把相当多的水量带入破碎区,这些海水最终会经过破碎带重新返回到海洋中,从而形成了所谓的离岸流。离岸流之间顺岸边的流动称为沿岸流。沿岸流与离岸流,对海岸泥沙的搬运起着重要作用。(五)反射与绕射:当波浪遇到比较陡峭的海岸时,会发生反射而形成驻波,在港湾、码头常会见到这种情况,但范围不会太大。当波浪遇到障碍物时,例如岛屿、海岬、防波堤等,它可以绕到障碍物遮挡的后面水域去,这种现象称为绕射。当然,由于能量的侧向扩散,所以绕射后的波高明显减小。
(八)海洋潮汐
30.[掌握]:潮汐、潮流的定义(p208)
潮汐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铅直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
[熟悉]:潮汐要素(p208)、潮汐类型(p209)
潮位(即海面相对于某一基准面的铅直高度)涨落的过程曲线,图中纵坐标是潮位高度,横坐标是时间。涨潮时潮位不断增高,达到一定的高度以后,潮位短时间内不涨也不退,称之为平潮,平潮的中间时刻称为高潮时。平潮的持续时间各地有所不同,可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平潮过后,潮位开始下降。当潮位退到最低的时候,与平潮情况类似,也发生潮位不退不涨的现象,叫做停潮,其中间时刻为低潮时。停潮过后潮位又开始上涨,如此周而复始地运动着。从低潮时到高潮时的时间间隔叫做涨潮时,从高潮时到低潮时的时间间隔则称为落潮时。一般来说,涨潮时和落潮时在许多地方并不是一样长。海面上涨到最高位臵时的高度叫做高潮高,下降到最低位臵时的高度叫低潮高,相邻的高潮高与低潮高之差叫潮差。
根据潮汐涨落的周期和潮差的情况,可以把潮汐大体分为如下的4 种类型:
1.正规半日潮在一个太阴日(约24 时50 分)内,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从高潮到低潮和从低潮到高潮的潮差几乎相等,这类潮汐就叫做正规半日潮。
2.不正规半日潮在一个朔望月中的大多数日子里,每个太阴日内一般可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但有少数日子(当月赤纬较大的时候),第二次高潮很小,半日潮特征就不显著,这类潮汐就叫做不正规半日潮。
3.正规日潮在一个太阴日内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像这样的一种潮汐就叫正规日潮,或称正规全日潮。
4.不正规日潮。显然,这类潮汐在一个朔望月中的大多数日子里具有日潮型的特征,但有少数日子(当月赤纬接近零的时候)则具有半日潮的特征。
[了解]:一月中大、小潮出现的日期(p210)
在一个朔望月中,“朔”、“望”之后二、三天潮差最大,这时的潮差叫大潮潮差;反之在上、下弦之后,潮差最小,这时的潮差叫小潮潮差。
31.[了解]:天体引潮力的概念(p214)
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运动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与月球引力的合力称为引潮力。地球表面各点所受的引潮力的大小、方向都不同。
(九)海洋生物
32.[掌握]: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内容和层次(p277)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包括物种、基因和生态系统的概括性的术语,可简单表述为“生物之间的多样化和变异性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也就是说,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汪松、陈灵芝1990)。生物多样性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33.[掌握]:外来生物入侵的概念(p295)
外来物种是生态入侵、生物污染、外来种和引入种等的同名词,是指由人类活动有意或无意引入在某海域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物种。外来物种具有竞争性、捕食性、寄生性和防卫性。外来物种入侵的主要途径是:船舶压舱水的排放和引入养殖种类。物种侵入有可能导致自然生物群落的根本变化, 毁坏渔业、沿岸电厂和旅游业,有毒浮游生物的引入导致赤潮,不仅毒害生物群落内的其它种群,还通过贝类传递有毒物质直接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了解]:外来生物入侵的生态作用
1、改变地表覆盖,加速土壤流失由于植食性动物的采食和践踏而加速土壤流失的情况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尤其是岛屿。
2、改变土壤化学循环,危及本土植物生存。某些外来植物在营养代谢过程中沉积某些物质,从而改变了周围土的化学成分,使周围的本土植物难以正常生长而失去竞争能力。
3、改变水文循环,破坏原有的水分平衡入侵的外来植物主要通过比本土植物多用或少用降水而影响当地水文循环。
4、增加自然火灾发生频率自然火灾发生格局是自然生态系统动态的重要组成之一,当外来生物入侵后,改变了这一格局,则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重要影响。
5、阻止本土物种的自然更新。外来动、植物均可以阻止本土物种的自然更新,从而使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长期无法恢复的变化。20 世纪50 年代传入我国的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扩散蔓延于我国西南省区,侵占林地、荒山,阻碍森林生长和更新。
6、改变本土群落基因库结构。外来物种与本土近缘物种杂交,从而改变本土物种基因型在生物群落基因库中的比例,使群落基因库结构发生变化。而且有时这种杂交后代由于更强的抗逆能力而使本土物种面临更大的压力。这种情况不但发生在植物中,在鱼类、两栖和无脊椎动物中也时有发生。
7、 加速局部和全球物种灭绝速度根据Macdonald 等对全球脊椎动物的统计,941 种濒危动物中的18.4%受到外来物种的威胁,但分布格局差异很大,岛屿上的比例明显高于陆地(除澳大利亚外),达到31.0 %;在各大洲中以澳大利亚最为突出,达到51.7 %。美国鱼类与野生动物保护署认为,濒危物种名单中的160 种濒危动物与外来物种的入侵有关;另有估计,美国958 种濒危物种中的约400 种面临外来物种的竞争和捕食而处境危险。而在世界其他某些地方,多达80 %的濒危物种面临外来物种的压力。
34.[掌握]:海洋生物生态类群中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栖生物的定义与其对应类别(p296)
根据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运动能力及所处海洋水层环境和底层环境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栖生物三大类群。
海洋浮游生物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没有或仅有微弱的游动能力,悬浮在水层中常随水流移动。绝大多数个体很小,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其结构。但种类繁多、数量很大、分布又很广。海洋浮游生物按照营养方式的不同,分成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海洋浮游植物:浮游植物多为单细胞植物,具有叶绿素或其它色素体,能吸收光能(太阳辐射能)和CO2 进行光合作用,自行制造有机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亦称自养性浮游生物。浮游植物主要包括:光合细菌、蓝藻、硅藻、自养甲藻、绿藻、金藻、黄藻等。海洋浮游动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包括无脊椎动物的大部分门类,如原生动物、腔肠动物(包括各类水母)、轮虫类、甲壳纲节肢动物、腹足纲软体动物(包括翼足类和异足类)、毛颚动物、被囊动物(包括浮游有尾类和海樽类)以及各类动物的浮游幼体。海洋漂浮生物特指生活在海气界面和表面膜上的生物,又称海洋水表生物:包括水漂生物、表上漂浮生物、表下漂浮生物。
海洋游泳生物在水层中能克服水流阻力,自由游动,它们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是海洋生物的一个重要生态类群。这类生物是由鱼类、哺乳动物、头足类和甲壳动物的一些种类,以及爬行类组成的。根据这类生物生活的不同生境和对水流阻力的不同适应能力,游泳生物可分为4 个类群。底栖性游泳生物:主要生活于海洋底层,游泳能力较弱。浮游性游泳生物:运动能力较差。真游泳生物:生活于广阔的海洋水层中,游泳能力强,速度快。陆缘游泳生物常出现于海岸沙滩、岩石、冰层或浅海等处。
