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富思维训练营7/90--看与“见”,听与“闻”

李克富思维训练营7/90--看与“见”,听与“闻”_第1张图片
我们所见到的外部世界        只是我们内心的一个投影

宗教认为,心中有什么,眼中就看到什么;哲学认为:存在即是被感知;科学认为,我们看到的是我们想要看到的;艺术认为,不是这个世界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当鲜花盛开草木疯长的季节,看到五颜六色的世界,你可曾想过,世界万物本并没有颜色,我们能感觉到的物体的颜色是由于光的光的反射,太阳七色光没有被物体吸收的部分光反射出来就是我们看到的颜色,比如叶子是绿色。我们看到的颜色是大脑中的视觉中枢对来自眼睛的不同的神经信号做出的不同的反应,眼睛对不同颜色做出的反应,则来自于视网膜对不同波长的光做出的不同反应。

很多动物眼里的世界颜色和人眼中的不同。就是区别在它们的视觉系统和人的视觉系统不同。所以颜色,不是一个物体的本质属性,颜色只是个概念,一个意识。用来表示我们人类认知的世界。

除了视觉,还有其他的各种感觉,如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皮肤感觉、平衡觉、运动觉、内脏感觉、痛觉等。

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但是,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作出反应;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我们称之为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absolute threshold)和差别感觉阈限(differential threshold)两类。绝对感觉阈限测量感觉系统的绝对感受性。

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觉。例如,我们平时看不见空气中的灰尘,当灰尘落在我们的皮肤表面时,我们也不能觉察到它的存在。但是,当细小的灰尘聚集成较大的尘埃颗粒时,我们不但能看见它,而且能感觉到它对皮肤的压力,这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之间是反比关系,绝对感受阈限的值越低,绝对感受性就越高,反之亦之。用公式表示为:E=1/R(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它们的强度只有达到一定的差异,才能引起差别感觉,即人们能够觉察出它们的差别,或把它们区别开来。例如,几百人参加的大合唱,如果增减一个人,人们听不出声音的差别,如果增加或减少10个人,差别就明显了。这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之间的关系呈反比关系。差别阈限越少,即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大。

色彩并不存在于我们的外部世界,他只是我们头脑的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声音也不是物理现象,而是一种纯粹的心理现象。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这在今天已经是常识,然而为了获得这一常识,人类却付出了几千年时间。

同样是一朵红色的花,一千个人就能看出一千种红,你看到的红和我看到的红是不一样的,世界上有很多声音,超过人类听觉阈值的声音是听不到的。同样的琴声,有人听的悦耳如痴如醉,有人却听的刺耳难以忍受。声音和颜色及其他感觉一样,是我们大脑创造出来的。比如,同样是春雨和秋风,有的人会感叹风和日丽秋风煞爽,而有的人却是伤春悲秋,雨和风是客观的,不同的是不同的对他们进行了不同的心理投射。

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我们以正向阳光积极的心态去关注这个世界,那么这个世界自认会处处可以发现美,因为这是你美好内在的投射。同样在与人的交往中,你以所有人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与自己的关系。我们爱一个人或者恨一个人,其实跟这个人没有关系,而是与被他唤醒的那部分共鸣有关。

我们所见到的外部世界,只是我们内心的一个投影。看见和听闻中,你能见到的和闻到的只是外在事物引起你情感共鸣的部分。所以,要想看到更多的美好,就要努力自我完善,挖掘自身的能量,只有自己内心充满阳光了,你看到的世界才会充满阳光。而且我们可以做积极的投射,如果你一直埋怨老公做的不好,一直看他不顺眼,其实问题不在他,如果你给予他积极的阳光的投射,就会发现他的闪光点,出持续一段时间就会发现,你眼里的他真的变好了。对孩子也是同理,如果你看你家孩子身上到处是毛病,那出问题的一定是你,如果你把自己内心点亮了再看孩子,孩子也会是明亮的,因为孩子也会收到你的投射,你心理强大了,孩子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你心里阳光了,他自然会阳光。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克富思维训练营7/90--看与“见”,听与“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