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写作素材,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找到好素材,才能为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谈到作文选材,大多数学生是“见题思材”,即见到作文题才开始思考什么材料可以写。对于同题作文,学生的选材也有同质化的弊病。
因此,猫哥认为,对于写作,特别对于中考的写作,一定要有提前储备素材的意识。
而写作素材,可以通过以下四种途径来获得。
首先、日常坚持写随笔、周记,积累写作素材。
作为老师,我认为学生多写肯定对写作有帮助;作为业余写作者,我更加意识到勤练笔、多写作就会越写越流畅。
因此,让写作常态化,在日常写作中如实记录生活点滴并寻找合适的写作素材成为好素材的重要来源。
一般而言,周中写一次随笔,周末写一篇周记,字数500到1000,是比较适宜的频率和容量。
我周边有一位老师,长期让学生坚持随笔写作,并定期编辑“我爱随笔”班刊。一学期下来,厚厚几本班刊,大家都感觉收获满满。
我任教伊始,也坚持让学生写周记,鼓励学生们如实地记录生活。真实可感,是我对学生周记提出的要求。
学生开始写时,感觉可写材料不多。我鼓励学生: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只要是这个社会发生的,被你关注到的,你有所思有所感的,都可以写。
于是,大到全国两会,小到班级活动;长到一次旅途,短到街角一幕都成为学生周记中的材料。
每周我认真批改周记,对其中的好篇目都进行标记,并询问学生能否当众分享。
对于好的素材,我让学生整理成电子版,存留下来,建立学生的写作素材档案。这些素材,有时真能被学生运用到考试作文当中。
有一次,一位女生的周记写的是周末和母亲去接喝醉酒的父亲,父亲酒后吐真言,她和母亲听后很感动。
不长的一篇周记,写的细腻感人,我让学生整理出来,不久后期末考试的作文题就是“感动”,女生就正好把材料用上了。
坚持写随笔,写周记,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是写作素材的一个重要来源。
其次、通过“经历访谈”的形式主动寻求素材。
可以说,大多数深圳中学生,生活成长的经历都有相似之处。
从共性的成长经历寻找“属于我的独特经历”,成为写作素材的一个重要来源。
对于初中阶段主要掌握的记叙文写作来说,写人记事是主要方面,从这两方面出发,再辅之一些其他层面的问题,在以问题为指引的访谈中,写作素材就渐渐挖掘出来了。
对于写人,可以有如下问题:
众多亲人中,你认为哪一位和你的感情最深?
你成长过程中,你最感谢哪一个人?
你认为对你帮助最大的老师是哪一位?
你认为你最好的朋友是谁?
你遇到的陌生人中,哪一位印象最深?
你有偶像吗,他(她)为什么吸引你?
以上的问题,加以挖掘拓展,就可以成为一篇写人的文章,围绕一个人物写多件事,也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模式之一。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对“我”成长有重要影响的人,也会成为“我”写作的核心素材。
对于记事,可以有如下问题:
你成长经历中,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
在校园生活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有哪一件事,让你有了成功的喜悦?
有哪一件事,让我后悔不已?
有没有让你面临抉择的事情,你最终是怎么处理的?
围绕以上问题,可以展开完整写一件事的写作训练,进而挖掘属于“我”的写作素材。要想提炼出更好的素材,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就应该挖掘深一些,就应该把情境呈现地更为完整和具体,这需要老师的引导,也需要家长配合。
对于每个学生个体,也有如下的问题:
你有什么特长,学习这个特长的过程中有什么难忘的经历?
你有什么旅行的经历,哪次旅行印象最深?
你有什么参与社会活动的经历,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你有什么兴趣爱好,你是怎样培养起正方面的兴趣爱好的,有什么乐趣可以分享?