海洋底栖生物是栖息在潮间带、浅海及深海海底的生物,它是海洋生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生态类群,包括了大多数海洋动物门类、大型海藻和海洋种子植物。海洋底栖植物:这类植物靠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提供营养,是生产者,为自养型生物,如海带。海洋底栖动物:这类动物绝大多数是消费者,为异养型生物;但海底热泉动物群落的成员,有的能进行化学合成作用,在无阳光和缺氧的条件下,与自养生物共生,以无机物为生。
35.[掌握]:海洋生态系统概念(p306)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互相调控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不论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都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特征:(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2)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物种数目越多,自我调节能力也越强。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调节也就失去了作用。(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物质流动是循环的,信息传递则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构成了信息网。通常,物种组成的变化,环境因素的改变和信息系统的破坏是导致自我调节失效的三个主要原因。(4)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其早期发育阶段和晚期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性。
[熟悉]: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p307)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生命和非生命两大部分组成的,这两部分对于生态系统来说都是同等重要的,缺少其中之一,生态系统都将丧失其功能。
生态系统的非生命部分有:①无机物质,包括处于物质循环中的各种无机物,如氧、氮、二氧化碳、水和各种无机盐等;②有机化合物,包括蛋白质、糖类、脂类和腐殖质等;③气候因素,包括太阳辐射能、气温、湿度、风和降雨等;④海洋特定环境因素,如水温、盐度、海水深度(静压力、光照深度)、潮汐、水团和不同海底底质类型等。这些环境因子不仅提供基本能量和物质,而且决定着一些植物和动物生活在某一特定海区。
生态系统中的生命部分,依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可划分为三大功能类群: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6.[掌握]:食物链、食物网概念(p308)
在海洋生物群落中,从植物、细菌或有机物开始,经植食性动物至各级肉食性动物,依次形成摄食者与被食者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链,也称为营养链。食物网是食物链的扩大与复杂化,它表示在各种生物的营养层次多变情况下,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络状营养关系。物质和能量经过海洋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各个环节进行的转换与流动,是海洋生态系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一个基本过程。世界海洋食物链分成三个基本类型:即大洋、大陆架和上升流食物链。
海洋食物链和食物网有如下几个特点:
(1)海洋食物链较长,特别是大洋区食物链经常达到4~5 级。而陆生食物链通常仅有2~3 级,很少达到4~5 级。(2)海洋食物链的许多环节是可逆的、多分支的,加上碎屑食物链、植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相互交错,网络状的营养关系比陆地的更多样、更复杂。(3)食物链只表示有机物质和能量从一种生物传递到另一种生物中的转移与流动方向,而不表示每一营养层所需的有机物和能量的数量(即生物量和热量)。(4)食物链每升高一个层次,有机物质和能量就要有很大的损失,食物链的层次越多,总体效率越低。(5)食物网的结构是可变的。
37.[掌握]:赤潮的定义(p328)
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增殖)或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能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绝大多数是浮游甲藻和硅藻。
赤潮的类型:1)外海性和近岸、内湾性赤潮2)外来型和原发型赤潮3)单相型、双相型和复合型赤潮。
[熟悉]:赤潮的危害(p332)
赤潮发生时,在海洋生态系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将发生强烈的变化。众多浮游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消耗水体中大量的CO2,破坏了海域水体CO2平衡体系,使得水体的酸碱度发生较大的变化。由于生产过量,营养物质被消耗殆尽,赤潮生物最终将大量死亡。死亡的尸体在分解过程中又产生硫化氢,氨,甲烷等。大量滋长的微生物,以及微生物分解活动使水体溶氧耗竭,加上有毒赤潮生物分泌的毒素等,严重危害着海洋动物的生存,导致原有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结构与功能几近彻底崩溃。
38.[掌握]:海洋污损生物(p333)和钻孔生物(p334)的概念
海洋污损生物也称海洋附着生物,是指生长在船底和海中一切设施表面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船底及海中设施上生长生物的现象称为生物污损,防除生物污损也称防污。
在海洋中,能穿凿木船、木竹建筑、红树、岩石、珊瑚礁以及贝壳等物体基质的生物,称为海洋钻孔生物。钻孔生物与污损生物不同,污损生物是生长在物体的表面,而钻孔生物则钻到物体内部。钻孔生物对人类的危害很大,主要是破坏海上设施,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了解]:海洋污损生物的危害(p333)
海洋污损生物的危害主要是:
1.增加船舶的阻力。由于大型污损生物在船体、螺旋浆附着,以及微生物粘膜附着而使阻力增加,导致航速的降低和燃料消耗增加,甚至有时在军事上贻误战机。
2.堵塞管道,严重影响生产。
3.加速金属腐蚀。引起海洋腐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途径是电化学腐蚀,污损生物也会加快电化学腐蚀的过程和速度。
4.使海水中仪表及转动机件失灵。在中国沿海附着的藤壶幼体,夏季一旦附着在间歇性转动的仪器或机械上,由于生长迅速,立即会影响其活动性能,特别是给海洋钻探带来了很大麻烦。
5.对声学仪器的影响。岸用及船用声呐、鱼群探测仪和海中的水听器等,都可能受到污损生物的影响,主要表现有:①声纳等的导流罩或换能器受生物污损后,由于生物吸收声能,因而影响声能的辐射并导致声信号的失真;②污损生物会产生气泡,气泡引起混响,从而导致水听器效率下降,甚至无法正常工作。
6.对浮标等的影响。附着生物能增加其重量,破坏浮标、码头的漆膜,加速腐蚀和造成操作及保养的麻烦,增加潮流的阻力,使浮标、水雷等偏离原定的方位。
7.对水产业的影响。污损生物常堵塞网孔,使网具的阻力增加,流水量减少,渔获量下降;养殖网箱网孔堵塞,使内外水体交换减少,箱内溶解氧降低,网重量增加,网箱下沉。污损生物附着在养殖贝类的贝壳上会竞争摄食饵料和氧气而影响产量,若附着在藻类的叶状体上,则使光合作用效率下降,也影响生长和发育。
39.[掌握]:从生物学上分海洋生物资源的种类(p341)(海洋鱼类资源、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脊椎动物资源、海洋植物资源)
从生物学上分,海洋生物资源包括鱼类资源,海洋无脊椎动物资源,海洋脊椎动物资源和海洋藻类资源。
鱼类资源是海洋生物资源的主体。如狭鳕、大西洋鳕鱼、秘鲁鳀鱼、大西洋鲱鱼、鲐鱼、毛鳞鱼、远东拟沙丁鱼、沙瑙鱼、智利竹荚鱼、沙丁鱼、鲣、黄鳍金枪鱼等。
海洋无脊椎动物门类众多,包括软体动物头足纲中的乌贼、章鱼,鱿鱼等,瓣鳃纲的贻贝、牡蛎、扇贝、蛤、蚶、砗磲等,腹足纲的鲍鱼、红螺等;节肢动物的甲壳纲中的对虾、龙虾、蟹等;棘皮动物海参纲中的海参等;腔肠动物钵水母纲的海蜇等。大西洋西北部是世界上捕捞头足类的中心。
其他海洋脊椎动物资源如海龟(龟甲、龟掌、龟肉、龟血等都可制成名贵中药和营养品)与海鸟(信天翁、海燕、海鸥、鹈鹕、鸬鹚、鲣鸟、军舰鸟等)及海洋哺乳动物(鲸目、鳍脚目、海牛目和食肉目中的海獭、蓝鲸、长须鲸、大须鲸、拟大须鲸、黑露脊鲸、抹香鲸,而且有大量的海豚)。
