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 犯罪心理学


摘要

蒙主召唤,作盐作光。

利伯缇大学公开课:犯罪心理学课程中,授课教授主要探究人类犯罪的可能潜在因素(包括环境、心理、教育等社会危险因子,或者网状激活系统等生理原因),并且指出基于惩恶扬善、远离罪恶的愿景,我们有必要学习或了解犯罪心理学;另外授课教授还邀请几位美国警官介绍一批真实案例(关于凶杀、网络儿童犯罪以及犯罪侧写研究)。

这一课程实质上更像是学科大纲,偏于案例而非理论,偏于座谈而非课程,是比较浅显的犯罪心理学入门,更有价值的内容需要通过更多课程或者书籍获取。


1. 为什么人会犯罪?

  • 人类天性 (Human Nature)
    • 人性本善 => 社会危险因子的影响
    • 人性本恶、无纪律 => 社会提供约束
    • 中性 => 人际交往产生影响

2. 探索角度

  • 社会学
  • 心理学
  • 精神病学

3. 艾森克理论 (Eysenck's Theory)

天生具有某种神经系统的人,其犯罪倾向会比其它正常人偏高;这种神经系统是可继承的。

  • 网状激活系统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 RAS):大脑中提醒大脑皮层刺激将至的部分。
    • 外向型 => 低激发态 => 寻求刺激(有潜在的犯罪倾向)
    • 内向型 => 高激发态 => 避免刺激
    • 中间性格者(大多数所在)
    • 神经过敏症 <=> 稳定

4. 犯罪侧写 (Profiling)

  • 通常,犯罪侧写持续的时间越长,对破案越有帮助;
  • 侧写的目的:缩小范围;
  • 侧写并不是精确的科学;
  • 定位犯罪类型:均会试图合理化犯罪
    • 有组织:对权力和控制的需要,「狩猎」、精心挑选被害者;
    • 无组织:冲动、暴力等行为因素,被害者一般是认识的、或者随机发泄的;

附:参考

  • 利伯缇大学公开课:犯罪心理学

你可能感兴趣的:(笔记 | 犯罪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