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屋回响

八月月底跟高中宿友出去吃散伙饭,约的时候讨论要不要去广州的鬼屋玩玩。当时群里有两个人已经去过了,说有真人扮鬼吓人,特别可怕,建议我们不要去。我向来不相信鬼也不怕鬼,所以就又是起哄又是激将又是自吹自擂地怂恿他们定下了去鬼屋的行程。但在这之前,我还没见过真人扮演的鬼,所以还是有些心悸。

购完票后,售票员问需不需要加十元购买“驱魔令”,拿到后不停地念“急急如律令、我有驱魔令”就可以减少与鬼的接触,不购买则会被鬼强行与同伴分开并关进“棺材”里。同行的另外四个同学不听我劝都买了,在那样的氛围下,我也稍稍感觉有点怕,但还是一咬牙选择不买。

从鬼屋里跑出来后,我嗓子哑了。

不是因为怕,是因为要压下他们一直喊口号的声音,给他们讲解一个地方是怎么设计的、鬼大概会从哪里出来,甚至直接说出自己对于哪里不可能出现鬼的判断。比如,路途中有一段狭窄的管道,如果鬼在此时出现的话它是没有地方让我们跑的,挡在前面他会尴尬得不得了。我在刚进管道时就提出来了,但奇怪的是,尽管他们都很同意,尽管我走在最前面开路,他们还是不停地念着法令,哆哆嗦嗦地缓缓前行。

在鬼屋里呆的时间,我们反而是最长的。

我一直在前面尽量以正常的步速来走,甚至是拉着他们走快点,怎么会是最慢的呢?后来出来以后一讨论,发现走在最后面的那位被吓到浑身湿透的同学时不时就被鬼拱着催走快点,一分析,原来是因为别人看见鬼马上就被吓跑了,而我硬要停下来观察一下这位工作人员,有时还慰问一下、抚摸一下,牵火车跟在我后面的同学又不敢自己跑掉,只能强忍着跟我停在那里。

最后为什么跑出来了呢?因为最后同时出现了两只鬼,而且走廊亮起了红灯,走在后面的同学实在忍不住推着我疯跑了出来,我本来想慢慢走的。令我困惑的是,我在最后一刻已经把鬼辨别出来了,他穿着病号服撑在病床前,身体微微晃动了一下,我马上跟他打了一声招呼,很大声,后面的同学一定听到了,但还是被吓成那样。

有一位来过的出去后带着准备好的衣服去厕所换去了。但如果是我,第二次来的话,你们猜我会做什么?我会选择,吓鬼。因为我发现鬼并不是定点吓人的,他们会跟过来时不时吓一下人。也就是说,如果我躲在门后面,一定可以把跟过来的人给下一大跳——那多有意思啊!但他们骂我有病……

以上的一切一切,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自豪感,而是给我带来了一个困惑:为什么做理论上逻辑无懈可击的事情时,我们仍然会受到情绪的巨大阻碍呢?

要思考这个问题,不妨还是回到鬼屋来。我在里面开路的时候着重体会了自己在什么时候会感到害怕,发现来来去去只有三种,一种是对未知(黑暗)的畏惧,一种是对突然出现的事物的畏惧,还有一种于我而言威力就微乎其微了——鬼故事的氛围营造。       

为什么第三种的威力反而小很多呢?简单的分一下类就知道了,第三种是人们讲的故事,是主观的、想象的、后天的,而前两种是来自远古的本能反应——野兽一般都躲在暗处伏击!这种几千年形成的条件反射是完全不经控制的。

大脑基本上分3层结构,最外面的那一层是大脑皮层,它是掌管理性的;中间的是哺乳动物的脑,掌管情绪;最里面的那层就是蜥蜴脑,掌管最原始的行动,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难以抵抗的害怕。关于这个顺便提一句,有一本书叫《蜥蜴脑法则》,作者是一位资深的广告专家,他经过实践已经总结出了一套利用蜥蜴脑来控制消费者的套路,明白这些会让我们在消费时更加警惕些,这也是为什么我总在不断地学习,因为只有学习,你才知道世界的某个角落的某个天才已经发现了多么惊人的工具,学会使用它,或者哪怕只是简单地了解一下,都使人受益无穷。 

回头来继续分析,那既然我跟同伴同样都有极难控制的蜥蜴脑,为什么我偏偏就显得这么大胆呢?每当我毫无头绪的时候,我就会用那个超级好用的办法——场景回归。我想象自己回到了那个被从柜子里冲出来的鬼吓到的场景,细细感受内心的关键变化。我发现,在我被吓到后本能后退的两秒后,我的意识里马上出现了另一个声音——它是人,不用怕的。然后,我马上就真的不怕了,靠近那个鬼调戏了一下他,他只好无奈地挠了挠头……

那么,又是因为什么使我能够在这么短时间内清醒过来,而他们迟迟不可以呢?想到这里……我就想不出来了。于是我很快地搁置了这一思考,跟他们痛快地玩起了农药。这个问题就这样沉底了吗?没有,它变成了我大脑里一个新的手电筒

什么是手电筒?跟孕妇效应差不多,就是刚怀上孩子的孕妇会发现公园里多了很多孕妇,加一个手电筒就是多了一个关注点。有了手电筒以后干嘛呢?对于我来说其实不需要多做什么,我就仍是保持着自己不断吸收知识的习惯,学着学着答案就不知不觉地冒出来了。解开这个疑惑的是李笑来一篇讲“执行力”这个概念的文章:

每个人都经历过很多次“突然之间大脑一片空白”…… 你知道那时候你的体内发生了什么事情吗?大抵上是这样的:
我们的脑细胞活跃是需要大量能量的,比如氧分,比如血糖……
我们的心脏位置决定了大脑所需要的能量,最先输送到最内层的大脑,即,鳄鱼大脑,然后才能到猴子大脑,最后才能抵达人类大脑,即,前脑额叶区域……
当我们突然受到惊吓,或者突然情绪激动的时候,最内两层的脑细胞最先活跃起来,用掉了大量的能量,因此最外层处理理性的大脑区域完全没有能量供给,于是,只能“暂时休眠”……

(在这篇文章里,李笑来把人的直觉、情绪、理性分别比喻成黑马、白马、骑马人共同组成一辆驱动一个人行为的战车,三个物种不同的力量制衡决定一个人不同的行为方式,而行为方式是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唯一主管可控的因素,文章后半部分详细阐述了如何处理三者关系的方法。)

那么,按照这个逻辑,答案就出来了——我竟然有多得多的能量供给!

好了,那现在就落到最后一个问题上了——这多余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

来自强大的“战车”。

这两战车该如何打造呢?我将在下一篇提炼出一个终极操作方法,只要做好这一件就够了,但是却常常被我们忽视,以至于它看上去很难……

你可能感兴趣的:(鬼屋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