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张教授,您好!可以问一下您“国学飞人”的雅号是怎么来的吗?
答:来自三年多以前,有记者在统计我一个月的行程后,赐予我的雅号。
问:最近我又看到您三四月份的行程表,到过营口、鹰潭、邵阳、临沂、北京、沈阳、茂名、高州、深圳、香港、辽阳、瓦房店、铁岭、新乡、乐清、瑞安、合肥、徽州、赤峰等二十多个城市讲学,其中有的还不止一次。您为什么要这样马不停蹄地宣讲国学呢?
答:因为国家提倡、群众重视、社会需要。有的城市本来预约一场,临时又增加几场。只要下一个行程允许,我都尽量满足。也有的听众外出时听到,就把我引进他的家乡了。各地的宣传部、文化局、图书馆、青少年宫、国学堂、读经班,都热烈欢迎、大力支持。这也鼓舞着我越讲越有劲。
问:听说您3月中旬去了茂名巡讲国学,这次演讲有哪些受众群体?影响如何?
答:不如给你茂名助理的联系方式,让他来讲。
问:好的。茂名助理您好!请您做个自我介绍。
答:您好!我叫李富兴,1981年生于汕尾市陆河县书村乡,老子(李耳)94代后人,10岁开始因父亲李玉平影响而修习书法,20岁开始因《我们》纯文学网主编彭华新影响而写作分享400余万字文章,27年来笔耕不辍。在书法上有幸得到王文祥教授;余鹏翔将军;书法家马牧老师;岭南书圣秦咢生四公子秦大同老师;广东省四大书法家之一麦华三老师;新中国功勋人物陈正老师;清朝举人、茂名著名书法家朱振基弟子袁福祥老师;著名书法家、雕塑家中书协会员李绍周老师;省书协会员张德成老师;广东省德正书画院刘匡院长;著名书法教育家、广东省书法院李远东院长弟子得三老师等悉心指导,也通过网络上认真学习启功、田英章等老师的书法教学课程,受益匪浅。
问:您在遇到张教授之前,已经有了许多名师。为什么还要拜他为师呢?
答:书法只是载体,国学才是内容。我参加中国国学研究院三昼夜“高级国学讲师班”时,张教授的课安排在晚餐之后。白天听了中国文联刘兰芳等领导讲话和钱逊、靳九成、邓明诚等大师授课,以为晚课会疲倦些,孰料三个小时欢声笑语,我产生了追随的念头。得知他去深圳、东莞,我就马上订票前往,课程还是那么生动。我曾发心坚持50年义写20万幅“家和万事兴”书法作品送到千家万户,至今5年来已义写18000多幅(团队200多人累计已义写35000多幅),并带领团队老师走进360站企业、家庭、学校、单位、社区进行义写、义讲,已经有超过30万人从中受益,有许多濒临离婚破碎的家庭因结缘作品和学习而和好,变得更幸福!国家有关部门为我发行了艺术名家邮册。
问:给张教授当助理不轻松吧?
答:呵呵,这次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因实际情况变化,方案修改了数十遍,开了好几次的沟通会议,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受益人群主要是教育界和企业界,有10余个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技术学校,企业家协会、青创联合会、品牌联合会、陈氏宗亲会等20多个机构,合计受益园长、校长、老师、家长、学生、企业家、陈氏宗亲、媒体有2500多人。因张教授有40余年国学、艺术方面讲学经验,又有让人感动和振奋的“国学梦”和“艺术梦”讲课内容:上达天庭,下接地气,旁征博引,深入浅出,风趣幽默,深受各界学员欢迎。这次国学巡讲,达到预期效果,对促进茂名地区国学的推广和教育工作,有着深远影响。
问:您有一位叫王仲波的助理,喜欢国学,研习书画、易医,终以书法教学为职业。请您介绍一下。
答:好!王仲波自幼学习刻苦而优秀,因家境贫寒而辍学,最终未入大学之门。弃学从农,自费购书自学果树栽培技术,毕业考试成绩优异,然而事与愿违,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变换职业谋生。2015年,他和父母商量,充分发挥自己书法特长,同他妻子一道,带着借来的3万元钱来到新乡市内一小学旁边开办书法培训班,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问:他的创业和生活之路顺利吗?
