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水镇

今天是个周六,团队TB去古北水镇,在北京密云,距离市区130多公里。来回都还算比较顺畅,单程大概两个小时的路程。

这地儿蛮有特色的,据导游说是仿乌镇建造(我没去过乌镇,hoho),但我老婆说完全没有江南水镇的味道,老婆是宜兴人,她应该比较有发言权。反正对于没怎么逛过水乡的北方人来说,这儿差不多就是江南水乡的印象啦。说他有特色并非因为这种印象,而是它带给我一种时间的错乱感。

高高的地基,两扇厚重的木门敞开着,里面是不长的过道,从外面能看到过道里的小院和人家,这让我想起了小的时候奶奶家的房子,记得奶奶说那栋气派的房子之前是地主家的,后来地主没了,房子租给了奶奶家和其他的几个住户,每月租金才两毛多钱。那栋房子所在的街道是当年那个小城市里最繁华的街道,街道两侧都是做生意的,有干鲜果店,有卖糖烟酒的,有卖布的,还有一家白铁社,整天叮叮当当卖铁壶、簸箕之类的,还有一家编竹子制品的,里面有人削竹子,把一根竹子劈成很细的竹条,有人专门负责编竹帘子、做筷子、还有痒痒耙。如今这些手艺几乎都消失了,那天想让老妈在家里买一套现做的筷子,都已经找不到该去哪买了……

古北水镇就是这种感觉,街道很窄,两边都是老式建筑,不仅样式老,门窗的木头都是老旧的,有的还能看到被常年风吹日晒裂开的缝隙,看看里面的木头心,颜色也很旧。两边的房子一家挨着一家,有的是宅子,有的是小店,有的还有二层阁楼。走到一处,停下来想想,似乎能回忆起三四岁老家门口的景象。那时候我奶奶家也做生意,卖过白糖、卖过磁带、卖过衣服、卖过旅游鞋、还裱过版画,小时候爸妈就把我放在奶奶家,我是一个小掌柜,对那种热闹非凡的场景记忆犹新。

但是很快就会感觉不对劲,满街的人头攒动,虽然也很热闹但不是当年的那种感觉。人脑袋实在太多了,旅行团的旗子也此起彼伏的,满街的自拍神器。大部分店都还没有营业,走近了,看看里面,水泥的墙面,到处都还放着施工工具,瞬间就被拉回现代。也许等这些店面营业了,穿梭感消失得会更快。如果里面摆满了旅游纪念品、快餐,就会彻底变成另一种风格。

其实在三四线城市,这种古老风格的地儿也还能找得到,只是大都属于那种极其落后的老城区,不管是在我家那个北方小城市,还是在老婆家,宜兴小镇,都有这种地儿。在当地,几乎没有人再愿意去那里,大家周末还是愿意去繁华的有都市感的地方;而在北京,却生造出一个仿古的小镇,大家趋之若鹜。

常常在想,所谓的进步究竟是让我们更加自由了,还是越来越深地陷入牢笼?大家来到这个仿古水镇是否都像我一样,在寻找一段不可能折返的记忆呢?那段记忆,究竟是因为年龄太小还是因为生活的简单,才没那么多焦虑?如果所有人都走得慢一点,也许没那么多智能手机,门口没那么多汽车。但因此也不必担心周末接到老板的微信或电话,也不会再往这个仿古小镇跑啦,那样不挺好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北水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