海藻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之一。海藻的营养价值很高,全世界有70多种海藻可供人类食用,还广泛地被用做饲料和肥料,有些又是医药上疗效显著的药材,还有些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参考书目:
《海洋科学导论》(冯士筰、李凤歧、李少菁等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部分:海洋管理基本知识
(一)相关职能职责
40.[熟悉]:国家海洋局职能和职责
国家海洋局是国土资源部管理的监督管理海域使用和海洋环境保护、依法维护海洋权益、组织海洋科技研究的行政机构。
主要职能:
(一)拟定我国海岸带、海岛、内海、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及其他管理海域的海洋基本法律、法规和政策。组织拟定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开发规划、海洋科技规划和科技兴海战略。管理国家海洋基础数据,承担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统计工作。
(二)监督管理海域(包括海岸带)使用,颁发海域使用许可证,按规定实施海域有偿使用制度、管理海底电缆和管道的铺设,承担组织海域勘界。
(三)组织拟定海洋环境保护与整治规划、标准和规范,拟定污染物排海标准和总量控制制度。按照国家标准,监督陆源污染物排入海洋,主管防止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海洋倾废、海洋工程造成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管理海洋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和评价,监督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核准新建、改建、扩建海岸和海洋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四)监督管理涉外海洋科学调查研究活动,依法监督涉外海洋设施建造、海底工程和其他开发活动。组织研究维护海洋权益的政策、措施,研究提出与周边国家海域划界、及有归属争议岛屿的对策建议;维护公海、国际海底中属于我国的资源权益;组织履行有关的国际海洋公约、条约。组织对外合作与交流。
(五)管理“中国海监”队伍,依法实施巡航监视、监督管理,查处违法活动。
(六)组织海洋基础与综合调查、海洋重大科技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管理海洋观测监测、灾害预报警报、综合信息、标准计算等公益服务系统。负责发布海洋灾害预报警报和海洋环境预报(不含天气预报警报)。管理极地和大洋考察工作。
(七)承办国务院和国土资源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主要职责:
(一)承担综合协调海洋监测、科研、倾废、开发利用的责任。组织拟订国家海洋事业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组织拟订并监督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海洋信息化规划、海洋科技规划和科技兴海战略,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并监督实施海洋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二)负责建立和完善海洋管理有关制度,起草海岸带、海岛和管辖海域的法律法规草案,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并监督实施极地、公海和国际海底等相关区域的国内配套政策和制度,处理国际涉海条约、法律方面的事务。
(三)承担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及信息发布的责任。会同有关部门提出优化海洋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的建议,组织实施海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核算工作,组织开展海洋领域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四)承担规范管辖海域使用秩序的责任。依法进行海域使用的监督管理,依法组织编制并监督实施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组织实施海域使用权属管理,按规定实施海域有偿使用制度,组织实施海域使用论证、评估和海域界线的勘定和管理,审批和管理海底电缆管道铺设。
(五)承担海岛生态保护和无居民海岛合法使用的责任。组织制定海岛保护与开发规划、政策并监督实施,组织实施无居民海岛的使用管理,发布海岛对外开放和保护名录。
(六)承担保护海洋环境的责任。按国家统一要求,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拟订海洋环境保护与整治规划、标准、规范,拟订污染物排海标准和总量控制制度。组织、管理全国海洋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和评价,发布海洋专项环境信息,监督陆源污染物排海、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
(七)组织海洋调查研究,推进海洋科技创新,组织实施海洋基础与综合调查,承担海水利用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应用与管理,管理海洋系列卫星及地面应用系统,拟订海洋技术标准、计量、规范和办法。
(八)承担海洋环境观测预报和海洋灾害预警报的责任。组织实施专项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和日常运行的管理,发布海洋灾害和海平面公报,指导开展海洋自然灾害影响评估工作。
(九)组织对外合作与交流,参与全球和地区海洋事务,组织履行有关的国际海洋公约、条约,承担极地、公海和国际海底相关事务,监督管理涉外海洋科学调查研究活动,依法监督涉外的海洋设施建造、海底工程和其他开发活动。
(十)依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研究维护海洋权益的政策、措施,在我国管辖海域实施定期维权巡航执法制度,查处违法活动,管理中国海监队伍。
(十一)承办国务院和国土资源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领海及毗连区
41.[掌握]:领海;领海基线;无害通过;毗连区的宽度;毗连区的管制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为邻接中华人民共和国陆地领土和内水(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的水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水。)的一带海域。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为十二海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基线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基线采用直线基线法划定,由各相邻基点之间的直线连线组成。
外国非军用船舶,享有依法无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的权利。外国军用船舶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批准。外国核动力船舶和载运核物质、有毒物质或者其他危险物质的船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必须持有有关证书,并采取特别预防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毗连区为领海以外邻接领海的一带海域。毗连区的宽度为十二海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权在毗连区内,为防止和惩处在其陆地领土、内水或者领海内违反有关安全、海关、财政、卫生或者入境出境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行为行使管制权。
(三)专属经济区