答:到2016年八月,培训班所收学费勉强能够满足生活开支。可是哥哥突然病逝,两位老人、一对儿女,担子又落在他的肩上。他对父母做到了孝,对兄弟做到了悌。家长的信任,学生的勤奋学习,让他重拾信心,一定要做好自己、教好学生。让学生在培训班里,既能学到书法技能,也能学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
问:那您对王助理的帮助一定很大?
答:他们父子同时拜我为师,我为他们同日开笔。经过前期双方的精心筹划,我今年4月受邀来新乡市举办了一天三场大型公益讲座,我在讲台上讲得用心,听众听得入神。听众下午多于上午,晚上多于下午。省硬笔书法协会司马武当主席和各区县硬笔书协主席都被他请来参与,新乡几家有关书画机构的负责人也赶来参加,其中一个装裱社老总父子次日全程陪同我们游览辉县太行美景和有世界第八大奇迹之称的郭亮村“挂壁公路”并跨省到山西探“黄龙洞”。
问:为什么许多人听了你的一堂课就敢于把你请到家乡讲学?
答:这个问题可以问温州的助理。
问:叶杜洁助理您好!您是觉得张教授的课程很好,所以想让家乡子弟都能听到吗?
答:不只是课程讲得好,而是他改变了我。我们家是书香世家,爸爸是曲艺协会的,文化教育和艺术教育方面对孩子要求很高,五个姐姐中有三个校长,还有在事业单位做干部。我记得幼儿园毕业就让我学习美术和书法 ,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开始学习,有幸听到张教授讲“国语国文”。
问:那么学习国学让你学会了什么呢?
答:说实话,认识张教授之前,我一直对讲座之类的没什么兴趣。只是在“大书法”的课程中短短的几个小时听了咱教授的国学课,整个人生观都改变了。之前想法一直很多,也是算调皮贪玩吧(笑)。在东北有个拍花子知道吧?张教授的课就像是拍花子!哈哈哈,一听,整个人就迷住了。刚下课的时候我生怕教授让人给围住了,我第一个就跑上前把教授给包围了。哈哈哈,一个人包围。
问:哦?是这样。那后来是如何成为教授的弟子的呢?
答:自打第一次见面分别以后,我就一直觉得没听够,没听过课的人肯定不知道,我相信听过的人都会像我一样! 有天教授问我要不要给他当助理试试?我想都没想,这样好的机会哪里找!?当机立断买了机票放下工作我就飞出去了,然后跟教授走南闯北,我也算是个小飞人了(笑)哈哈哈!
问:对了,听大家说跟着领导走很累是吗?
答:什么话这是?哈哈,那也有人这么觉得。不过你想想,在知识面前还有什么艰难险阻是不可克服的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啊。我的书法班同学从香港赶来听课。同一时间对面有三位影视明星作秀卖饼,这边会场的师生个个坚定不移,没有一个动摇分子。讲学结束我陪他游览雁荡山,瑞安硬笔书协主席已经派秘书长开车来接人,我想不给,但是不行。人家理事们已经陆续到会场了。
问:那您对教授有什么看法呢?
答:他的特点是工作第一,衣食住行非常简单。他也不计较讲课场地,来温州第一场是个大教室,孩子和家长杂乱地坐,他毫不在意,拿起粉笔就讲,全场很快就安静下来了。第二天原定两场内容一样,课间校方提出第二场改变主题,他当即应允,迅速调整,行云流水,如坐春风。全场师生如痴如醉。我本身当教师,也见过许多教师,但像我师傅这样的教师还真没见过第二个!
