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3

近期精力不足,碎片化杂谈继续,还请各位阅后姑且笑之,姑且笑之。

  1. Adam Smith (1793): "pursuit of individual interest morally acceptable as invisible hand of market creates benefit for all. " 直译:亚当史密斯认为,因市场无形的手会提供所有人好处, 追求个人利益是道德上可接受的。也即,Smith认为,经济与价值观是有内在联系的,故正大光明正经赚钱是可接受的。或许因为在经济学家们发展经济学的过程中,为了科学化推行发展而剥离了经济和价值观的内在联系,而让违反商业道理伦理案件出现不少,才有一个水管商科生的企业社会责任课程在大学4年中学了3年的玩法......?

  2. 说来也有点矛盾,理论上物质和精神(理智和情感)两手都要抓,但实际上抓的比例根据不同生存情况而不同。不然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走得还少吗。不过企业社会责任的强调可能更倾向于一些成熟、有实力的大公司吧,吃饱饭才有力气继续活下去干点别的。同理,放到国家经济发展来看……明白宏观上物质发达而精神欠缺的撕裂现状,则微观个体理智上接受之后,或许一些无谓消极情感也就少了一丢丢,面对现实也勇敢了那么一丢丢。

  3. 读史,不仅读的是人物故事,更读的是命运,且看各方势力与个体如何在滚滚历史潮水中纵横捭阖,且看时势造英雄,或英雄造时势。读史,锻炼读史书背后一个个人的理性智慧决策谋略与情感世事悲欢离合,借由别人的一生经历,看一个个战略思想与现实资源交锋博弈后 得出的谋略布局与执行过程结果,看从古至今都是人构成的一个个团体社会中利益交错等等,更多充实读者尚且着墨不多的生命。其中类似同理心的概念,书中白纸黑字构筑一个书中人物、作者和读者的一个“第三空间”,在这个客观空间中互动,增进意义。此也或许,读史使人明智。

  4. 读正史史书文章和历史向小说演义,前者凝练浓缩、读来费时费脑、思想上收获颇丰,后者阅读中大脑多巴胺蹭蹭蹭上升、爽字当头。此处不提两者孰是孰非,存在即合理,即满足人们不同需求。从体验上而言,二者阅读均投入不少时间后发现,最终还是阅读前者之乐比后者持续时间长且精神满足久,虽然后者阅读理解爽利流畅。或许这也类似“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研究应用”与“走马观花式的阅读记忆”的区别罢,一者克制人性短处后获得长远且淡的快乐满足,后者及时享乐后却带来更深的精神空虚(毕竟,有限精神资源被消耗后又无补充)。但试问,不经过长期刻意练习的自我克制,又有几人天生能对抗这短暂繁荣又虚幻的快乐呢。

  5. 感谢赏文到这里的您,有缘下期再会 ^ ^

你可能感兴趣的:(杂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