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反目,郭德纲到底错在哪儿?

师徒反目,郭德纲到底错在哪儿?_第1张图片

前段时间,郭德纲“家谱”除名导致师徒反目的事件在网上议论得沸沸扬扬,郭德纲一开始咄咄逼人颇有一股你不服软定要骂得你痛不欲生的架势,结果曹云金一篇《是时候了,也该做个了解了》强势反击,非但让众多吃瓜群众兴致高昂,还让之前气势汹汹的郭老师瞬间哑了火,气死小辣椒,不让独头蒜的郭老师,居然表示宽宏大度,不与“弃徒”一般见识了。吃瓜群众正盼着高潮出现,结果一方刚刚祭出大招,另一方却高挂免战牌,于是众多吃瓜群众不免怀疑——看来曹云金的大招真是抓到郭老师的痛点了。

如果真要撕破脸皮,大爆黑料,家大业大的郭老师,难道怕输不起?如果真怕的话,那可能这料真有点爆不得。所以,这波怂,郭老师认为,该认!

接近尘埃落定才开始谈论这件事,我这也属于反映迟钝了。不过接近尘埃落定的时候,大家也多少从看戏的激动中逐渐冷静下来,各方的分析也逐渐趋向理智,所以,这个时候再回头看这件事,反而能多看到一些东西,教育别人,或许无用,反思自我,尚有小益。

之前已经有很多文章从学徒制、班社制讲郭德纲的局限性,知乎上成千上万赞的答案不少,微信微博里高转高赞的文章也很多,当然,更多的人还是把问题的关键集中在一个“钱”字上。确实,经济基础是一切问题的基础,所以,经济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根本问题。在“钱”上说事,应该是最容易说,也最能说出东西来的。其他人都说了很多方面了,今天,我还想说说其他人说得比较少的方面。

之前看到一句话,叫作“得理似狼虎,理亏学圣人”,以及曹云金文章最后一句话“我云还在,你德没了”,这两句话都是在讽刺郭德纲道德有亏。那么,这讽刺得对吗?相信即使是郭德纲的铁杆粉丝也得承认,确实没毛病。因为郭德纲从被人所知以来,一直是以睚眦必报、快意恩仇、得理不饶人,不得理制造歪理也不饶人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他在网上极为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不明白任何事就劝你大度点的人,和那些做过对不起你的事还说你不大度的人,这种人,要离他远点,不然,雷劈他的会连累到你!当你所谓的朋友,背着你耍了你,竟然还毫无愧意,甚至还说是你不大度,无耻至极。古语云:恶恐人知,则是大恶!善欲人见,不是真善!”在郭德纲看来,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也一尺,你损我一句,我骂你一辈子。他信奉的不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而是“小人报仇,从早到晚”,他是底层草根出身,当初感觉受到过无数欺压,深信“宁做占便宜小人,不做吃亏君子”的道理,当初

种种委屈,因为没有地位和名望难以报复,等有了机会,一定要千方百计地找回场子来。相声圈子是江湖气很浓的,这在很多人的分析讨论中都提到过。是否有恩报恩,我们未必知道,但是看他的节目听他的相声翻他的微博,对“仇人”们的口诛笔伐可从来没停止过,而且就算是没有嫌隙的人,嘴上开个玩笑,他也肯定针锋相对地损回去。在他的意识里,“只有我损别人,哪有别人损我的道理”,只有他可以开别人的玩笑,说别人的生理梗,可容不得别人说自己一句半句。这种只占便宜不吃亏,有仇一定报到底的性格,跟他多年以来混迹于江湖气十足的相声圈子有极深的关系,但也跟本人的本质有很大的关系。说到底,郭德纲在他所能展现出他性格的作品和节目以及日常采访时所表现出来的对人性的看法,与荀子是一致的,即相信性恶论,人性本恶。《济公传》定场诗有云:“守法朝朝忧闷,强梁夜夜欢歌,损人利己骑马骡,正直公平挨饿。修桥补路瞎眼,杀人放火儿多,我到西天问我佛,佛说:我也没辙!”这首定场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价值观——人性本恶,好人没好报,连佛也没辙,那么,我才不做好人呢,谁得罪我,我不求佛,我自己报仇。

年年与人对骂,处处与人争锋,滴水之仇当涌泉相报,这些都是郭德纲相信人性本恶的表现。但是,我们跳出郭德纲本身的世界来看,人性真的这么丑恶吗,这个世界真的就那么坏?至少,我们现在活得还算凑合的各位,多多少少也要承认一点美好的东西吧?