问:我们了解到,您在茂名还有一位助理,是位幼儿园园长,她将幼教与国学融合,从幼儿培养孩子的“三观”。也请您介绍一下。
答:是的!她是冯海坤园长。她的名字听起来有点男性化(笑),但性格柔中带韧,做事有责任担当。她1961年出生于海南琼中县国营加钗农场,祖籍茂名高州市,1987年从海南调回茂名,在一个企业幼儿园工作,98年单位破产,她也跟着下岗了。几经辗转,在她先生的鼓励下,跟几个好姐妹自筹资金,说干就干,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终于又回到了心爱的幼教事业上(笑)。
问:她是如何走进传统文化,将国学经典融入到幼儿园的教学当中的?
答:2012年,她跟几个股东到广东汕头游学,有幸走进了全国第八届《女德师资培训》课堂,也让她认识了传统文化和国学经典的时代价值。回到茂名后,她便萌发了一个心愿,一定要将传统文化跟国学经典带进幼儿园。她深知,在物质与文明的今天,古圣先贤的教育智慧,能使孩子从小扎下孝道的根基,懂得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善爱他人,能引导孩子明善恶,辩是非,奠定德行的根基,提高孩子们的人文修养和德行素养,也希望孩子们的将来会有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
问:您和冯海坤园长是怎么认识的?她对您的国学演讲印象如何?
答:她是2015年去北京参加“高级讲师”学习考评时认识我的。据她自己跟我讲,当时我给她的第一印象是非常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知识渊博,授课风格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前接古人、后接来者(笑),课后她便萌发邀请我到茂名讲座的心愿。今年三月,她终于达成心愿(笑)。
问:这次巡讲,规模一定是盛况空前吧?
答:是呀!所到之处,既有几十人的小场,也有千余人的大场。对于大场演讲,始终要严谨认真,把控全场。我记得当天晚上到达,次日早晨临时增加南方职业学院一场,让我讲授《国学经典与工匠精神》。近两千名师生坐在操场上,没有一个人片刻走神儿,演讲过程仿佛有磁力吸引着听众。最后一场在茂名外国语学校,又是大场,全天授课,听众有增无减。事后冯园长告诉我,她的两名年轻亲友,平时比较自由,不爱听课。刚开讲时还在玩手机,可是十几分钟之后就洗耳恭听了。听了一天还没听够,决定五月中旬到北京去听我讲三天的课。冯园长高兴地说:我们作为家长十分欣慰,我们管不了的,张教授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了。
问:听冯园长说:您的课程很接地气,今后还想请您多点去茂名巡讲国学。
答:是的,茂名被评为中国魅力城市,尤其是高州古城,那里的文化底蕴相当丰厚,加上茂名人相当热情好客,我会抽空常去那里的(笑)。
问:您的助理都是来自天南地北。在“玉龙之乡”的赤峰,代大笠助理也是忠实的“星粉”,请谈谈您对他的印象。
答:在一次书法高研班,我应邀讲述国学经典课程,不但给他们普及了经史子集内容,还让他们知道了我国领导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好习惯,带他们了解了习大大的枕边书《群书治要》是匡政经典,李总理自幼熟读《史记》《汉书》。这些,让他为之着迷,并且决定追随我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他在办学的七、八年时间里,经历过很多事情。他曾亲手把一个亲属培养成书法教师,但是最后分道扬镳而且唱对台戏。这使他一直困惑纠结,事业停滞。听了我谈论古今中外,他解脱了,格局开阔了,又焕发了青春。
问:您他办学方面给予很大帮助?