42.[掌握]:专属经济区概念;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的权利与义务;其他国家在专属经济区的权利与义务;专属经济区的宽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专属经济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延至二百海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专属经济区为勘查、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以及进行其他经济性开发和勘查,如利用海水、海流和风力生产能等活动,行使主权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专属经济区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使用和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行使管辖权。本法所称专属经济区的自然资源,包括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机关有权对专属经济区的跨界种群、高度徊游鱼种、海洋哺乳动物,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河流的溯河产卵种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城内度过大部分生命周期的降河产卵鱼种,进行养护和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源自本国河流的溯河产卵种群,享有主要利益。
任何国际组织、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专属经济区从事渔业活动,必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机关批准,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有关国家签订的条约、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机关有权采取各种必要的养护和管理措施,确保专属经济区的生物资源不受过度开发的危害。
(四)大陆架
43.[熟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关系
沿海国对于专属经济区不拥有领土主权,只享有公约规定的某些主权权利,专属经济区不是本身自然存在权利,需要国家以某种形式宣布建立并说明其宽度。大陆架不是沿海国领土,但是国家在此享有某些排他性的主权权利。沿海国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在权利和区域上有所重叠,但二者在规则形成、形态构成、法律依据、范围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不能相互完全取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海岸相邻或者相向国家关于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主张重叠的,在国际法的基础上按照公平原则以协议划定界限。
44.[了解]: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划界;大陆架界限委员会
我国决定向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东海部分海域二百海里以外大陆架划界案。中国政府决定向《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设立的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东海部分海域二百海里以外大陆架划界案。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如从领海基线量起超过200海里,应将有关情报提交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委员会应就有关划定大陆架外部界限的事项向沿海国提出建议。根据中国政府的一贯主张,中国在东海的大陆架自然延伸到冲绳海槽,从中国领海基线量起超过200海里。
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是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设立的机构,其职能包括:(a)审议沿海国提出的关于扩展到200海里以外的大陆架外部界限的资料和其他材料,并按照《公约》第七十六条和1980年8月29日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的谅解声明提出建议;(b)在编制这些资料期间,应有关沿海国的请求,提供科学和技术咨询意见。沿海国根据委员会建议确定的大陆架界限应是具有约束力的最后界限。
45.[掌握]:大陆架概念;沿海国在大陆架的权利与义务;其他国家在大陆架的权利与义务;大陆架的宽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陆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以外依本国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至大陆边外缘的距离不足二百海里,则扩展至二百海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勘查大陆架和开发大陆架的自然资源,对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大陆架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使用和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行使管辖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授权和管理为一切目的在大陆架上进行钻探的专属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有专属权利建造并授权和管理建造、操作和使用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行使专用管辖权,包括有关海关、财政、卫生、安全和出境入境的法律和法规方面的管辖权。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机关有权在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周围设置安全地带,并可以在该地带采取适当措施,确保航行安全以及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行使勘查、开发、养护和管理专属经济区的生物资源的主权权利时,为确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得到遵守,可以采取登临、检查、逮捕、扣留和进行司法程序等必要的措施。
任何国际组织、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自然资源进行勘查、开发活动或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陆架上为任何目的进行钻探,必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机关批准,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
任何国家在遵守国际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航行、飞越的自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享有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以及与上述自由有关的其他合法使用海洋的便利。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路线,必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机关同意。
(五)海域使用管理基本概念
46.[掌握]:海域;海域使用;海域所有权;海域使用权;临时海域使用
海域,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的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内水,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至海岸线的海域。
