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茨威格《昨日的世界》:永远保持自由和独立

斯蒂芬·茨威格《昨日的世界》:永远保持自由和独立_第1张图片

“任何阴影毕竟都是光明的产儿,只有经历过光明与黑暗、战争与和平、兴盛与衰败的人,他才算真正生活过”。

看完全书,我默默的走到窗前,静静地看着环路上川流不息,细细体味斯蒂芬·茨威格说的最后一句话。那是一种心酸、一种无奈。遇到那样的时代,我们别无选择。在他写完回忆录后的两年,他与妻子双双服毒自尽。红尘滚滚都将烟消云散。

我能够有幸读到这本书,只因在朋友圈里看到该书某一页的截图,瞬间就被作者文字的魅力以及真情实感所吸引,忙不迭的打听书名。书到手后,果然没让我失望。

该书是一本回忆录,作者结合自己的经历,回忆了十九世纪末期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欧洲大地所发生的剧烈动荡。作者主要讲述了自己的三大人生阶段,一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求学和游历生活,二是在萨尔茨堡取得巨大文学成就的创作生活,三是移居英国后,在英国、美国、巴西等南美国家度过的流亡生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当时的欧洲是一个太平的黄金时代。在茨威格的家乡奥地利维也纳,每个人都热衷于文学艺术的交流,“在维也纳的大街上,总理或者最有钱的巨富豪绅可以四处行走,而不会有人回头仰望,但是一个皇家剧院的男演员或者一个歌剧女演员在街上走过,每一个女售货员和每一个马车夫都会认出他们”,“纵然在社会下层,一个最贫穷的维也纳人也具有某种对美的本能要求,这是维也纳的自然景色和维也纳人的人生乐趣对他的生活熏陶所致。如果住在维也纳的人没有那样一种对文化的热爱,没有那样一种对安逸舒适生活的享受意识和审美意识,那么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维也纳人。”

斯蒂芬·茨威格《昨日的世界》:永远保持自由和独立_第2张图片

最让我神往的是他描写的巴黎,“在巴黎没有任何限制,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说话、思想、欢笑、咒骂。你喜欢怎样生活就怎样生活,你可以合群也可以独身自处,你可以阔绰也可以节俭,你可以奢华也可以像波西米亚人似的简朴。巴黎为每一种特殊需要都留有余地,考虑到各种可能性”,在巴黎,谁也不会在别人面前感到不自在,也不会去关心阶层、种族、出身,每个人都逍遥快活的过自己的生活,“当春暖花开之际,阳光明媚,塞纳河上波光粼粼,林荫道上的树木突出新绿,年轻的姑娘们每人都戴着一小束用一个硬币买来的紫罗兰”,也许是作者善于对细节、对心理的描写,真的很难想象出当时巴黎的美,前几年我到过一次巴黎,已完全不复往日景象,可能都没有北京轻松自在,更过的是对当地治安和难民的防备。

斯蒂芬·茨威格出生在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从小就过着“上流”社会的贵族生活。在他求学期间,他在欧洲各国游览山水景色,收藏名家手稿,再加上他才华横溢,从小就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因此,他也结交了很多的社会名流,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对茨威格来说,自由和独立是他永远不变的追求。

我之所以对本书有如此浓厚的兴趣,更主要的是作者的交际圈,他几乎认识欧洲所有的各界名流,不仅有文学家,还有音乐家、画家、演员、医生,罗曼·罗兰、高尔基、弗洛伊德、托斯卡尼尼都是他的挚友,这些人都是我们平时在用心研究、想要深入了解的人,通过茨威格与大师们的日常交流,好像一下子拉近了与大师们的距离,倍感亲切,对大师们的创作背景也会了解的更全面,更有温度和深度。

“一战”和“二战”爆发后,茨威格一直在为战争的和平而努力,“一战”爆发时,人们处于一种妄想,想要建立一个更加正义与和平的世界,都雄心勃勃的加入到了战争,“二战”爆发时,人们是为正义而战,为反抗希特勒政权而战。可是,正如罗曼·罗兰所说:“文学艺术能使我们每一个人得到满足,但文学艺术有时对现实却无济于事”。他无力改变这一切。“他像一只苍蝇似的无法抵抗,像一只蜗牛似的没有力量”。

全书充满了悲情色彩,斯蒂芬·茨威格从一位独立自由的“上流”人物,最后被迫流亡国外,四处漂泊,但是,他为正义与和平的努力从未停止过,他未加入过任何一家政府组织,在战争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戏剧,想要唤起人们和平的愿意。然而,时代的步伐终究无法阻碍,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

你可能感兴趣的:(斯蒂芬·茨威格《昨日的世界》:永远保持自由和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