答:主要是精神上的帮助!他的心里总想着让更多的家长提高对书法的认识,从而更好的辅导孩子。他也尝试去贫困山区去做义工,给孩子们讲书法,去各个学校为语文老师讲书法,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于是,他专心致志地在学校开设了家长公益课堂,在每一期课程中,稳扎稳打,希望能让家长对书法以及传统文化有更新的认识,从而,对孩子有成长更大的帮助。他为了办学,还在家人的同意和支持下,变卖了房子和汽车。他说,决不能让其他跟着我的老师们没有饭吃,虽然暂时还是举步维艰,但他相信,没有什么困难是跨越不过的。只要去做了,困难就会被踩在脚下。他说,就像我和他讲过的典故一样: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问:他是怎样将国学文化作为书法学校的主要教学内容的?
答:如今人们动手书写的能力日渐减退,各种软件大行其道,科技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丢失了很多宝贵的东西。中国书法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瑰宝,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于是,在他平时给孩子们上课的时候,除了教授基本的书写技巧以外,针对每一个汉字,都会深入的讲解汉字的由来、演变,以及和汉字相关的国学小故事,让孩子们上书法课不枯燥,也能通过他讲的课吸取到更多知识。此外,每次上课前,他会带领孩子们诵读一小段蒙学书籍,让孩子们在理解国学的同时,去理解书法,也会定期让孩子们用古人的格式去完成作业,所以他的孩子们不会死板地学字,而是用心思考,动脑筋去练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问:在沈阳,李宁既是您的助理,又是全国首家以商业模式运用的慈善组织负责人,这是怎么回事?
答:是的!2014年,李宁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夕阳红为老服务项目管理委员会的帮助指导下,创建了全国首家商业助老五帮扶模式,并将国学这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助老模式和公益慈善团队当中。我在给他们团队讲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结合企业特点和社会现象,声情并茂,使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同时授课和录像同步并在全国播出,受到全国观众的热烈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至今,李宁创建的这家慈善组织,已经在全国开展200余家为老服务工作站,日均服务50000多名老人。同时实施帮扶和救助三无及特困老人670多名,帮扶标准为每人每月发放300元救助金,直到终老。因此,2016年,他被评为全国100名最美敬老志愿者,沈阳市敬老服务之星。
问:学习国学对于李宁的事业有何影响?
答:中国是讲孝道的,历朝历代的敬老楷模不绝于书。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到“千叟宴”,朝野敬老的理论与实践极其丰富。李宁在老年节那天也邀请千名老人到几个五星级酒店赴宴,而且雇佣大客车到各个小区接送。他兼顾老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开设“夕阳红大讲堂”,请我和中医药大学的教授讲授养生经典和实践本领,深受老人欢迎。录播厅里上午的老人不愿意离开,下午的老人又按时到来,虽然麻烦但是快乐。他还拜海外教授为师,定期出境上课,每天打卡诵读经典,不仅穿唐装,也是“中国芯”(笑)。
问:看您的朋友圈,既有上千人的大场面,也有几十人的小课堂。无论人多人少您都讲吗?
答:还是大场面多一些,因为来到一个地方,主办者都想受益面大一些。但是有的单位本来就小,小心翼翼地询问我,听众少行不行。子曰有教无类,佛曰众生平等,只要有档期,我都会满足他们。
问:估计您每年要讲上百场。最常讲的是哪些题目呢?
答:“十九大”和“两会”以来,讲得最多的是《文化自信与国学传承》。这个题目,太年轻的老师很难讲。孩子们一听“布列斯特条约”、“布雷顿森林体系”、“半月形包围圈”、“20世纪反华大合唱”等,都瞪大了眼睛。还有《国学经典与工匠精神》,有的地方已经讲过,但是听众觉得“不解渴”。这次他们听了“墨子号与鲁班尺”、“木牛流马与青花瓷”、“张秉贵与李瑞环”,感到真正理解了“工匠精神”。还有的城市要优化营商环境,我也临时组织素材,通过“儒商”、“晋商”、“微商”等案例讲授《国学精神与营商环境》,使听众受到启发。
问:我们了解到,有的听众说您演讲经常“跑题”?