国家实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海域使用必须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国家建立海域使用统计制度,定期发布海域使用统计资料。国务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海域使用的监督管理。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授权,负责本行政区毗邻海域使用的监督管理。军事用海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依据本法制定。
海域属于国家所有,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海域所有权。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海域。单位和个人使用海域,必须依法取得海域使用权。
国家建立海域使用权登记制度,依法登记的海域使用权受法律保护。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使用特定海域不足三个月,可能对国防安全、海上交通安全和其他用海活动造成重大影响的排他性用海活动,参照本法有关规定办理临时海域使用证。
(六)海洋功能区划
47.[熟悉]:海洋功能区划与相关规划关系
养殖、盐业、交通、旅游等行业规划涉及海域使用的,应当符合海洋功能区划。沿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港口规划涉及海域使用的,应当与海洋功能区划相衔接。
48.[掌握]: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原则
国务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编制全国海洋功能区划。
海洋功能区划按照下列原则编制:
(一)按照海域的区位、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等自然属性,科学确定海域功能;
(二)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统筹安排各有关行业用海;
(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海域可持续利用,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四)保障海上交通安全;
(五)保障国防安全,保证军事用海需要。
海洋功能区划实行分级审批。全国海洋功能区划,报国务院批准。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功能区划,经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沿海市、县海洋功能区划,经该市、县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报国务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海域使用权人在使用海域期间,未经依法批准,不得从事海洋基础测绘。海域使用权人发现所使用海域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当及时报告海洋行政主管部门。
(七)海域权属管理
49.[熟悉]:海域使用权期限;填海项目管理
海域使用权最高期限,按照下列用途确定:
(一)养殖用海十五年;
(二)拆船用海二十年;
(三)旅游、娱乐用海二十五年;
(四)盐业、矿业用海三十年;
(五)公益事业用海四十年;
(六)港口、修造船厂等建设工程用海五十年。
海域使用权期限届满,海域使用权人需要继续使用海域的,应当至迟于期限届满前二个月向原批准用海的人民政府申请续期。
填海项目竣工后形成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海域使用权人应当自填海项目竣工之日起三个月内,凭海域使用权证书,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换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确认土地使用权。
50.[掌握]:海域使用申请审批;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海域使用权登记
单位和个人可以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使用海域。申请使用海域的,申请人应当提交下列书面材料:
(一)海域使用申请书;
(二)海域使用论证材料;
(三)相关的资信证明材料;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书面材料。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海洋功能区划,对海域使用申请进行审核,并依照本法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
下列项目用海,应当报国务院审批:
(一)填海五十公顷以上的项目用海;
(二)围海一百公顷以上的项目用海;
(三)不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用海七百公顷以上的项目用海;
(四)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用海;
(五)国务院规定的其他项目用海。
海域使用申请经依法批准后,国务院批准用海的,由国务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登记造册,向海域使用申请人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用海的,由地方人民政府登记造册,向海域使用申请人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海域使用申请人自领取海域使用权证书之日起,取得海域使用权。
海域使用权也可以通过招标或者拍卖的方式取得。招标或者拍卖方案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制订,报有审批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制订招标或者拍卖方案,应当征求同级有关部门的意见。招标或者拍卖工作完成后,依法向中标人或者买受人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中标人或者买受人自领取海域使用权证书之日起,取得海域使用权。
(八)海域有偿使用
51.[熟悉]:海域使用金减免
下列用海,免缴海域使用金:
(一)军事用海;
(二)公务船舶专用码头用海;
(三)非经营性的航道、锚地等交通基础设施用海;
(四)教学、科研、防灾减灾、海难搜救打捞等非经营性公益事业用海。
下列用海,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和国务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和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可以减缴或者免缴海域使用金:
(一)公用设施用海;
(二)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用海;
(三)养殖用海。
52.[掌握]:海域使用金
国家实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单位和个人使用海域,应当按照国务院的规定缴纳海域使用金。海域使用金应当按照国务院的规定上缴财政。对渔民使用海域从事养殖活动收取海域使用金的具体实施步骤和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根据不同的用海性质或者情形,海域使用金可以按照规定一次缴纳或者按年度逐年缴纳。
(九)海域使用监督检查
53.[熟悉]:监督检查责任和措施;海域使用法律责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海域使用的监督检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海域使用金缴纳情况的监督检查。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海域使用管理监督检查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海域使用管理监督检查人员必须秉公执法,忠于职守,清正廉洁,文明服务,并依法接受监督。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和从事与海域使用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海域使用管理监督检查人员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应当出示有效执法证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提供海域使用的有关文件和资料;
