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付向东教授实名举报中科院上海神经所杨辉抄袭事件又有了新进展,杨辉团队做出书面回应否认抄袭,引发知乎网友热议。
杨辉团队回应,不存在抄袭
此前,Bioart报道了杨辉团队的回应。针对付向东教授提出的几点质疑,我的回复如下:
1. 付向东教授在神经所做的报告是采用小分子抑制剂的方法,而他们在Nature发表的论文采用的却是shRNA和ASO的方法。连他自己在Nature文章中都没有提及他在报告中采用的小分子抑制剂的方法。他又是如何在当时向我们透露大量的技术细节的?他报告中的方法最终证明是错误或不可行的,难道已经公开发表5年的位点就可以霸占,不允许其他人用新的技术来尝试吗?这和大佬圈地有何区别呢?
2. 根据付教授发表的文章和公布的专利(2018年4月递交,2019年10月公开),丝毫没有提及用基因编辑方法治疗帕金森病。而且他还宣称在我们注射的纹状体脑区通过在星形胶质细胞内敲低PTBP1几乎不可能形成多巴胺神经元。而我们恰恰是在纹状体中高效诱导出多巴胺神经元产生,进而达到治疗效果。在举报信中,他通过混淆视听,让大家认为我完全抄袭他的结果。
3. 付教授提到,他还分享了PTBP1应用到视网膜疾病治疗的工作,首先我确实不知道他的分享,其次,最近我们通过BioRxiv检索,也找到2020年4月8日在线刊登的这篇文章。他们从实验方法到动物疾病模型没有一处一样,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目的是将穆勒胶质细胞转分化为视锥细胞(Cone),而不是我们文章中的目的神经元视神经节细胞。
两篇文章的连实验目的都不一样,何来剽窃?付向东教授专利中涵盖的疾病和方法,并没有涵盖任何RGC细胞的转分化。可见他是如何向我透入这些技术细节。最后我想指出的是,我们Cell文章主要关注点是视神经节细胞的转分化(7个主图中有5个与视神经节细胞的转分化有关)。
4. 关于我造假的言论,纯属污蔑。我2013年的Cell文章已经有许多实验室重复出我们的结果和方法,详见下文。他为了抹黑我,连基本的科学事实都不顾,这不是一个正派的科学家做的事情。
知乎网友热议,敲低PTBP1的方法并不重要
关键点1:敲低PTBP1的方法并不重要
根据知乎网友@ViaX盐趣科研的回答,付向东教授指控的并不是技术剽窃,而是杨辉团队仅仅换了个方法来复现自己的科研成果。要敲低PTBP1这个靶点,可用的方法实在太多了,化学遗传、小分子、shRNA/siRNA/ASO、腺病毒/慢病毒,还有杨辉团队用的CRISPR-CasRx都能做到。
付向东教授的论文意义不在于用了什么手段敲低PTBP1,而是敲低PTBP1单基因一个步骤就可以以极高的效率实现胶质细胞到神经元转分化。
实际上,在什么器官,治疗什么疾病,是视网膜还是黑质还是纹状体都无关紧要。
杨辉团队声称自己的想法来源是付教授2013年的一篇文章,而该文只是通过按顺序先敲低PTB1再敲低其神经元类似物nPTB来实现转分化,并不是敲低PTB一步到位做到的。
而此次付教授的方法实现了单基因敲低一步实现转分化。
杨辉团队纠结于小分子,shRNA还是ASO和自己基于CRISPR的敲低的不同完全是在避重就轻。我敢说要是没有PTBP1单基因敲低实现胶质细胞到神经元的转分化,杨辉研究员根本发不了Cell,这个工作研究的影响力要大打折扣。
「采用其它方法」混淆视听,复制相似实验结果。
杨辉声称付向东教授做报告时用的是小分子抑制剂的方法,但付教授的论文中毫无对小分子抑制剂的展示,根本研究路径还是shRNA和ASO,也就是杨辉在nature论文中的方法。
而杨辉团队最初投稿nature被拒,也是由于数据问题;这次投稿虽然结果数据符合预期,被nature刊文,但引起许多同行学者对过程数据的质疑。
关键点2:杨辉团队在付教授分享报告之前无实质进展
付向东教授指出杨辉团队是在听了付的报告之后才着手实验,并且报告之后杨辉详细询问了付教授实验的细节。
杨辉团队的引物是什么时候订的?这个体外实验是否在汇报后才开始做的?按照付向东教授的说法,在他去ION汇报之前,杨辉研究员完全不知道 PTBP1是什么。
而杨辉团队只要贴出真实的采购发票单据就能自证清白,但杨辉团队的回应中却没有提供相关证据,只是给到了一系列的实验日程表。
我们看到在7月12日,付教授分享报告后,才做出了关键性的结果,之前的实验相关性不大。