答:不好意思,因为我是“散文式”的授课风格。我很想给听众补充他们生存时空之外的东西,内容联系比较广泛。习惯了“叙述式”、“论证式”、“说明式”课堂的听众,开始可能不适应。但是听一段就好了。过后一回忆,基本上还是围绕主题讲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听众男女老少、士农工商都有,我都要照顾到。有一次给一个国学堂家长讲课,家长的桌椅围成一圈。刚讲几分钟,老师突然把孩子们领进来,坐在教室中间。我必须及时调整,争取让两代人都听懂,都爱听。平时每到十一点半或十六点半,有些家长就会悄悄退场接送孩子上下学,主办单位工作人员就会过来填满座位。我也需要及时调整,让大家都有收获。
问:看起来您已经总结出不少活动规律了。听说您还给电商和微商讲课?
答:是呀,子曰有教无类,佛曰众生平等,这个群体不小,也很重视文化建设。他们请我讲授《生意经》《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内经》,这些都属于国学的范畴。前些年听到“勿息币”“神农架”“治未病”有的还很陌生,现在都能分享、学会抢答了。(笑)这些团队领导人有很强的号召力,通过他们也扩大了国学的影响。现在社会上有些人看不起电商、微商,他们比较传统,看不到在一个“跨界”“打劫”的时代,新旧业态的演变趋势。其实我也曾经悲壮地坚守书斋,但是道路越走越窄。中山先生告诉我们:“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国学人也要迎接新时代。一名年轻讲师坚决反对我讲《生意经》,甚至要“谢本师”,与我断交。可是他马上发现自己的家人都在团队里,一时之间非常尴尬。(笑)一位“海归”学者说:“在一个团队的课堂看到了您,感到有些意外。但是更觉得很亲切,很接地气。您不是那种空对空的学者。”
问:我们还了解到您给从事“虚拟货币”的人们也讲过课。这与国学也有关系吗?
答:那个课程叫《虚拟经济与虚拟货币》。因为我在省统计局等经济部门工作过,处理过大数据,也明白分布式账本。但我是从“致虚极,守静笃”讲起的。有的年轻人总觉得老祖宗没见过新事物,其实诸子早都讲过。我比较虚拟与实体的优劣,指出实体经济和实体货币也有优点。他们听后认为只有我这种人才能讲得比较全面。
问:您知道吗?有人说您是“麦霸”。
答:我是音乐学院教授,但不是声乐的,是作词编剧的。“麦霸”可能是指我在一些会议和论坛上发言或者讲课。凡是主持人明确提示的,我都严格遵守时间。没有温馨提示的,我就看听众表现,他们爱听我就讲。广州一个会议上,我讲了一下午。晚餐时说本来还有人想讲,但没人告诉我(笑),我弘扬国学是不遗余力。
问:结果把其他分会场的听众都吸引过来了(大笑)。
答:偶尔有这个现象。但那都不是普通听众,在当地都是很有名的,从事传统文化多年的。他们早上分别到分会场听,然后互相通报:“东城东城,西城茄子便宜!”(大笑)他们不仅有手机,还都有腿儿。他们要来要走,谁也不能拦着。不料我的分会场要让给记者采访,听众不同意。我息事宁人,把他们带到我住的房间继续讲,称为“弟子密训”。其中一位练武术的,会后把我请到家乡临沂。原来他是武术学校校长。
问:据了解,您在国内外进行国学巡讲,背后也有一个助理团队为您提供技术支持。请问,担当助理都应具备哪些综合能力?