(二)要求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就海域使用的有关问题作出说明;
(三)进入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占用的海域现场进行勘查;
(四)责令当事人停止正在进行的违法行为。
未经批准或者骗取批准,非法占用海域的,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海域,恢复海域原状,没收违法所得,并处非法占用海域期间内该海域面积应缴纳的海域使用金五倍以上十五倍以下的罚款;对未经批准或者骗取批准,进行围海、填海活动的,并处非法占用海域期间内该海域面积应缴纳的海域使用金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的罚款。
无权批准使用海域的单位非法批准使用海域的,超越批准权限非法批准使用海域的,或者不按海洋功能区划批准使用海域的,批准文件无效,收回非法使用的海域;对非法批准使用海域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阻挠、妨害海域使用权人依法使用海域的,海域使用权人可以请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排除妨害,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造成损失的,可以依法请求损害赔偿。
海域使用权期满,未办理有关手续仍继续使用海域的,责令限期办理,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办理的,以非法占用海域论处。
擅自改变海域用途的,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非法改变海域用途的期间内该海域面积应缴纳的海域使用金五倍以上十五倍以下的罚款;对拒不改正的,由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的人民政府注销海域使用权证书,收回海域使用权。
海域使用权终止,原海域使用权人不按规定拆除用海设施和构筑物的,责令限期拆除;逾期拒不拆除的,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委托有关单位代为拆除,所需费用由原海域使用权人承担。
违反本法规定,按年度逐年缴纳海域使用金的海域使用权人不按期缴纳海域使用金的,限期缴纳;在限期内仍拒不缴纳的,由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的人民政府注销海域使用权证书,收回海域使用权。
违反本法规定,拒不接受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检查、不如实反映情况或者不提供有关资料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国务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违反本法规定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或者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后不进行监督管理,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徇私舞弊、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海洋环境保护基本概念
54.[熟悉]:海洋环境污染损害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地把物质或者能量引入海洋环境,产生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体健康、妨害渔业和海上其他合法活动、损害海水使用素质和减损环境质量等有害影响。
55.[掌握]:《海洋环境保护法》适用范围;授权监管部门和职责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从事航行、勘探、开发、生产、旅游、科学研究及其他活动,或者在沿海陆域内从事影响海洋环境活动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本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以外,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污染的,也适用本法。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作为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统一监督管理的部门,对全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指导、协调和监督,并负责全国防治陆源污染物和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
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组织海洋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评价和科学研究,负责全国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和海洋倾倒废弃物对海洋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
国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所辖港区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港区水域外非渔业、非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并负责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航行、停泊和作业的外国籍船舶造成的污染事故登轮检查处理。船舶污染事故给渔业造成损害的,应当吸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参与调查处理。
国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渔港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渔港水域外渔业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负责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工作,并调查处理前款规定的污染事故以外的渔业污染事故。
军队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及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
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的职责,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法及国务院有关规定确定。
(十一)海洋环境监督管理
56.[了解]:沿海地方各级政府的海洋环境保护责任;海洋环境质量标准;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海上污染事故应急计划
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和地方海洋环境质量标准的规定和本行政区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状况,确定海洋环境保护的目标和任务,并纳入人民政府工作计划,按相应的海洋环境质量标准实施管理。
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向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编制全国环境质量公报所必需的海洋环境监测资料。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有关部门提供与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有关的资料。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制定的环境监测、监视信息管理制度,负责管理海洋综合信息系统,为海洋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提供服务。
