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气候

2、气候

气候影响茶树生育与制成品质之优劣至为显然,自不待言。武夷山虽地势稍高,唯因攀岩耸立,深谷万丈,茶树生长于山凹岩壑之间。以论日照:则当比平地时间为短,间有少许终年不受日光直射。以论霜雪:每见山巅满积,惟深谷岩壑之处,尤未可见。以论湿度:则岩泉点滴,终年不绝。以论劲风:更无从加害。是以冬季走入山中,每见青草油绿,花香鸟语,真不知山外尚有严冬。凡此种种,皆为岩茶得天独厚者。惜山中无测候之设备,一九四零年省气象局与山麓企山设立测候所,从事精密测计,自是年十一月开始之作,迄今未及一年,是以较精确之记录仅有数月。关于年雨量平均,则崇安县政府历年已有记载。平均温度乃得于邻县浦城之记录(该县成立气候所有年),大致相差仅摄氏半度左右。兹将平均温度及年雨量列后:

平均温度:摄氏一七点九(浦城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零年四年平均数)

年雨量:一九四一点二公厘(崇安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零年四年平均数)

2、气候_第1张图片
2、气候_第2张图片

【妞注】

林老在气候调研上主要在书面记录了1940年十一月至1941年八月崇安(现武夷山)地区的气象要素的月平均表。说起气象,其实我们好久就在生物课上学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如果用太庞大的气象数据说话,结果就是好多小伙伴儿看着满屏幕的表格数据感觉很枯燥。那么我只能把气象跟我们杯子里喝的那片茶叶的影响做一个好懂的系统整理叙述,才能直观的感觉气象是影响茶岩品质的重要因素。

武夷山每年茶叶采制期间集中在谷雨—立夏之间。

首先气象学的概念在中外都很早被提及,只是没有上升到气象学的角度,中 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早在伏羲 时代就已经建立了最早的天象观念,而逐渐形成了中国人自己的天文历法,因为身边的智囊团里有专门研究天文历法的天才张远山老师,所以对天文历法的进程如果有兴趣的人可以找他的书来看,写的非常详细。在偶尔的言谈中,远山哥哥也帮我整理了我的天文观,不至于只在三维大气图里面来阐述天文。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人,农业领域的长期领先同时期地球其他地区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历法独特性以及先进性。气象与纬度有关,而历法却随着朝代地域各不相同。阴阳合历、阴历合太阳、阳历合月亮。同时关于浑天说以及宣夜说的产生,比哥白尼要早几千年,而接近于宇宙中心=无极的大爆炸理论。而这种农业对气象的关注,其实一直在几千年中通过最基础的农耕传达至今,中国的天人合一理论并非通过一种文艺玄虚的阐述,而是基本都跟着日升月落渗透在我们的身边,只是因为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业基本淡出了城市人的生活视野,对农业的感觉仿佛就是去到农业产区采采茶,拍拍蓝天绿水,回来吹吹牛。其实这里面最精华的就是传统中国人的天文观,渗透在二十四节气以及农耕当中。记得2014年在朋友圈儿里看到一张图片把图片分享给远山哥哥看


2、气候_第3张图片

随即远山哥哥的在群里发了两张古代医学关于八卦以及昼夜的阐释图片与其吻合


2、气候_第4张图片


2、气候_第5张图片


2、气候_第6张图片

后来身边针灸的大夫说这图片跟天坛的穹顶是一样的排列。图中的葫芦是浑天说的天然模型,上下分两球,天球以及地球。八卦,原作为八圭,圭+卜=卦。而远山哥哥告诉我伏羲族喜欢读葫芦为“囫囵”

天坛是皇上祭天,祈谷之处,所传达的建筑设计完全符合传统中国天文观(与上农家的竹篾图一致)从选位、规划、建成无不依照阴阳五行学说,成功的把古人对天的认识,天人关系表达淋漓尽致。随之,有日坛、月坛。经常有人说言传不如身教,这样的言传身教如果体现在茶仅仅是泡茶时候不能说话,传达所谓拈花微笑的意会不觉得是愧对祖先近乎无知的可悲么?对天文的关注集中了古代哲学、历史、数学、力学、美学、生态学。对这些精华的传承才是真的言传身教。

可见虽然几千年的变更已经让这些天文观念仿佛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尤其是工业化后完全西化概念让我们觉得之前的历史完全变成了刻板枯燥的古董。近年,农业渐热,开始又有人找寻我们的来路,以及结合今天的技术开始回归传统中国历史精华。

不多赘述,专业书籍可以参看张远山关于天文历法的著作。只是希望通过回归,中国人的节气观念不要仅仅写在杯子上,在茶席中当作静物摆设拍出来炫耀。而是更多关注自然,本真的系统理论来梳理传承中国人的天文观,以及天象跟农业以及我们喝进去一口茶的关联。