答:是!助理跟我从深圳到东莞,又从茂名到高州,再到深圳,再到香港……再到北京……身体上不累是假的(助理很佩服我不辞辛苦,为了弘扬国学、惠及大众而全国各地飞……身体棒棒哒!),但精神上挺欢喜的,因为每次听课都可以不同角度开启智慧……做助理需要具备比较强的综合能力,包括发心弘扬国学、身体健康、耐得烦恼、需求了解、组织策划、人脉关系、高效沟通、国学基础、文字功底、摄影技术、相关软件使用技能、图文处理、宣传分享、饮食起居、熟悉交通、行程合理安排……
问:天哪!从落地到起飞,精确到分钟。
答:中国民航不精确(笑)。大雪天,铁路也不精确。我在郑州高铁站几个小时,两头的助理不断问候。
问:每个助理都有着不同的人生体验,相同的是他们对于国学的热爱。由于长期受国学思想的浸润,使人性变得更加理性,思想丰富而纯洁,感觉徐阮初就是这样的人。请您谈谈她的情况。
答:好!她1972年生于广东茂名,父母都希望她成为茂石化的职工,所以选择理科并如愿成为石化职工,得到一套福利房,过着貌似安居乐业的日子。但她接触国学后毅然选择离开石化,回归家庭,做全职妈妈陪孩子一起学习国学。少了一份收入,生活压力很大。2009年她遇到了深圳育心经典文化中心倡导亲子共读,一边带孩子读国学,一边分享教材并成为代理。教育文化慈善是她新的人生定位。她也一直认为教育和文化是无价的,所以她现在教的国学课程都只收点教材费,每周至少有一次公益的国学课堂。茂名的社区,公园,小学,幼儿园,图书馆,乡村,樊登读书会等等都留下她们的足迹。她忍受住了种种的诱惑,一直和孩子坚持诵读国学,过着非常清苦的日子。儿子开始工作了,她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一直坚持福慧双修,在她最需要养生的年龄就遇到了159素食。在分享推广中把国学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帮助了很多的全职妈妈,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真正实现了父母和孩子一起亲子共读国学成长。
问:听说你们认识的时间较短,但您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答:是的!今年三月连续听了我的两场国学讲座后,她说被我的博学和修养所折服(笑)。她说:父母给了我们的生命,老师会开启我们的慧命。她知道人生是需要明师指导的,是一个很好学的人,也懂得珍惜缘分,抓住间隙包括午餐时间向我请教过很多问题,都能够得到满意的答案。目前她从事的素食养生推广,也知道心态对养生的重要。她也愿意在茂名分享我的《炎黄医药学》,让更多的人受益。看到我的弟子都很敬服我,认为这是我国学修为的成功。(笑)
问:罗思扬先生,您是怎样认识张红星教授的呢?
答:五六年前,我们去上海出席中华名师学院的会议,住在一个房间。白天开会也坐在一起,开会间隙一起谈论培训业的现状与对策,彼此很多共同语言。后来他被选为名师学院国学院的院长。我办公司事务繁忙,彼此联系就少了。
问:后来怎么又联系起来了呢?
答:三年前,我又从实业转向教育,到北京听楼宇烈等大师的课,得知张教授给北京佛医堂和中国硬笔书法协会讲课,就赶到课堂听课,彼此感觉很亲切。然后就策划邀请他来湖南讲课。我知道他喜欢参观古迹,就准备陪他参拜炎黄陵墓,他很畅快地答应了。
问:接着很快就过来讲课并且拜师?
答:好事多磨,直到今年三月他才过来。我接手了一家素餐养生馆,他本来要从龙虎山直接去临沂,被我强行邀请到邵阳,讲了一天两场,听众很踊跃,上下呼应不绝。五月份又来了两天,按照“订单”讲了三场《家道》《商道》和《医道》,听众仍然座无虚席。这两次来,他也见过我的道家、佛家师傅和医药学老师,很看好我所从事的事业。我感觉张教授的国学修养博大精深,对我的国医国药、药疗食疗事业有极大的帮助,就拜他为师。他走以后,来吃素食的顾客减少了一些。
问:那你还得请他过来讲学呀!(笑)
答:当然。同时我们这些学生也要锻炼成长、登上讲台。这是师傅最高兴的。
问:在茂名,还有一位叫陈亚强的助理,虽然人生路途坎坷,但自强不息,请你也介绍一下他?
