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回忆录》(三)——人人都想当圣人

        木心说他最敬佩的三人中,耶稣排老三,因为他生的最晚。

每个伟大的心灵都有一点耶稣的因子,做不到,无缘做,而见耶稣做到,心向往之。

美好的东西总让人向往,不管做不做得到,视为偶像。古代崇拜天地,崇拜一切,视为神,处处听神旨意。后来神太过须臾缥缈,开始听从各类神的代言人,巫师、萨满、牧师、班禅等等。再后来,这些人的代言人也有不可信的时候,又开始从自然规律、思想理论找新的崇拜。但是自然规律之类的又太过高深,研究宇宙原理、生命起始需要技术支持,研究人性本能、思维逻辑又太够抽象,因此,还不如崇拜实实在在的会唱歌的漂亮人。

        木心的这本文学回忆录其实非常难懂。首先他的语言太过简练,虽然有可能是陈丹青在记述过程中用词精简,但从木心的其他作品来看,让他自己写,也不见得能有多平易近人。言辞简练为何还难以理解呢?我们来看看他的简练,对于耶稣的评论:

耶稣真正是一位绝世的天才,道德与宗教的艺术家。

为什么是个艺术家?又怎么是道德和宗教的合体?自己体会。

全世界理想主义都有目标。耶稣的理想主义毫无目标。

理想主义还没有理解透,现在就告诉你全世界的理想主义都有目标,但光就耶稣的理想主义没有。这话你想反驳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说起。真是费解,当然听起来是相当爽气。

        木心对于自己的观点的建立,已经从宇宙观到世界观到人生观,相当完备,而且呼吁我们要从这个顺序来建立自己的人生观。最后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没有说。但从他对耶稣、乔达摩、李耳的崇拜可以看出,他也是想朝着某个圣人的方向去努力,只是路途太够遥远,在途中找个能好好歇脚的地方安顿下来,顺便告诉后来人,路该怎么走。

        当圣人的条件太过缥缈,既要能言传身教,还要有艺术和哲学的修养,缺一不可。这条路是千年等一人,当做最高理想可以,当做人生目标不成。那些流传下来的经典之作,比如《道德经》,木心就认为是给看得懂的人看的,而非教化大众,当然他对自己的作品也如此,希望有人能发现他的“小阴谋”。

        既然圣人那么难以达到,那对实实在在的菜米油盐还有用嘛?这问题就跟那些你不知道你知道的事情一样,吃饭拿筷子用左手还是右手,不会去想,那些潜移默化的传承和变迁,没必要贴在脑门子上大声喧哗。我们既不能拿最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也不能将之当做终生奋斗目标,毕竟像王阳明一样能开窍的人太少。倒是可以春风化雨,以小见大,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那些但凡认为玄乎的东西,或者看看谁的理解能说服自己,比如木心,虽然难懂,还是可以看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学回忆录》(三)——人人都想当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