而关于谁先得到的这个突破性的研究结果,从杨辉团队提到的专利问题中也能得到答案。
「专利公布日是申请日18个月之后,付教授的专利虽然是2019年10月公布的,但是早在2018年4月就递交了申请。也就是说,付老的实验结果在2018年初甚至更早的时间就做出来了。」而杨辉团队此时还未开始相关的研究。
知乎原文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4825939/answer/1318000815
也有知乎匿名网友对杨辉「吹毛求疵」的回应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杨辉的回应中称「公开发表5年的位点就不允许其他人用新的技术来尝试吗」?这是暗示付教授是学界大佬霸道地不准其他人做类似课题吗?然而去Pubmed上搜PTBP1的文章,2010年起有252篇,2013年后有217篇。
在pubmed上搜索PTBP1的相关结果
此外网上各种时间线表明付教授从2017年就开始在学术论坛上多次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甚至还受邀到杨研究员所在的研究所作学术报告并面对面交流。而且这种在文章未发表前就积极开放、主动交流的态度和做法,显然和所谓不允许其他人跟进研究是截然相反的行为吧。况且付教授一直以来对很多年轻PI提供mentor式的帮助和鼓励,这也是有口皆碑的。
杨研究员为什么避重就轻地大谈一些自己在实验技术层面的研究创新,而不提自己受到付教授研究思路特别是主要靶点的启发而导致的实验战略「雷同」呢?
虽然的确有「Idea is cheap」这样的观点流行,但是一个灵光一闪的idea,和一套完整严谨的研究思路+研究靶点+研究设计还是有本质上的不同,后者往往是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去思考去试错才能得出的。如果有幸提前知道后者,恐怕是能节省下时间「弯道超车」的。
知乎回答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4537874/answer/1314554210
别人眼中的付向东和杨辉
一个学者是否受人尊敬,除了研究成果,其学术作风可以说是更为重要的一个因素。真正热爱科研的科学家,在分享自己研究成果的同时,还能不吝指导后辈研究,是学术界的幸运。但假如每次都被有心将学术利益化的研究者利用,今后学术界是不是都要「闭门造车」?假如真变成这样,对所有科研人员而言,都将是一场学术灾难。
知乎网友@长肉娃描述了自己与付向东教授的日常学术交流,表示付老师是「热爱科研的真正学者」。
付向东教授长时间活跃在科研一线,十年磨一剑,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业界立足。在自己专攻的领域,提携后辈研究员,减少其犯相同错误,少走弯路。但这并不表示,一些青年研究学者就可以学术抄袭,提前发表成果,还谎称「首创」。
其实不是研究生物专业的同学或许对研究方法不甚了解,但科研诚信问题是学术界无论哪一个领域都极为重视的。知乎匿名网友为此特地以更通俗的方法,描述了一下杨辉的行为。
花费9年时间,验证无数种路径,最终确定了一个有效方法,如果这类科研成果不受保护的话,后续的研究员似乎只需要开报告会就好了,反正研究路径都会在报告会公布,何苦9年时间做一些既没有名又没有利的苦差事。
知乎匿名网友也有说起杨辉的光辉事迹,辉大基因实际控制人,从中科院冉冉升起后出来创业融资。谈到杨辉发表的多篇CNS论文,网友表示和CRISPR技术发现者同处一个实验室,想不发高质量论文都难。
另一位知乎匿名网友看到杨辉光速出成果,就调查了其科研组科研情况,听了3、4个科研组的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听完发现实验组不做浓度梯度,直接最优浓度,有如神力,上天指派的幸运儿。知情人表示接触了其科研组一些人,基本都在浮夸搞科研,完全谈不上科研态度。
这次事件虽说发生在学术界灰色地带,但规范学术行为,完善相关立法,以保证潜心科研研究者的学术成果正在变得紧急而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