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20 : 专访Berkeley大学孵化器内项目Etch.ai创始人Federico

深度#20 : 专访Berkeley大学孵化器内项目Etch.ai创始人Federico_第1张图片
Etah.ai

为了更加清楚地理解美国孵化器的现状,我们联系了目前就读于(应该说刚辍学)美国Berkeley大学的Federico。93年的Federico是一名连续创业者,目前是Etch.ai的创始人。同时也在兼职帮助国内几家基金做Venture Partner。公司就在Berkeley大学的内部孵化器。以下的对话,我们用”S”指代”STOREIS”,用”F”指代”Federico”。谈话内容主要分三块,1、个人经历,2、美国大学孵化器整体情况,3、Berkeley大学孵化器情况。

个人经历

【S】Chicco,先大概介绍一下你自己吧。
【F】我是在半年前从Berkeley辍学,开始全职创业的。 因为从小就热衷于创业,初中的时候开了第一家公司(非常小的小公司!),所以Etch应该算是我的第三次创业了。由于从中学开始学了4年商业并且初次创业,同时开始做界面设计以及前端开发,所以类似Jack of all trades(万精油)的我算是连接团队里各个成员的中枢吧。现在作为Etch的CEO,负责产品管理。也非常幸运,兼职在美国帮助两家跨国的VC做了十几项种子投资。哈哈~

【S】能不能简单聊一下你目前正在做的项目Etch.ai?
【F】Etch希望通过人工智能帮助那些联系人太多的用户自动归类管理各路联系人散落在各地的信息以及消息纪录(比如说Email,Google Calendars,社交媒体账号,以及各种在线信息)。 我们的第一款产品是一个智能社交助手app,让用户可以一目了然自己与每一位联系人之间在不同渠道中的交流历史。我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我们的人工智能分析技术,将如用户分析,客户管理,智能招聘等大公司才能承担的的Business Intelligence(商业智能)产品开放到全世界中小型企业的手中。同时很有幸我们找到了行业里的领军人物,LinkedIn的创始人/第一位CTO作为我们的导师;我们也是唯一一家他正在辅导的公司

【S】美国大学孵化器的运营模式具体是怎样的?如何赚钱?是否投资?
【F】Berkeley Skydeck是一家由学校赞助的非营利性加速器——运营模式与大部分加速器类似:提供办公场地,导师资源,以及一定的“资金补助”。 早期通过Berkeley的校友资源聚集了不少高质量的导师和投资人,经历了几期孵化/加速后则聚集了越来越多外来的资源。 我们这一期Skydeck并没有进行直接投资,因此也没有占股。“资金”则是通过亚马逊AWS上给了团队10万美金的服务器费用。由于暂时Skydeck属于非盈利组织,他们并没有任何的收入。 不过新的负责人正在筹备募集一支基金,相信以后会开始向盈利型孵化器发展。

【S】能否举一些例子,从大学孵化器中毕业的经典项目?
【F】Skydeck还相对比较年轻,所以不少成名的校友公司反而没有经过Skydeck孵化 (比如说影评网站的始祖Rotten Tomatoes,吉他英雄,OculusVR,Salesforce这些项目的创始团队里都有Berkeley校友,他们大部分现在也都在Skydeck做导师)。 大家最近最熟悉的应该是那个无人机项目 Lily Robotics吧! 前段时间不知道为什么朋友圈上都转疯了。近期还有一些Y Combinator投资的公司,如Xendit,Instant Esports等。

美国大学孵化器整体情况

【S】美国各大高校孵化器的整体情况怎么样?
【F】工程学院比较出名的学校 (如Berkeley,Stanford,Carnegie Mellon,MIT)都有设置一些内部的孵化的机制。** Berkeley死对头Stanford的StartX应该是所有孵化器中最成熟的一个了——有多年的孵化历史,培养出了不错的公司,并且Stanford校友的导师资源也非常优秀,同时吸引了非常多投资人的目光。Berkeley则是近年开始追赶,不同于Stanford StartX的一枝独秀,Berkeley里面从早期孵化器到晚期加速器,以及软件,硬件,各类孵化器有不下4-5家。** 可以说创业风潮也越来越热,并且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硅谷投资人的注意。 MIT,CMU也都有各类的孵化器项目,以及年度的创业比赛等等,并且出了不少优秀的公司。不过由于他们在东岸,我对他们的了解没有如前两家学校那么深入。

