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功夫--------从洗髓经、易筋经到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之四十四)

(原文)第五论 五脏

 夫捶以言势,势以言气,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五脏实为性命之 源,生气之本,而名为心,肝,脾,肾也。心属火,而有炎上之象。肝属木, 而有曲直之形。脾属土,而有敦厚之势,肺属金,而有从革之能。肾属水,而有润下之功。此及五脏之义而犹准之於气,皆有所配合焉。凡世之讲拳术者, 要不能离乎斯也。其在於内胸廊为肺经之位,而肺为五脏之华;盖故肺经动,而诸脏不能不动也。两乳之中为心,而肺抱护之。肺之下膈之上,心经之位也 。心为君,心火动,而相火无不奉命焉;而两乳之下,右为肝,左为脾,背之 十四骨节为肾,至於腰为两背之本位,而为先天之第一,又为诸脏之根源;故 肾足,则金木,水,火,土,无不各显生机焉。此论五脏之部位也。然五脏之 存乎内者,各有定位,而见於身者,亦有专属,但地位甚多,难以尽述,大约 身之所系,中者属心,窝者属肺,骨之露处属肾,筋之联处属肝,肉之厚处属 碑,想其意,心如猛,肝如箭,脾之力大甚无穷,肺经之位最灵变,肾气之动快如风,是在当局者自为体验,而非笔墨所能尽罄者也。

(介绍)这段话大家都能够看懂,我的理解也不比大家强,我也没有研究什么肺经,也不愿意再花功夫研究了,我们只需要知道五行传簇就是五行相抱即可。

由五脏而生气,所以内家拳拳论中的气这个字,其中一个意义就是内里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五行能量。

这里面说的“在於内胸廊为肺经之位,而肺为五脏之华;盖故肺经动,而诸脏不能不动也。两乳之中为心,而肺抱护之。肺之下膈之上,心经之位也 。心为君,心火动,而相火无不奉命焉;”就是在说以心行气。

但是陈长兴先生不告诉大家怎么样“心火动,而相火无不奉命焉”。

五行传簇是针对五脏六腑而说的,内家拳周身无一不调动而生成能量传簇。包括外五行、皮毛、膜、四梢等。

五脏所在的体腔是人体中最大的一个部位,必须要把这个部位练出能量传簇才能达到空灵圆活的程度,练活这个部位的方法就是练出五行能量传簇,五行相抱。河车运行能量翻转于丹田后即向后抱住两肾,两肾上抱肝脾,肝脾上抱两肺,两肺抱心,心抱气,气抱力。

而无论是周身整体压缩旋转还是内里的五行相抱,都生成于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能量传簇。五行相抱的能量传簇要与以心行气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合一。

换句话说,内家拳的以心行气的能量来源就是五行能量传簇。

以心行气的方法请看“传统太极拳技击的原理、习练方法及应用”一书。


(原文)第六论 三合

 五脏既明,再论三合,夫所谓三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若以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膀相合,右肩与左亦然。以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 与步合,孰非外合。心与目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 执非内合。然此特从变而言之也。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脏百骸悉在其中矣。

(介绍)陈长兴先生说的内三合与其他拳论中的不一样。大家广泛接受的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而陈长兴先生的三合是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但是大家不要计较这些,不管怎么合,内家功夫最终达到的目的就是要周身合一,内外三合只是一个习练的过程而已,周身合一才是目的。

心、意、气、力,心生意,意生气,气生力,以心行气生成压缩旋转的体意,体意(压缩旋转)生成气的能量传簇,气从体内发出为力,一环套一环。

而陈长兴先生的筋与骨合该怎么理解?筋,经络也,气之理,即筋内行气;骨,内家拳的能量是在骨骼中传簇的,骨骼中传簇的能量生成于气在筋中的对拉拔长,将骨骼拉成弓,使得筋骨含力。筋骨含力,即筋与骨合也。而筋骨含力,如果把气行于筋理解成为压缩旋转的体意,而骨含力而不外发则依然为气,就也可以将筋与骨合理解为意与气合。

由此可以看出,不管前辈大师对于内三合怎么论述,总不外乎心、意、气、力这几个要素,只是说法不同罢了。

除了六合,整个身体俱要合一,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脏百骸悉在其中矣。先六合,再周身合。


(原文)第七论 六进

 既知三合,犹有六进。夫六进者何也?头为六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体此为向背,头不可不进也。手为先锋,根基在膊,膊不进,则手却不前矣;是膊亦不可不进也。气聚於腕,机关在腰,腰不进则气馁,而不实矣; 此所以腰贵於进者也。意贯周身,运动在步,步不进而意则索然无能为矣;此所以必取其进也。以及上左必进右。上右必进左。共为六进,此六进者,孰非著力之地欺!要之:未及其进,合周身毫无关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全无抽扯之形,六进之道如是而已。

(介绍)六进,六合之外表也,周身之整体进退蓄发也。进,不能理解为前进,而应理解为动。

头进,是因为百会是上下行能量的起始点,生成神的能量,神领力。

腰部的河车运行为周身能量的主宰,上拉脊柱,下吸涌泉,六进主宰于腰,腰腹折叠则清静松沉,气自然上下贯通。

上左必进右。上右必进左,此为能量的阴阳转换的必然。上左则右蓄左发,上右则左蓄右发,是为了引进吞吐也。

六进时要统全体全无抽扯之形,随以心行气而进。

这里最重要的是胳膊、手的进。太极拳能量生成于河车运行,因此腰是主宰,但是生成精气神的能量传簇后,俱要归聚于心,是故拳由心发,心催意,意催气,气催力,胳膊手一定要打出进意,即非故意向前进,而是心生进意,胳膊手是被上下贯通之力自然并且被动地推出去的-------切记,意为身体之意,非大脑意识。胳膊手长期习练这种自动前进之意,就是伸展,伸展就能够发出周身整劲,随便划拉一下就能打倒人。