答:好!他1977年生于茂名市茂南区鳌头镇的一个贫苦家庭,年幼时与家人一起做生意赚取学费。为跟哥哥一起创业,他迫不得已放弃高考。2003年,正当兄弟俩的事业逐渐走向辉煌时,哥哥因车祸不幸离世,随后父亲因病去逝。家族的巨额债务以及家庭的矛盾和侄子教育的问题等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这一连串沉重的打击,使他的精神到了崩溃的边缘而要跳楼自杀。正当他要迈腿往下跳时,脑海中涌现《孟子》里的一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段话让他猛醒:“是不是上天要给我大任呀?!”于是他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坦然地接受上天的“苦难”。他立下誓言:“国学拯救了我的生命!我要终身传播国学!”
问:他是什么时候认识您的?您是他的拥趸者,在他事业上您给予了哪些支持?
答:他也是2016年在北京参加中国国学研究院“高级国学讲师班”学习时认识我的。当时,得知我去深圳巡讲,又随我到深圳陈氏太极拳养生馆和东莞力星激光科技公司听我讲授《太极文化》和《工匠精神》。听完课后,他告诉我说:“你巡讲的内容博古通今,智慧超群,演讲口才一流,和蔼、慈悲,平易近人,又不摆架子,听众非常喜欢您。面对数万人、几千人、几百人、几十人、几个人的场景,您都讲得津津乐道,从不打折扣,我要跟随您终身学习国学。”他发起一项“快乐早读国学经典诵读公益活动”,这我也给予大力支持。至今他已举办公益活动1000多场,印刷18万本《弟子规》读本,受益人数30万人!该项目2017年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快乐早读国学经典诵读到基层进校园文化志愿服务示范项目”。
问:是否可以问问“飞人”巡讲的效益如何?
答:社会效益不错。我到各地,都围绕主办方的需求命题,或者干脆对方命题。另外放低身段,为当地拾遗补缺,所以受欢迎。经济效益基本按照对方惯例,回来上交“红星国学”出版基金。
问:听说有的地方不给报酬您也讲?
答:当然。海城有个书院,收养很多孤儿和问题少年,我去讲课,就是支持他们。还有服刑人员,我去帮教。“让浪子变成学子,把刑期变成学期”,最早是给辽宁监狱城的对联,后来在外地也看到了。还有的书店,本来是微利企业,我也不提报酬。
问:谢谢您的善举。听说您原来有“课代表文化”,现在发展为“助理文化”。请您解读一下。
答:我的课堂不仅在教室,经常到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佛寺、道观、教堂等地进行现场教学,这就需要组织者。我还“冒天下之大不韪”,每堂课留作业,更需要有人统计。当几百人的参观队伍解散后,几名课代表自然留下共进素餐或共赴聚会。他们毕业后有的充当我的助理,陪伴我的活动,认为我若干年之后飞不动了,就要靠图书光盘来弘扬国学,所以为我筹集出版基金。各地助理情况不同,有的正在创业,有的功成名就,他们争相为我抢购机票,互通有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互相嫉妒、互相羡慕、共同进步。
问:很羡慕您的身边总有年轻才俊相助,而且任劳任怨。
答:有事弟子服其劳,这是国学的传统。而且谁最辛苦,谁就成长越快。他们经常锻炼,慢慢成熟,渐渐单飞。虽然有些伤感,但内心还是喜悦。
问:经常看到您的署名是中国国学院,您能担任副院长,这是对您国学成就的高度肯定。
答:也是考上的。我随老一辈国学家张岱年、季羡林、袁晓园、汤一介等研修多年,经过李燕杰、楼宇烈、高嗣、李洪、刘丰等先生严格面试。记得当时仅“避讳”一题就问到“非恒道”与“元之又元”等。好在都答对了(笑)。
问:最后,祝愿您在新时代大展宏图,飞得更高!
答:谢谢编辑!谢谢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