【S】东、西部大学孵化器有没有一些明显的差异?
【F】创业的话肯定是贴着硅谷的西部学校更加火热,之前应该有人做过统计:全世界创业公司最多,并且校友融资最多的学校还是以Stanford打头,Berkeley第二。虽然说孵化过程本身可能都大同小异,但是相信西部大学的孵化器与硅谷的创业和投资圈融入的更加完善一点(合作,校友人脉,投资人脉等)。当然,前两名之后的几家大学,大多都来自东部(因为西部有名的大学没有东部那么多...!)——Harvard, MIT, CMU,UPenn这些出名的学校也孵化出了很多高质量的创业团队,只是数量了不少。

Berkeley大学孵化器情况

【S】先聊聊你所在的Berkeley大学吧,我们大多数人对于MIT和Stanford听到的次数可能更多一点。
【F】创业方面的话Stanford的确是名气最大的,而工程方面MIT则是名气最大。但是如果从各个专业来看的话,Berkeley的工程学院是与Stanford齐名,仅次于MIT,商学院Haas则是排名前五,创业氛围应该说则是仅次于Stanford(地理优势!)。 由于Berkeley是公立学校,在美国内部的大学排名受到了一定的冷落(貌似是20),不过刚刚出来的国际大学排名,我记得Berkeley是排名第三吧,还比Stanford高了一名XD. 不过我一直认为,排名真的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一所大学的风气,以及你所在的专业的特定资源才是对学生最重要的。 从创业和工程角度来说,Stanford的创业历史远远超过了Berkeley,但是Berkeley的电脑专业学生则几乎每年都在黑客马拉松上打败Stanford。 要说和MIT, Stanford之间最大的差异,则是人数和资源分配吧。 由于Berkeley是一家公立学校,他们每年招收的学生远远超过了另外两家学校的总和 (为了照顾本地居民!)。 因此,尽管Berkeley本身提供了不输给其他两家学校的资源,但竞争则要更加激烈,因为这些资源需要平摊到更多的人身上。 所幸Berkeley的工程学校和商学院一直保持小而精,比较有效的缓解了这个问题。 另一方面则是风气——Berkeley有着全美高校中最开放的风气之一(比较出名的例子包括年度的学生裸跑,4月20日集体抽大麻,以及各种抗议游行等)。 相比于Stanford和MIT的小,美,精;在Berkeley附近街上随处可见流浪汉,嬉皮士还有本地的艺术家。 这种更加随意,开放,甚至破落的氛围都是其他两家学校所没有的。

【S】Berkeley大学内的孵化器具体是什么情况?
【F】像之前所说,Berkeley内虽然有着大量的创业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大多相对分散。 光是孵化器就有4-5家。其中主要分成3类:

  • 由在学生和毕业生运营的早期孵化器,类似Free Ventures。他们主要注重与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鼓励他们从业余做的Project开始,慢慢转化为创业项目。 收取的项目也早到点子阶段的。 孵化成本非常低,当然成功率也很低。

  • Berkeley提供了一系列的创业课程,我当时也为这些课程做过助教。 这类课程大多以实践为核心,鼓励课堂内的学院组队进行头脑风暴,并通过一个学期去完成一个创业想法的早期调研以及MVP开发。 有不少团队上完课后则会决定继续进行他们的创业项目——因此主办这些课程的创业部门CET则成立了Venture Lab孵化器,专门负责孵化从这些课里毕业的高质量项目。

  • Berkeley里面最晚期的孵化器(应该说是加速器) 则和我们所认知的孵化器更加相似了。 主要有学校官方的孵化器Berkeley Skydeck,以及一家专注于硬件孵化,于校友合办的营利性孵化器Foundry。

当然,除了这三类之外,还有最后一类:外来孵化器。 Berkeley本地除了有WeWork这样的办公场地之外,也有越来越多的硅谷投资人来到这里开办自己的孵化器,比如说SandHill Angels之一的David最近在筹备他的新孵化器 The Batchery。Greylock, KPCB等早期基金则赞助成立了一支由Berkeley在校学生运营的小型投资基金Dorm Room Fund。其他也有不少基金则通过创业比赛的方式来吸引/帮助孵化Berkeley的创业项目。

