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行业在一线城市竞争不断,各个机构各类低价班、免费班充斥市场,机构竞争一片红海。如此未知、不确定的市场中,我们是否能找到一种模式作为神兵利器,在这片红海中杀出一条血路?
定律展示:教培行业产品的价格正相关于教师的平均教学质量,负相关与教师教学水平的离散程度。教学质量代表的是教培产品带给学生的体验和结果的总和。
通过对定律的破题解读,我们需要抓住其中的2个关键词:教学质量、离散程度。从这两个关键词去进行倒推。做为一个机构,承担教学质量输出的最关键人物就是授课教师。但不难理解的是,即使在同一机构里,教授同一课程的老师教学水平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根据对现有机构的接触了解,面对这一情况,机构只有两种无可奈何的方法面对:1、按照师资的教学能力进行区别定价。2、按照课程统一定价。但是,这两种方法真的可以做到解决机构的教学问题吗?这种方法真的可以提升机构教学产品的价格吗?
答案是否定的,教培行业产品具有黑箱的特殊属性,运行机制并不是绝对的清晰。同时,教培行业是有很强结果导向的刚需型产品。
站在用户的角度分析家长的购买行为,他们一定不会在明知道该老师的教学水平属于第二梯队反而进行选择。在这方面如果出现此类定价,消费者在购买时会出现明显的价格不敏感性。
这种定价的策略最终的一线实践结果往往会沦为销售的工具,最后,销售对家长做出让步,允许家长用C级的价格去购买A级教师的课程,所谓的因师定价只是沦为了销售工具。
采取定价一致的方法,就能解决上述问题吗?采用一致性定价的策略,又会出现什么问题吗?
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做“劣币驱逐良币”。采取定价一致性的解决方案,首先做为授课能力较强的老师,会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被压制而有离开的潜在风险。同时,在机构内部,授课能力较强的老师会由于“马太效应”而积累大量学生。
虽然教师并不一定具有流量吸引力以及持续招生能力。但由于被各方诱惑而离开的老师对于中、小机构,短期内会带来非常大的机构。而有些机构,会因此一蹶不振。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当机构的教师教学水平不一,会增加教师选择时间,在进行教师替换等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时间成本,而最终选择放弃对机构的选择。更为致命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会积累出一些负面的口碑传播。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机构的教学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的时候,机构就很难针对这类产品进行标准化的运营,很难掌握对于这一类教学产品的定价权,很难去获得固定的目标群体从而实现教培行业的超额利润获取。然而,为了对机构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进行把控,提升教学质量体验和降低教师教学质量水平的离散程度。机构就必须提升自己产品的三大能力:
三大能力
标准化的教学质量体验流程,对教师的每一步教学动作有实践节点的反馈评价,对固定时间的教学进度有可视化的监督流程,确保所有教师的动作一致。
具有持续的教师招聘筛选,培训的能力,使机构可以具有教师的持续造血能力。
教学内容产品化,除却教学内容流程本身。这一教学内容在运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课前咨询,课中效果反馈配合,课后延续转化这三个主要方面)需要从接触学生的第一步开始到学员离开这个产品,都具有可视化执行的参考手册标准和标准化的内容形成同频共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