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年alphago给我的震撼,至今余威未除。
小时候学了几年围棋,从市里打到省队,未入选,升学,遂放弃,现在总算还能看懂一些。如此玄妙的棋盘上,人类居然被一个程序搞的无法招架,实在令人慨叹。
人脑分左右,左脑掌右手,司阅读、司计算、司思辨、司一切逻辑思考,而这些东西,硅基的电路做得更快、更好。
自幼童至弱冠,我们学的多是几千年来最牛逼的人们把对世界正确认识变成可用逻辑表达的规律(数学和自然科学),然后用这些规律去解决可编程、可用算法解决的问题。而对于这类问题,alphago这些硅硅们越来越在行,分分钟打败李世石般英气逼人的少年英雄和各路学霸。
极端一点,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加上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都白学了?!
幸好我们还有右脑。
右脑掌左手,司艺术、司整体、司感悟、司方向、司一切无中生有,而这些东西,硅硅至今仍不明就里。
弗……我总算长出一口气,终究还有些东西是超级程序们搞不定的。不用担心儿子长大了被AI统治、只能娱乐至死啦~
二
丹尼尔平克写《全新思维》的时候,也有深蓝打败卡斯帕罗夫的背景,有物质充裕、人们不必再为生存而工作的背景,有美国传统中产阶级(如程序员、会计、律师)被亚洲国家劳动力和机器、软件、服务取代的背景。
(未来的制造业需要工人么?)
十年后,中国的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感受到了类似的背景。我们不是很有钱,但衣食无忧;我们工作辛苦压力大,但时时抱有害怕被取代的深刻危机感;我们的职业不再是线性的,我们无法再像父辈那样指望一个从一而终的铁饭碗。
基于这个背景,《全新思维》讲了6大能力,分别是:设计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娱乐感、意义感。这些能力,本质上都属于右脑主导的思维模式。
从这一点上来看,我和平克的观点一样,倾向于认为如果一个人仅靠逻辑思考的能力,是没有生存优势的。
我们和我们孩子们的未来,很可能会把相当一部分逻辑思维外包给AI,就像我们现在已经把一部分信息处理外包给程序一样。剩下的,就是这些右脑主导的能力了。
从追求多,到追求恰到好处;从追求制造,到追求创造;从追求解决实际问题,到追求美好的感受……或早或晚,我们都将走在这条路上。
三
读完平克2005年写的《全新思维》,很自然的买了他的第二本书《驱动力》。这本书2010年在美国出版,引起了商业界的震撼。
这本书的主旨,一个是告诉我们“其实胡萝卜加大棒的激励方式并非随处可用”,一个是在“我们不再在乎常规的物质奖励与惩罚”背景下,如何自我驱动、驱动他人。
生活中常见的激励机制是“如果-那么”型的。也就是说,管理者给下属规定一个目标,如果达到了,就可以得到某种奖赏,如金钱、荣誉、地位、度假……如果达不到,就没有;如果总是达不到,就会受到惩罚。
这种外部激励遍布于社会经济的每个角落,让我们觉得天经地义,甚至把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激励用在教育孩子上。
然而,平克指出:对于以创造性、开拓性工作为主的人,“胡萝卜加大棒”型激励没什么效果。
同时,时代背景是:物质充裕。我们拥有的物质已经达到了“生存基线”,又够不着财务自由的水准,以往能给我们带来惊喜的一笔奖励,我们越来越看不上了。用学术语言表达就是,诸多实验证明,当一个人达到一定的生活水平之后,幸福感将与不再跟收入正相关。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变量:lifetime。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逐渐看淡一些有形的东西,如财富。
一方面,人们逐渐看清了残酷的现实,自己基本上已经彻底失去了积累超越常人财富的机会(成为亿万富翁);另一方面,人们逐渐看清了生活的本质,时间之矢永不回转,应该为自己留一片天。
四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平克希望剖析清楚的,就是这种热爱,源于何处。
他提出了驱动力的三要素:
1.自主autonomy
在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时代,在传统的工业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只能作为巨大机器上的螺丝钉,被锚定在重复的事务性工作中,做上级委派的事情,超级稳定。
而互联网+全球化时代,机器和程序、以及更贫穷国家的劳动力越来越可以把这些岗位取代,要想跟上时代的脚步,就必须转换思维——我不是小兵,不是棋子,而是玩家,是棋手!
自主包括4件事:工作内容自主、工作时间自主、工作方法自主、工作团队自主。
虽然现实中同时做到这4点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实际上不论从事什么职业,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主权。一旦敢于自己确定目标,自己寻找资源、分配精力,把一两件自己想做的事做成,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掌控感将带来多大的回报。
2.专精mastery
专精,就是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得越来越好。
专精,是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永远也无法企及的完美之上。这个过程,不可能没有痛苦,但随着自己一次又一次刷新纪录,我们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中更多的体会到“心流”。
专精,聚精会神,全情投入,心流……这些,是我们灵魂的氧气。如果不是自己想做的事,很难碰到它们。
另外,做到专精,还需要具备“成长型思维”,就是认为做事情是为了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而不是证明自己很棒。这也契合了平克通篇阐述的“忽略外部驱动,专注内部驱动”的本意。
3.目的purpose
平克认为,如果目标是错误的,那么即便实现了目标,也不会开心,甚至离幸福更遥远。所以,每做一件事,都应该问问自己的目的。想清楚为什么要出发,才能走得远。
有时候我也会问问自己,为什么花大把精力去跑马拉松?为什么要翻译厚厚的一本书?为什么要办讲座?为什么开公众号?虽然我没有准确的答案,但我知道,正如我能够从汪峰的歌曲中体会到一些东西那样。我要飞得更高,我要超越平凡,我要找到一个比自己这个普普通通个体更宏伟的目的,我要让那个目的时刻牵引自己,走向更好的自己。
五
1990年代,我10几岁,亲身体验了如海啸般的经济浪潮,亲身经历了父母一代人从30多岁到40多岁的人生起伏。当时,有一个词“40、50人员”,指的是在国企改革之后从企业下岗、却没有原岗位之外技能的城市人群、前工人阶级。他们当中,有些走出了一条自主奋斗的路,而大多数则提前进入了老年。
2016年,我30几岁,社会正经历着新一轮的巨变,我不得不惶恐。
203x年,我的孩子20几岁,他能否在长大成人之后找到自己人生的道路,我又惶恐。
可我觉得,焦虑也好,惶恐也好,也是一种动力——我们不满足于房子车子的好生活,我们想要更多,我们想要真正美好的生活、燃烧闪亮的人生。
丹尼尔•平克,是个认真思考过这些问题的人,而且,他给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
自主,专精,目的:燃得更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