(原文)第八论 身法

夫发手击敌,全赖身法之助,身法维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而 已。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横,则理其力,开拓而莫阻。高,则扬其身, 而身有增长之意。低,则抑其身,而身有攒促之形。当进则进,弹其力而勇往 直前。当退则退,速其气而回转扶势。至於反身顾後,後即前也。侧顾左右, 左右恶敢当我哉。而要非拘拘焉而为之也。察夫人之强弱,运乎己之机关,有 忽纵而忽横,纵横因势而变迁,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底,高底随时以转 移,岂可执一而论。时而宜进不可退,退以馁其气。时而宜退,即以退,退以 鼓其进。是进固进也,即退亦实以助其进。若反身顾後。而後不觉其为後。侧 顾左右,而左右不觉其为左右。总之:现在眼,变化在心,而握其要者,则本 诸身。身而前,则四体不命而行矣。身而怯,则百骸莫不冥然而处矣。身法顾 可置而不论乎。

(介绍)内家拳虽然能量在体内生成传簇,但是一旦击敌则必要外形动作,外形动作皆由身法表现出来。“纵,横,高,低,进,退,反,侧”为身体向八个方位的发力,八个方位的发力皆可根据实战情形变化。

就身法,师叔专门教过我,当我站在师叔身体侧面时,师叔问我:你说我能打到你不?然后打我一下,说:太极拳怎么都能打,你就是在我身后我也能拱倒你!

此段话说的就是此意。太极功夫是无形无式的,相机而动,不着形式,随心所欲。中定收身,往开里打,四面八方都能打。

由此又想起来一事,就在此顺便说一下:太极拳为什么要不偏不倚?因为上下相随的能量传簇需要不偏不倚,太极拳细致周全的以心行气、真气鼓荡的能量传簇足以应付四面八方的攻击,吐纳四面八方的劲力,所以,天下之技击术,唯有太极拳是不偏不倚地站着打人的,并且应者立仆!


(原文)第九论 步法

今夫四肢百骸主於动,而实运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以故 应战,对战,本诸身。而所以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随机应变在於手。而所 以为手之转移者,又在於步。进退反侧,非步何以作鼓动之机,抑扬伸缩,非 步何以示变化之妙。即谓观察在眼,变化在心,而转变抹角,千变万化,不至 穷迫者,何莫非步之司命,而要非勉强可致之也。动作出於无心,鼓舞出於不 觉,身欲动而步以为之周旋,手将动而步亦早为之催迫,不期然而已然,莫之 驱而若驱,所谓上欲动而下自随之,其斯之谓欤!且步分前後,有定位者,步 也。无定位者,亦步也。如前步进,而後步亦随之,前後自有定位也。若前步 作後步,後步作前步,更以前步作後步之前步,後步作前步之後步,前後亦自 有定位矣。总之:捶以论势而握要者步也。活与不活,在於步,灵与不灵亦在 於步。步之为用大矣哉!

(介绍)此段话易懂,就不介绍其意思了。

大家知道内家功夫的能量和力量是由根节而发的,并且周身整体在一条腿上蓄积的能量要在两腿之间阴阳转换,才有了无穷无尽的能量传簇,所以根节是身体之劲源,能量的阴阳转换之地,是内家功夫的体现之处,即内家功夫的高低,是由腿脚习练出来的,内家功夫就体现在腿脚上。腿脚的根节力和虚实转换习练出来了,中节、梢节才有劲力。


(原文)第十论 刚柔

夫拳术之为用,气与势而已矣。然而气有强弱,势分刚柔,气强者取乎势之刚, 气弱者取乎势之柔,刚者以千钧之力而扼百钧,柔者以百钧之力而破千钧,尚 力尚巧,刚柔之所以分也。然刚柔既分,而发用亦自有别,四肢发动,气行谙 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於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 无柔则还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 随,腾,闪,折,空,棚,履,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 武岂可忽耶。

(介绍)以刚柔论劲力,似乎是内家拳前辈大师的通病,而病根就是真功夫不外传,所以只在拳论中写出大家能够看到的柔的外形动作,而不告诉大家为什么要柔、怎么柔的。

太极拳的柔,不在柔本身,而在于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的一动无有不动的周身整体蓄发能量的方式使然,这个柔的最终结果就是通,即周身能量贯通,身体通了,才能够把身体当成一个能量导体而与对手的劲力进行阴阳转换,即引进落空、借力打力---------即粘,游,连, 随,腾,闪,折,空,棚,履,挤,捺。

对于太极拳的八劲,习练过推手的都知道,在双方都不发力的情况下,似乎都能够柔,能做到棚捋挤按采冽肘靠,可是一旦发力,双方就柔不起来了,就会硬顶起来,就无法发出八劲了,此时如果还柔的话,就要被推倒了。尚若对手是打格斗术的,则八劲早就跑到九霄云外了!

为什么?难道柔劲,或者刚柔之变,真的是像陈长兴先生所说的那样吗?

显然不是的,单纯的柔是根本无法与刚对抗的!

所以,陈长兴先生隐瞒了八劲的真意,隐瞒了柔的真意。

柔,之所以敢于与刚对抗,在于柔能够吐纳能量也!不能吐纳能量的柔,是没有用的劲力!而吐纳能量在于身体的通,所以通了才能柔,通就是柔,柔劲就是身体能够传簇能量的劲力。

从此段文字中对抗能够看出,太极拳在追求巨大的技击力量,只不过将劲分刚柔而已,并且刚柔要兼备。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家功夫--------从洗髓经、易筋经到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之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