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交换-华为面试问题

huawei电话面试的问题,第一时间很多没回答上,再次编辑,列出了我的回答(ps:下次面试再用)。

问题一、二层网络次优路径 产生原因和如何解决?

答:
二层网络如果过大,容易造成二层转发次优路径。
通过修改跟桥优先级,修改端口优先级,更改链路cost值,指定最优路径。

问题二、网关设备ARP表项怎么形成的?(ARP交互过程)

答:
ARP:将某个IP地址解析成对应的MAC地址
ARP表是IP地址到MAC地址的映射表,网关设备会自动建立、更新和维护,它会通过广播ARP请求中的源答:设备的IP和MAC地址信息对来更新表,也会利用自己的ARP请求的应答 来进行记录的添加更新这个表。
工作原理:
主机A和B在同一个网段,主机A要向主机B发送信息,具体的地址解析过程:
1、主机A先查看自己的ARP表,确定其中是否包含主机B对应的ARP表项,如果有,则主机A直接利用ARP表中的MAC地址,对IP数据包进行帧封装,并将数据包发送给主机B。如果没有,则将缓存该数据报文,然后以广播方式发送一个ARP请求报文。ARP请求报文中的发送端IP地址和发送端MAC地址为主机A的IP地址和MAC地址,目标IP地址和目标MAC地址为主机B的IP地址和全0的MAC地址。由于ARP请求报文以广播方式发送,该网段上的所有主机都可以接收到该请求,但只有被请求的主机(即主机B)会对该请求进行处理。
2、主机B比较自己的IP地址和ARP请求报文中的目标IP地址,当两者相同时进行如下处理:将ARP请求报文中的发送端(主机A)的IP地址和MAC地址存入自己的ARP表中。之后以单播方式发送ARP响应报文给主机A,其中包含了自己的MAC地址。
3、主机A收到ARP响应报文后,将主机B的MAC地址加入到自己的ARP表中以用于后续报文的转发,同时将IP数据包进行封装后发送出去。

问题三、ospf下发默认区域路由,有两种方式,分别有什么前提条件,有强制下发和非强制下发的区别。

答:
default information originate,使用该命令时需要保证本地要有默认路由存在,否则不能完成下放默认路由。
非强制下发:只有本地存在一条默认路由,才向邻居通告,否则不通告​。
强制下发:不管本地是否有一条默认路由,都向邻居通告一条默认路由

问题四 BGP两个属性MED,Local-Preference,怎么用,用在什么场景。

答:
BGP两个属性MED,Local-Preference,怎么用,用在什么场景。
MED通常通过外部链路宣告给对等体,区分本地AS到同一邻居AS之间的多入口链路,MED数值越小越优
LOCAL_PREF只能发布给IBGP邻居,数值越高越优先

问题五、防火墙部署在网络出口位置,ISP出口选路过程。

通过策略路由、配合链路检测,实现多出口选路。
想了很久还是不明白如何描述选路过程。

问题六、WLAN,在网规上,理论上,哪些因素要关注到。

答:
1、首先是WLAN性能,其中包括无线吞吐速度、容量、通过WLAN时一致的信号,以及在组件故障的情况下自修复的选项
2、其次是安全选项,以确保最终设备和用户正确验证和访问联网资源。
3、从物理和逻辑设计的角度考虑最满足你企业特定需求的部署选项。
4、评估不同内部部署的WLAN解决方案是否易于管理。
简言之:无线范围,用户数量,带宽,障碍,干扰,安全。

问题七、堆叠怎么部署,什么模式(堆叠,M-LAG),怎么预防堆叠分裂。堆叠口都放到一块板上会出现什么问题。业务口堆叠,进行跨板卡进行堆叠,这种设计是基于什么考虑的。本框转发和跨框转发区别?两种转发,流量如何分配,优先?负载?又分别应用什么场景?

答:

iStack

智能堆叠,S2700、S3700支持通过堆叠卡连接(堆叠卡中提供的堆叠端口和专用的SFP高速堆叠电缆)
S5700和S6700中低端交换机支持通过堆叠卡连接(专用的堆叠卡ETPC和专用的PCI-E堆叠电缆),也支持过堆叠端口绑定的堆叠物理成员端口和SFP+高速电缆。

iStack堆叠的连接拓扑结构有“链形连接”和“环形连接”
双主检测DAD(Dual-Active Detection)

双主检测DAD(Dual-Active Detection)是一种检测和处理堆叠分裂的协议,可以实现堆叠分裂的检测、冲突处理和故障恢复。
双主检测方式有两种:直连检测方式和Relay代理检测方式。

CSS

集群交换系统,适用于S7700、S9300、S9700等高端交换机

CSS连接方式

集群卡连接
业务口连接,分为1+0组网和1+1组网。
1+0组网:配置一个逻辑集群端口,物理集群端口分布在一块单板上,依靠一块单板上的集群链路实现集群连接。
1+1组网:配置两个逻辑集群端口,物理集群端口分布在两块单板上,不同单板上的集群链路形成备份。
M-LAG常用于数据中心服务器双归接入(大二层技术)
M-LAG(Multichassis Link Aggregation Group)即跨设备链路聚合组,是一种实现跨设备链路聚合的机制,将一台设备与另外两台设备进行跨设备链路聚合,从而把链路可靠性从单板级提高到了设备级,组成双活系统。

M-LAG与iStack、CSS的区别

M-LAG技术本质上还是控制平面虚拟化技术,和堆叠技术不同的是,由于M-LAG的目的仅仅是在链路聚合协商时,对外表现出同样的状态,所以不需要像堆叠那样同步设备上所有的信息,只需要同步接口和表项相关的一些内容。这样,控制面耦合程度相比堆叠来说,会小很多,而且堆叠 技术的一些缺陷在M-LAG 上也会缓解很多,比如上面我们说过的堆叠 的三个主要的问题:
可靠性问题:M-LAG需要同步的仅仅是协议面的一些内容,并不需要同步所有的设备状态,理论可靠性相对堆叠更加好。
维护问题:M-LAG两台设备可以进行独立升级。仅协议面耦合,中断时间较短。
扩展性问题:M-LAG技术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接入侧多路径问题,在数据中心网络中一般会配合路由或者一些大二层技术来实现网络侧的多路径转发问题。

跨框流量处理

在CSS环境下,业务流量转发同单框环境下的区别:跨设备的转发需要经过交换网两次。对于报文内容的处理没有区别:都需要进行一次上、下行处理。对外呈现为一台设备。

跨框流量分摊 和这种设计的优势

没想到

问题八、故障处理,存在丢包,是如何处理的,过程和思路。

我的思路:
识别故障现象,排除常见原因。
确定流量路径,分段检测,确定故障点。
确定数据包类型,协议类型,进行抓包分析。

你可能感兴趣的:(路由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