国家根据防止海洋环境污染的需要,制定国家重大海上污染事故应急计划。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全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重大海上溢油应急计划,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国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全国船舶重大海上溢油污染事故应急计划,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沿海可能发生重大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单位,应当依照国家的规定,制定污染事故应急计划,并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发生重大海上污染事故时,必须按照应急计划解除或者减轻危害。
(十二)海洋生态保护
57.[了解]:重点保护的海洋生态系统类型;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
国务院和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海岛、海湾、入海河口、重要渔业水域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海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海洋生物生存区域及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海洋自然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对具有重要经济、社会价值的已遭到破坏的海洋生态,应当进行整治和恢复。
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立,须经国务院批准。凡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
(一)典型的海洋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区域,以及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恢复的海洋自然生态区域;
(二)海洋生物物种高度丰富的区域,或者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
(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滨海湿地、入海河口和海湾等;
(四)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海洋自然遗迹所在区域;
(五)其他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区域。
凡具有特殊地理条件、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资源及海洋开发利用特殊需要的区域,可以建立海洋特别保护区,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科学的开发方式进行特殊管理。
(十三)防治陆源污染
58.[了解]:陆地污染源;入海排污口设置;禁止、严格限制和严格控制排放的污染物;污水处理
入海排污口位置的选择,应当根据海洋功能区划、海水动力条件和有关规定,经科学论证后,报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批准设置入海排污口之前,必须征求海洋、海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的意见。在海洋自然保护区、重要渔业水域、海滨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不得新建排污口。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当将排污口深海设置,实行离岸排放。
禁止向海域排放油类、酸液、碱液、剧毒废液和高、中水平放射性废水。严格限制向海域排放低水平放射性废水;确需排放的,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辐射防护规定。严格控制向海域排放含有不易降解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的废水。
含病原体的医疗污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必须经过处理,符合国家有关排放标准后,方能排入海域。含有机物和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应当严格控制向海湾、半封闭海及其他自净能力较差的海域排放。
(十四)海洋工程污染
59.[熟悉]: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海洋工程建设限制要求
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必须符合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标准,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对海洋环境进行科学调查,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合理选址,编报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书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之前,必须征求海洋、海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的意见。
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环境保护设施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检查批准,建设项目不得试运行;环境保护设施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建设项目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拆除或者闲置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事先征得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
60.[掌握]:海洋工程
海洋工程建设项目,不得使用含超标准放射性物质或者易溶出有毒有害物质的材料。海洋工程建设项目需要爆破作业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海洋资源。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及输油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溢油事故的发生。
(十五)废弃物倾倒
61.[了解]:倾倒许可制度;海洋倾倒区选划原则与分类;废弃物分类;禁止倾倒的物质;倾倒概念;海上焚烧概念
任何单位未经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倾倒任何废弃物。需要倾倒废弃物的单位,必须向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发给许可证后,方可倾倒。禁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废弃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倾倒。
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科学、合理、经济、安全的原则选划海洋倾倒区,经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审核意见后,报国务院批准。临时性海洋倾倒区由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在选划海洋倾倒区和批准临时性海洋倾倒区之前,必须征求国家海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废弃物的毒性、有毒物质含量和对海洋环境影响程度,制定海洋倾倒废弃物评价程序和标准。向海洋倾倒废弃物,应当按照废弃物的类别和数量实行分级管理。
