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离开学校前,你会为班级做一件什么事情呢?


今天在跟朋友吃饭的时候,听她讲了一个日本学生的离开学校前的故事,让我们在座的妈妈们不得不感叹中日两国教育的差别,更感慨我们在教育的这条道路上任重道远。

日本大地震的那年,一个日本学生到她朋友的初中借读了一学期,在班级里,那位日本学生总是很有礼貌,遵守秩序,吃饭时不说话,课间不喧哗不吵闹。短暂的一学期很快就结束了,在临走的时候,日本学生的妈妈对他说:“你为班级的同学和老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吧。”他想了一会,拿了一块抹布,蹲在地上,把整个教室的地擦了一遍,再站起身把整个教室的桌子擦了一遍。

对于这一举动,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惊呆了,在惊讶之余,班主任更是留下了感动的泪水。大概谁都未曾想过,他会这样做吧。作为中国家长,在孩子离开学校前,大多会建议孩子为老师和同学们送上一份小礼物来表达感激之情,很少会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力量去为别人做一件事情。而另一方面,所谓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于中国孩子来讲,到底是什么呢,或许很多孩子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至少很少人会往劳动这个方面去想。

在中国家长的眼里,学习总是最重要的,课后辅导班、兴趣班接踵而至,根本没有时间让孩子去接触家务活,换句话说,与其浪费时间在劳动上,还不如去多看几页书。渐渐地,除了学习,很多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变得一塌糊涂,而家长的一手包办,更让孩子觉得那是理所应当。

小时候的那些勤劳的小蜜蜂们,在长大后,变得越来越不愿意做事情,叠被子、晾衣服、扔垃圾……变得不像是力所能及的事情了,如果能花钱买到的,又何必要自己动手去做呢?人情,或许也就是这样变得越来越淡了。

为什么会这样?只能说从小开始,家长的竞争性都太强了,学校的评比性太强了。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等到变成作业,都变成了一种表现工具。从幼儿园开始有多少家长没有帮孩子做过一次作业呢?明明是布置给学生的,可是如果做不好,可能学期末就没有机会评三好学生了,周围的家长们一边抱怨一边努力地帮自己的孩子做一份好看的手抄报、有创意的剪纸……

或许,这样的模式在短时间是不会改变的,不过,如果我们能够多看看多听听其他国家孩子的故事,不一味地只看成绩的话,孩子或许能过得轻松一些,会更懂事一些,会更有自己一些的想法,会继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回头想想,当你离开学校前,你会为班级做一件什么事情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你离开学校前,你会为班级做一件什么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