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固定器基本理论

文|程瑞林(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足踝外科)
来源|(微信公众号)云中瑞麟(ID:ruilinfly)


目录


外固定器基本理论_第1张图片
不支持TOC语法,截张图表示一下吧

概念

外架,外固定器。

在骨折的远近段经皮穿针,用金属或超强度非金属材料制成的特殊装置将裸露在皮肤外的针尾端连接并固定。应用固定、欠伸、加压方式达到治疗骨折矫形和肢体延长的技术,称为骨外固定技术;用于该技术的装置称为骨外固定器(外固定器不是复位器,但可借助器械功能辅助复位。)

横向搬移:微创截骨、提压骨块促使远端微循环血管新生,改善血运。

外架种类

Ilizarov环形外架(环-螺纹杆-针系统)

组合式外架(非螺纹连接杆-针系统)

单边外架

泰勒架

奥尔托夫架(3+3的六柱变体架)

外架应用范围

Ilizarov环形外架多用于畸形矫形(也可用于复杂骨折),而组合式外架既可用于畸形矫形也可用于骨折,单边外架多用于骨折。

1.骨折

2.畸形:骨与关节畸形、软组织畸形

3.肢体延长

畸形种类

成角、旋转、移位、短缩

外架作用

固定、加压、牵伸

外固定器优缺点

优点

不破坏骨折端的血运

微创

术后仍可继续调整其作用方向

缺点

术后护理困难,易造成针道感染

影响关节活动

骨折愈合的条件

必备条件

复位、固定、血运、康复

固定强度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过高的坚强固定:形成了应力遮挡,阻碍了组织与血管再生,造成因血运问题抑制了骨细胞发育与增殖。临床表现为局部骨质疏松,再骨折或骨不连。
平衡的有效固定:骨折在稳定环境下,因组织再生与细胞增殖迅速跨越骨折线,可以形成骨折膜内直接愈合。
刚度欠缺的固定:位移成角,再骨折。

差异化刚度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如何实现平衡有效的固定,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到差异化刚度的存在,以及差异化刚度对骨再生的重要性。

差异化刚度:不同部位,不同类型,不同救治时间,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不同康复环境,骨折固定的刚度是不同的,动态的。

动态与不同要求我们必须顺应骨再生的生物学环境,荷载变化的生物力学环境要求。

骨折断端要形成一定的应力刺激,应力刺激会促使骨内细胞再生。

如何调整外固定器的刚度

改变外固定的刚度(控制骨再生)的四种实施方案:

1、改变力学结构形式

2、增加(减少)钢针数量

3、增加(减少)钢针直径【瑞麟:二次穿针,这不是意味着再次手术吗?】

4、提高钢针的张应力(对钢针拉张)

【瑞麟】对于临床工作来说,就是指术后应分期分批逐渐拆除外架组件?

外固定器穿针原则

在同一骨折段上至少穿2枚针(全针、半针),标准构型是由至少4枚针组成(全针、半针)

靠近骨折线的针,距离骨折线2厘米为益

远离骨折线的针,距离骨折线越远越好但不要进入关节(在同一骨折段上的针距,越大越好)

应尽量避免穿过肌肉;穿针时应多方向多角度

需要超关节固定时,要考虑避免出现关节功能障碍。

截骨线与关节器轴心任何时候都必须在一条线上。

环形外架系统

环的大小选择

套入肢体后,前后左右的空隙一般在小腿处留2cm、大腿处留2.5cm,通俗表达为2指左右。

骨搬运[2]

胫骨近端截骨术后调整

近端截骨术后7天开始搬移

每天1mm(分3-4次)

保持针道干燥

定期复查

根据骨痂生长情况调整搬移速度

胫骨远端截骨术后调整

远端截骨术后10天开始搬移

每天0.6mm(分2-3次)

保持针道干燥

定期复查

根据骨痂生长情况调整搬移速度

横向骨搬移术后调整

术后7天开始缓慢牵拉(分4-6次/天,1mm/天)

手风琴技术(14天)

控制空腹血糖 低于 8.3 mmol/L (对于糖尿病患者)

预防骨折

常规换药

拆架后佩戴支具保护

外架调整速度[3]

胫骨及股骨延长

第1个cm的延长时:1mm/天,分4-6次

以后:0.7mm/天,分3-5次

成角畸形的矫形

一般使用双侧协同调整,挛缩侧撑开,速度3-5mm/天,分3-5次进行;松弛侧打开螺母,任其自行加缩。


参考文献:

1.《矫形外科原则》

2.北京骨微创技术研究所、北京瑞朗医疗器械-产品说明资料

3.王全教师小讲课


更新:

20180925

你可能感兴趣的:(外固定器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