海洋石油钻井船、钻井平台和采油平台的含油污水和油性混合物,必须经过处理达标后排放;残油、废油必须予以回收,不得排放入海。经回收处理后排放的,其含油量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钻井所使用的油基泥浆和其他有毒复合泥浆不得排放入海。水基泥浆和无毒复合泥浆及钻屑的排放,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获准倾倒废弃物的单位,必须按照许可证注明的期限及条件,到指定的区域进行倾倒。废弃物装载之后,批准部门应当予以核实。获准倾倒废弃物的单位,应当详细记录倾倒的情况,并在倾倒后向批准部门作出书面报告。倾倒废弃物的船舶必须向驶出港的海事行政主管部门作出书面报告。
禁止在海上焚烧废弃物。禁止在海上处置放射性废弃物或者其他放射性物质。废弃物中的放射性物质的豁免浓度由国务院制定。
(十六)海岛保护
62.[熟悉]:全国海岛保护规划的内容;禁止或严格限制的活动
全国海岛保护规划应当按照海岛的区位、自然资源、环境等自然属性及保护、利用状况,确定海岛分类保护的原则和可利用的无居民海岛,以及需要重点修复的海岛等。全国海岛保护规划应当与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禁止改变自然保护区内海岛的海岸线。禁止采挖、破坏珊瑚和珊瑚礁。禁止砍伐海岛周边海域的红树林。
63.[掌握]:海岛和低潮高地的概念;海岛保护的基本原则;特殊用途海岛的分类
海岛,是指四面环海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包括有居民海岛和无居民海岛。低潮高地,是指在低潮时四面环海水并高于水面但在高潮时没入水中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
国家对海岛实行科学规划、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
国家对领海基点所在海岛、国防用途海岛、海洋自然保护区内的海岛等具有特殊用途或者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岛,实行特别保护。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
第三部分:海洋时政热点及海洋科普知识
重点测查报考者对2015年度海洋时政热点问题及海洋科普知识的了解和关注程度,要求考生根据知识积累,按照具体试题要求作答。
三、职业能力测试大纲
主要测查应聘者具备的潜能。试卷主要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等四个部分,全部为四选一的客观性试题。
第一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
言语理解与表达着重考察报考者对文字材料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它包括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语句的准确含义;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阅读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等等。一般包含一段话或一个句子,要求考生选出与所提要求最相符合的一项。
例题:我国是桂花的故乡,西南、中南地区是它的原产地。早在战国时代,屈原的《九歌》中就曾多次出现“桂舟”、“桂酒”等词,这是最早以桂入诗的例子。陕西省勉县城南定军山武侯墓前有两株桂花,相传栽种于汉代,已有1700多年历史,人们称它们为“汉桂”。
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
A.桂花早在1700多年前就被引入我国
B.桂花多在我国西南、中南地区种植
C.“汉桂”是最早入诗的桂树
D.《九歌》是我国最早的诗词
(解答:B)
又例如:
一个治学严谨的大学,开办一个专业非常 ,不仅要考虑专业的成熟程度,还要看本校有无学科优势,有无财政能力支持这一学科的长期发展。
A.严格 B.在行 C.前瞻 D.慎重
(解答:D)
第二部分: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重点测查报考者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计算和判断推理的能力。主要有两种类型的题型。
第一种题型:数字推理。每道题给出一个数列,但其中缺少一项,要求报考者仔细观察这个数列各数字之间的关系,找出其中的排列规律,然后从四个供选择的答案中选出最合适、最合理的一个来填补空缺项,使之符合原数列的排列规律。
例题:1, 3, 5, 7, 9, ( )
A.7 B.8 C.11 D.13
解答:正确答案是11。原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公差为2,故应选C。
第二种题型:数学运算。每道题给出一道算术式子,或者表达数量关系的一段文字,要求报考者熟练运用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法则,利用基本的数学知识,准确、迅速地计算出结果。
例题:甲、乙两地相距42公里,A、B两人分别同时从甲乙两地步行出发,相向而行,A的步行速度为3公里/小时,B的步行速度为4公里/小时,问A、B步行几小时后相遇?
A.3 B.4 C.5 D.6
解答:正确答案为D。你只要把A、B两人的步行速度相加,然后被甲、乙两地间距离相除即可得出答案。
第三部分:判断推理
判断推理主要考察报考者逻辑推理判断能力,主要包括四种类型的题目:
第一种题型:图形推理。每道题给出一套或两套图形,要求报考者认真观察找出图形排列的规律,选出符合规律的一项。
例题:
在例题中,黑点在正方形中顺时针移动。在第5个图形中,应该正好移动到左上角。因此,正确答案是B。
第二种题型:定义判断。每道题先给出一个概念的定义,然后分别列出四种情况,要求报考者严格依据定义选出一个最符合或最不符合该定义的答案。
例题:
健康:指一个人智力正常,行为合乎情理,能够适应正常工作、社会交往或者学习,能够抵御一般疾病。根据健康的定义,下列属于健康的是:
A.大学教授老李,虽然五十多岁但工作起来仍然精力充沛,在今年春天患流感
B.张婶十九岁的儿子肖聪,读书十一年还是小学二年级水平,但是从小到大没生过什么大病,体力活可以干得很好
C.小胡硕士毕业后,工作表现一直很优秀。自一次事故后,当工作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就会精神失常
D.小刘身体很好,工作非常努力,但是很多同事说他古怪,不愿与其交往
解答:此题的正确答案为A。
第三种题型:类比推理。给出一对相关的词,然后要求报考者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对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或相似的词。
例题:义工:职员
A.球迷:球员 B.学生:老师
C.初学者:生手 D.志愿者:雇员
解答:志愿者与义工、雇员与职员词义相同,故正确答案为D。
第四种题型:逻辑判断。每道题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要求报考者根据这段陈述,选择一个最恰当答案,该答案应与所给的陈述相符合,应不需要任何附加说明即可以从陈述中直接推出。
例题:彭平是一个计算机编程专家,姚欣是一位数学家。其实,所有的计算编程专家都是数学家。我们知道,今天国内大多数综合性大学都在培养着计算机编程专家。据此,我们可以认为:
A.彭平由综合性大学所培养的
B.大多数计算机编程专家是由综合性大学所培养的
C.姚欣并不是毕业于综合性大学
D.有些数学家是计算机编程专家
解答:观察A、B、C、D四个选项,似乎都有一定道理。只有结论D是由陈述“所有的计算机编程专家都是数学家”直接推出来的,是不需要附加任何假设和补充而得出的结论,因此,D是正确答案。
第四部分: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着重考察报考者对文字、图形、表格三种形式的数据性、统计性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推理与加工的能力。针对一段资料一般有1~5个问题,报考者需要根据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计算,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2003年第一季度五城市GDP情况图
例题:根据所给图回答问题:
1.2003年第一季度GDP总量和增速均居同一位的城市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解答:C)
2.下列哪个组合的陈述是正确的?
Ⅰ.2003年第一季度五个城市的GDP总量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Ⅱ.2003年第一季度广州的经济总量首次超过了北京
Ⅲ.2002年同期重庆的GDP总量也是第五位
A.Ⅰ B.Ⅰ和Ⅲ C.Ⅰ和Ⅱ D.Ⅰ、Ⅱ和Ⅲ
(解答: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