【S】入选 Berkeley大学孵化器需要有什么样的条件?
【F】首先不同的孵化器对于创业项目的阶段要求也不同。 对于Skydeck来说,作为一家加速器他们希望能够收取产品雏形已经完成,最好有一些运营数据的项目。 这样团队在被孵化时可以专注于“Growth”。 要说唯一的硬性规定的话,则是项目团队里必须要有至少一名Berkeley的在校生或毕业生。 其他方面,其实他们的筛选条件则和大多数孵化器一致,以看人为中心,配合市场,商业模式,运营数据等方面进行判断。

【S】Berkeley大学的孵化器和MIT、Standord等理工科大学孵化器有什么区别?
【F】这个之前也提到过多次了,Berkeley的孵化器资源相对分散,而Stanford的则高度集中。 好处在于各个阶段的孵化器保证了Berkeley可以从最早期开始培养创业人才的输送, 而坏处则在于由于资源的不集中,Berkeley的官方孵化器Skydeck远没有Stanford的StartX成熟和有名。 MIT方面我则不是非常了解。

【S】最后,你在美国和中国的孵化器都待过,有什么特别的感想或建议?
【F】我觉得我的感想主要分三条:

  • 对于创业们,大家可以关注一个现象:在硅谷我身边有不少公司很骄傲的声称自己处于”stealth(隐形)”模式,为的是能低调的完善产品,躲过被大公司碾压的厄运。 而国内似乎不是非常流行这个模式——不少人在产品还未成型之前就寻求曝光,炒作,并专注于项目估值上。这个方式在培养出了不少成功的公司之外也酿成不少笑话。 (我觉得在这方面,大家可以理性的将“高调”与“低调”两种态度作为公司运营的一部分去思考。 哪些项目需要早期曝光和炒作,哪一些则需要低调的完成产品的调试? 若将目光放在长远的目标上,剔除情感因素和心理冲动,把这些外界因素的控制都作为运营一部分来考虑的话,相信能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 从投资角度,我则发现了另外一个现象:从表面上看,硅谷团队的平均质量的确高过国内的项目:不仅仅名校背景遍地开花,团队大多也都五脏具全(设计,开发,商业),还有各种大型科技公司的背景,所以这些项目大多都会让人产生想投的冲动。 因此最近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内投资人开始在硅谷越来越活跃。 在我看来,其中主要分为三类:

  1. 他们常年在硅谷寻找高质量的华人创业者,拉他们回国创业,并且很少进行硅谷的本地投资。相信他们坚信着中国市场本身的潜力,并专注于本地。
  2. 他们常年在硅谷进行美国团队的投资,作为链接美国与中国的桥梁。中国标签为基金打上了差异化标签,吸引到了不少高质量的项目。
  3. 他们为硅谷高质量的团队与项目所激动,觉得硅谷的项目远比国内项目更有吸引力,因此开始越来越侧重在美国进行投资。 我觉得不管哪一种都有他们自己的思考和理由,但是如果作为一名投资人你正在考虑成为这3类人中的一类的话,不妨考虑:硅谷有着高质量的人才,团队,和成熟的创业体系的同时也代表了那里的竞争体系愈发成熟。市场的空白处和创业公司的成长空间也收到了大量的限制。 考虑到这个因素后,再反过来看国内投资vs硅谷投资,哪一个更加值得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也希望能多多听取大家的看法!
  • 对孵化器来说:硅谷的孵化器表面上看起来大同小异,实则已经做到了不少的差异化。 纵观最有名的几家孵化器的话: YC以其庞大的校友网络和成功的投资案例位列第一, 而他之后的几家孵化器都与他略有不同:500 Startups除了自身的公司构架和孵化业务都不同于YC(更注重现金流),今年也越来越多的投资亚洲,欧洲等高质量的外国初创企业。 Alchemist, Tandem Capital这类孵化器则注重于纯B2B,硬件等特定行业的孵化。Tech Stars在东部、Texas等多个地方开设孵化点而不是专注于硅谷。Plug n Play则有着庞大的地产业务支撑。 今年由于政府政策的支持国内的创业孵化器如雨后春笋一样的往外冒,希望大家也开始像Stories一样去考虑,如何为自己的孵化器进行定位,并且优化自己的收入来源,公司构架和孵化模式来维持自己的竞争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度#20 : 专访Berkeley大学孵化器内项目Etch.ai创始人Federi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