我一直告诉学生:要写“属于自我的独特经历”,“有生活经历的素材才是最鲜活的”。
其实,通过访谈挖掘写作素材不是我独创,周围已经有老师开发成课例,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个人认为,这样的“经历访谈”可以开发得更系统,更有实操性,甚至通过网络信息的全面采集整理出属于每个学生的专有素材。
总之,这是获取写作素材的一个很好途径,还需要师生配合,加以实践和整理。
第三、对日常作文和考场作文多留心,遇到佳作要辑录。
事实上,日常的写作终归要到考场上检验,而考场作文的高低又成为检验学生写作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
在日常的作文训练中,大多数老师没有整体的框架,一般来说是随教材的写作专题走或者随教材的单元主题走。
例如部编版教材七上第一单元学习了四篇与季节有关的课文,老师就布置一篇“我最喜欢的季节”这样的作文。
事实上,就我个人的思考,这样以题目为抓手的作文训练方式是比较低效的。但大多数一线老师,还是给题目、写作文、改作文、做评析。
可以说,如果语文老师每次写作都完整且认真的走完这几个步骤,学生写作能力也会有所提升。可是很多老师就布置题目,学生写好给个分了事。
这样学生除了看分数判别自己作文的好坏,没有任何写作方面的收益,这确实是个问题。
当然,回到我们谈的话题,这样的日常作文和考场作文,还是可以起到提炼好素材的作用的。
老师在评判同题作文的时候,自然会关注选材的高低,一个班的作文里,肯定有一些孩子选材是不错的。把这些文章挑出来,加以分析,让学生再修改打磨,形成储备,就成为以后可用的素材。
一次,我的学生写一篇题为“那一刻,我长大了”的考场作文,她从妈妈刚刚生了弟弟这件事切入,写得非常有感情,也非常有独到的见解。这篇作文,我给了满分。
其实,再优秀的学生,也不是每个题目都能写出佳作。反过来,再普通的学生,在写作中都可能有灵光乍现的时候。老师要做有心人,把学生日常和考场上写的好的作文,写出来的好素材挑出来,整理好,储备好。
这些都会是学生今后写作中可以用到的“利器”。
第四、引导学生多读书,把自我经历的和书中读到的相互比照。
美国专业机构做过研究,其基本结论是“多读比多写对于写作的提升更有帮助”。作为一线教师,我也有明晰的感受:大多数孩子的写作能力是落后于其阅读能力的。
很多孩子有生活经历,但是就是难以写出来,或者三言两语就把一大段丰富的经历写完了。
针对这些情况,还是要引导孩子多读读书,起码先看看人家怎么写。
教过一个孩子,父母让他去参加美国游学夏令营,二十多天,从西海岸到东海岸,把美国名校和著名景点绕了一圈,回来老妈要他写点东西,孩子答曰:就那样,没什么好写的。
父母求助于我,我就建议可以先读读林达的《一路走来一路读》中关于美国的篇目,另外也可以读读刘瑜的《民主的细节》,先看看人家怎么游美国,怎么写美国,自己再学着写。
果然,这孩子读了读这两本书后,也有了点感觉,写出美国游记一二三四,洋洋洒洒也有那么三千字,父母多少有点欣慰。
在我17年任教初三时,坚持每月让学生读一本书(见拙作《初三,我们一起度过的十本书》),并引导学生把读到的和现实的经历多比照,寻求一些可以“为我所用”的写作素材和优美词句,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我的一位同事,在看到我的做法后,这一届带初三也坚持让学生每月读一本书,最终中考成绩不错。
和我交谈时一再感慨读书对学生起到的熏陶作用,表示:学生不读书,真写不出像样的作文。
事实上,一个人知识的构成,来源于直接经验的只占三成左右,余下七成多为读到的,听到的。对于学生来说,读万卷书肯定比行万里路实际,读书能获取的素材,有时超乎老师的想象。
更重要的是,读到一些别人写的,自己也经历过的事,会很有启发性。
基于这一点,每次寒暑假后,我都会做个小调查,问问学生去了哪里旅游。整理好全班学生的旅行目的地后,我让学生先上网查一下有没有写这些目的地的名家名篇。如果发现有,就一一摘录下来,先自己读一遍,让后再开始写属于自我的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