现在关于茶叶,商人会传达“春水、秋香”一年两季都可以卖的观念,但是春茶价格就是要高于秋茶。但作为茶客,我只喝春茶。因为春茶通过冬季一冬天的续存,表现力更活跃清纯也符合天时生发之势。那么春茶质量的高低决定气象因素如下

光强度:光是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光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存在着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茶树单叶光饱和点低于茶树个体,茶树群体光饱和点最高。光质也影响茶树光合作用。以青绿光为最差。在红光下,光合产物以糖类较多(武夷山的漫射光常年属于红、黄光),在蓝紫光下,其光合产物中氨基酸,蛋白质较多(譬如贵州都匀毛尖产区,在主产区云雾山,螺蛳壳一带,每年的云雾天气甚至达到了200天,湿度常年保持在80%,漫照光丰富。茶树喜温,喜湿,耐阴,漫射光中以光波短的蓝紫光为主,能促进茶叶内的咖啡碱以及含氮芳香物的形成和积累。所以乌龙茶产区的茶叶生长气候光照条件决定糖类比较丰富而回感更具甘甜,而许多多雾湿度大的绿茶产区,之所以被许多外国人定义为绿茶的氨基酸含量多的因素就是因为当地散射光多为蓝紫色光谱,导致茶叶内氨基酸含量咖啡碱含量增多。也不难解释绿茶咖啡碱含量高造成某部分人群在饮用过程中吸收不全面或者过度吸收而引起的身体不舒适反应。高山区域通常指八百米以上,昼夜温差比较大,有利于芽内多酚和芳香物质的积累。

温度:热量是影响茶芽生长的主要因素,决定着茶树的垂直和纬度分布范围、发育期早晚以及生长期的长短。武夷山的平均年气温为17·9摄氏度,平均最高温度为23·6摄氏度。平均温度低于建阳等其他周边地区。在茶树正常生长气温下,平均值如果低于其他地方的话,质量就会高于其他地方。因为相对温度下,茶叶的物质积累酒会较慢,延长了营养生长期,内涵就会更为丰富。大叶种叶温在20-35℃范围内,光合作用较强,叶温高于35℃时,净光合速率急剧下降,中、小叶种茶树在气温10-35℃范围内,光合作用以20-35℃为茶树光合最适温。但温度的体现是个变量,也就是在白天光照多,温度高时候茶树可以进行自身的光合作用。而在夜晚温度低,光照少的时候茶树可以进行自身的代谢修养,减弱呼吸作用租金营养积累。在萌动期,茶芽需要生长的时候温度就会成为主导因素,而到了非产茶时间的旱季水分则是主导因素。一片茶叶的质量高度,它的因素指标始终是在平衡变动的。温度也会影响茶叶里面的氨基酸含量,在采摘前一个月就会体现出来,如果气温过高叶片会加速老化,老化会造成氨基酸含量的极速降低。所以岩茶中,偏嫩的品种例如白鸡冠的氨基酸含量就要高于其他叶枝老硬的品种。

CO2浓度:在光照较强,水分和温度适宜时,只要茶树处于光合作用旺盛状态,空气中0.03%CO2浓度常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增加CO2浓度,光饱和点进步,光合最适温也进步,促进光合作用。茶树CO2饱和点约为1300ppm,CO2补偿点为60±4vpm。所以在气温异常时候,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会增高而出现暖冬,对茶叶春季的生发会起到不好的制约作用。

矿质营养:磷、钾参加糖代谢,磷参与光合作用中间产物的转变和能量传递,钾促进气孔张开。在氮、磷、钾三要素中,以氮对光合作用的促进效果最大。武夷岩茶茶叶的根茎吸收来自上一节土壤里的矿物质,经过光合作用形成自身代谢转化后,才有了岩茶独特的化学构成。

水分:茶树供水不足,光合作用降低。水分缺乏,气孔开度缩小,增加气孔阻力,限制CO2进进气孔;叶肉淀粉水解加强,光合产物运输受阻,都会引起光合速率下降。降水,是影响岩茶产量,产质的主要气象条件。春茶的降水量如果过大,则茶叶在采摘过程里会造成错过采摘期,茶叶老化。而在秋冬季节降水量如果低于平常年均值,茶叶过冬时期内汗水量会影响植物综合反映,造成叶枝质量受到影响。

林老时候还没有发达的气象科学,加上连年战乱。我猜测林老也想写许多,如果在现在的大数据时代,林老一定如虎添翼。林老,我真的尽力了,您的书生生把一个学哲学,只是爱喝岩茶的人逼成了逆思维的理科生。晚辈不足之处在于,在一些领域我的认识还很浅显,但我甘愿提出观点,终将会有能完善它的人出现。知识可贵之处不在于对知识的占有欲,而是传播过程跟各种人的各种综合反映得到完善。真想像古人说一句冠雅的诗句“味轻醍醐,香薄兰芷”糊弄了事,但又怕愧对这么多年在武夷山那片土地对我的滋养。所以远意境,而近科学。

(林馥泉·虎妞 本文转自扫叶山房)




你可能感兴趣的:(2、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