所以说,非要说郭德纲到底错在哪儿的话,我认为,郭德纲错在不相信美好。

其实,世间美好,有时候还是可以感受到的。人性未必本善,但也未必本恶,有善有恶,有美有丑,才是正常现象。把自己的全部或者大部分情绪与恶绑定在一起,而自绝于美好之外,拒美好于千里之外,难道不是给自己添堵的一种吗?如郭德纲所说,不明情况就劝你大度的人,这种人不要理,但是,没完没了总是觉得人人都对不起你,大事小事都要报复,一点矛盾记一辈子的人,也许更不能招惹。郭德纲自己,无疑是这后一种人。郭德纲自编的相声里经常讽刺这样那样的人,他肯定也会想到,自己以后会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种人,不过,他肯定不后悔,因为,那个时候,他便会说,树不大不招风,不招人妒是庸才,我牛逼了,气死你你也没辙。所以,当他成为自己所讨厌并且别人也讨厌的那种人时,他并非不在乎别人的讨厌,而是很多人的讨厌达不到他在乎的地步,不能再给予他实质的、伤筋动骨的伤害,直到这次曹云金文章里的几个“小料”。郭德纲一反常态地表示宽容大度,难道是证明他变了性格,转了性子,真的成了君子?明眼人都能看出来。

郭德纲本来是想通过“家谱事件”让自己占在大义的一方,于是动用了“欺师灭祖,寡廉鲜耻”等词,但是却被曹云金一篇文章轻松化解,不在于曹云金多么情深有理,而在于他深知“恶人须有恶人磨”,郭德纲无论在地位还是名气、人脉上都远高于曹云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都未必有用,恶人先发声,恶人声音大,对付恶人,就得用恶招,所以,前面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争取吃瓜群众的支持,后面的爆料,才是对郭德纲的精准打击。这才是让郭德纲进入“圣人模式”的关键之处。不要求郭德纲相信人性本善,退一步说,假如他能相信世间也有美好之处,世间美好相对丑恶多一点,那么,于人于己,都会过得从容一点吧。

我听说过一句话,叫“你相信什么,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还听过一句话叫“世间美好,相信的人能得到”。郭德纲因为相信人性本恶,觉得好人没好报,所以,才把自己陷于纠结之中。是的,他现在很有钱,但是,天天与人斗,就真的其乐无穷吗?“贪嗔痴慢疑”,这五毒,应该俱全了吧。

世间美好,相信的人能得到。这句话也许有点唯心主义。但是,世界上的信仰也好,价值观也好,哪个多多少少没有点唯心主义呢?你去相信,就会坚持,就会奉行,然后多多少少地就会实现。如果我们必须相信点什么,那么为什么不去相信美好呢?相信美好,于人于己,比相信不美好,要友好、有爱一些吧?

郭德纲因为不相信美好,于是一直陷于“斗争”之中,并且一次次掀起巨大的波澜,虽然还没有给自己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但是长此以往,河边走久了,鞋是必湿的,那都是早晚的事儿。郭德纲本身并非什么多恶的人,但是,却因为不相信美好,而让自己和与自己相关的很多人陷入一种“亚恶”(类似亚健康)的状态中,这显然是不明智的。我希望,类似于郭德纲这样的公众人物,能更多地相信美好,传播美好,用自身的影响力去美化这个社会,而不是用自己的影响力散播“恶”的影响。

说到这里,我推荐一本书,就是《世间美好,相信的人能得到》,作者是日本作家渡边和子。她在这本书的《爱每一种事物,并且爱自己》一篇中讲述了自己“爱”杀父仇人的事:数年前的2月26日,我曾被电视台叫去录节目。因为我是在二·二六事件中被杀害的人的遗属,所以即使我不想再次回忆起那个充满血腥的场面,他们也希望我能参加节目的录制。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杀害我父亲的人也被叫了去。在那里,我被安排和他一起喝咖啡。但是,即使我把咖啡送到嘴边,我也喝不下去。那种感觉,我自出生以来从未体验过。在那之后,也没有体验过。虽然是我喜欢喝的咖啡,但是即使拿到了嘴边,也喝不下。人们都说“某人能与你坐在一起喝饮料、吃东西,说明他是你的朋友”,在那之后我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一点。不知为什么,录制节目的时候,我的内心十分慌乱。因此,那一次,我好不容易才把节目录完。在录制现场,我深切地意识到,爱敌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在那之前,当有人问我“你恨杀你父亲的人吗”,我都能轻松地回答说:“不恨,已经原谅他了。”但是,当杀害父亲的人就站在我眼前的时候,我却不能和他一起喝饮料、吃东西。不能与敌人一起喝饮料、吃东西,说明毕竟我也是人。同时,这也说明我的修养还不够。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你还恨他吗”,我或许会回答“不,不恨了”。如果有人问我“你爱他吗”,我会回答“我爱”。我说我爱他,是指我将他视为重要的人、这个世上无人可替代的人,并希望他能过上幸福的晚年—虽然现在他已八十多岁。我之所以不恨他,不希望他不幸,是因为我已尽我最大的努力转恨为爱。

我前面所提到的“世间美好,相信的人能得到”这句话的来源就是这本书的书名。渡边和子是一位相信美好并致力于传播美好的人,他能宽恕自己的杀父仇人,以一颗美好的心去影响自己所能影响的人,为这个世界的美好做出最大的努力。我们,包括郭德纲,虽然无法做到像她那么伟大,但是,先从相信美好做起,应该不是一件太难的事。

相信什么,就会得到什么,相信美好,就会得到美好。我希望,郭德纲作为公众人物,应该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去如此,同时,我也希望我们每个人,也这样去要求自己。

相信美好,不矫情,不可耻,或者,退一步说,就算是虚伪的美好,也一样很美好——其实,虚伪的久了,也能弄假成真。美好,就是有这种感化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师徒反目,郭德纲到底错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