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是春秋战国时代曾子的七十世孙。他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他因为在学问和事功方面的成就而备受后世推崇。读懂曾国藩人生“六戒”,就学到了他的做人做事之道。
有这样一句话形容过曾国藩: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国藩何许人也?乃晚清第一名臣,被誉为“千古第一完人”。
后来的许多杰出人才都以曾国藩为榜样而学习,比如李嘉诚、马云等。尤其是马云,特别推崇曾国藩。在一次湖南卫视的采访中,马云说道:“湖南人都很厉害,特别是曾国藩,所以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应该看看!”
曾国藩一生中说过许多人生哲言,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六戒”,是为人处世,建功立业之道。
曾国藩人生六戒
第一戒
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长久可以获利的事就不要去做了,所有人争夺的地方就不要再去了。
做人不可贪,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长久获利的事情。如果有,那一定是表现象,是一个骗局。大家在面对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头脑清醒。正所谓月满则亏,物盛则衰。
危城莫入!大家都去争抢的利益,你就不要去争抢了,因为那肯定是薄利,并且容易招惹是非。
第二戒
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不要因为别人的小缺点就去忽略了他的优点,不要因为和他人小小的恩怨就忘却了他对你的大恩。
人无完人,不要总是盯着别人的短处,他身上一定有他自己的闪光值得我们学习。
也不要因为别人的一点小过失,一点小恩怨,就全盘否定这个人。
所以我们在待人接物时,一定不要感情用事,要公正客观的看待别人的不足之处,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
第三戒
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
总是讨论别人的缺点而去炫耀自己长处的人,很容易招惹是非,惹人厌恶。这样便会“失道者寡助”,等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怕是身边的人早已远离你。
第四戒
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谁都想获取利益,如果谁获取了利益而不与人分享,反倒会招人怨恨,成为众矢之的。决策重要事情时,不必让过多人参与进来,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和立场,正如战国策上所说:“成大功者不谋与众”。
第五戒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做人忌懒忌骄傲。
曾国藩就是勤奋的好例子,他虽天分不高,贵在勤奋刻苦;虽处于高位,却不骄傲自大,故步自封。
第六戒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凡是办大事,首先需要有深厚的阅历和识见,并以才能作为辅助;凡是要成就大事的,一半在于人的谋划,另一半就要看天意了,看时机会不会来到。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抱着“尽人事以听天命”的态度。不要因为自己无法左右的事就不去努力,不能因为自己努力了最终失败了却又怨天尤人。
最终,道理大家都明白,知道和行动又是另一回事。说得容易做得难,把“六戒”铭记于心,做事时刻“六戒”。
曾国藩说为官者当有五勤:
一曰身勤: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
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详细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
三曰手勤: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
四曰口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
五曰心勤: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思所积,鬼神迹通。
曾国藩的“五勤”之道虽是为官之道,同时也是为人处世之道。
一曰身勤:
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曾国藩曾说“余谓天子或可不亲细事,为大臣者则断不可不亲”。
曾国藩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曾国藩在军中要求自己早起,不论是什么样的天气,不论是什么样的环境,他一定“闻鸡起舞”,练兵督训,办理各项事务。曾国藩对军中将士说:“练兵之道,必须官弁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如鸡孵卵,如炉炼丹,未可须臾稍离。”《论语》有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言传不如身教,曾国藩就是这样影响手下的幕僚、将领的。不管是个人修行还是管理团队,这一点至关重要,要给周围的人和下属做一个好榜样。
二曰眼勤:
从细微之处识人
曾国藩指派李鸿章训练淮军时,李鸿章带了三个人求见,请曾国藩分配职务给他们。不巧曾刚好饭后出外散步,李命三人在室外等候,自己则进入室内。等到曾散步回来,李请曾传见三人。
曾说不用再召见了,并对李说:“站在右边的是个忠厚可靠的人,可委派后勤补给工作;站在中间的是个阳奉险违之人,只能给他无足轻重的工作;站在左边的人是个上上之材,应予重用。”
李惊问道:“您是如何看出来的呢?”
曾笑道:“刚才我散步回来,走过三人的面前时,右边那人垂首不敢仰视,可见他恭谨厚重,故可委派补给工作。中间那人表面上必恭必敬,但我一走过,立刻左顾右盼,可见他阳奉阴违,故不可用。左边那人始终挺直站立,双目正视,不亢不卑,乃大将之材。”
曾国藩所指左边那位“大将之材”,就是后来担任台湾巡抚鼎鼎有名的刘铭传。
曾国藩从细微之处识人,练就了他的一双慧眼,曾府幕僚鼎盛一时,幕僚在曾国藩平定太平军的过程中出谋划策,立下了赫赫功勋。
三曰手勤:
其实就是要养成一个好习惯
曾国藩一生养成了三个好习惯:
一是反省的习惯:曾国藩每一天都写日记,曾国藩说:“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馀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走,丝毫不能自主。”曾国藩通过写日记进行修身,反思自己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这样的反省,不断修炼自己。
第二个好习惯就是读书习惯,他规定自己每一天必须坚持看历史不下十页,饭后写字不下半小时。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通过坚持读书,曾国藩不仅改变了气质,更磨练了他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也增长了他的才干,懂得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也让他成了一代大儒。
第三个好习惯就是写家书,据说曾国藩仅在1861年就写了不下253封家书,通过写家书不断训导教育弟弟和子女,在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之下,曾家后人人才辈出。
正所谓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曾国藩养成很好的习惯,不仅成就了曾国藩自己,也影响了曾家后人。
四曰口勤:
他与人的相处之道
曾国藩认为同僚相处“两虎相斗,胜者也哀”。
据说曾国藩开始同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关系并不好,咸丰三年,曾国藩在长沙初办团练时,骆秉章压根儿就没把曾国藩放在眼里,对曾国藩的工作也不是十分支持。当绿营与团练闹矛盾时,他总是把偏向着绿营。
让曾国藩特别愤愤不平的是,在靖港兵败,湘军退驻长沙城郊的水陆洲时,骆秉章来到离曾国藩座船仅数十米之遥的码头送客,曾国藩以为他是特意来看望和安慰自己的,内心正十分感激,谁知他送完客人之后竟然转身便走,就当没有看到曾国藩!并且还同长沙官员一起对曾国藩的兵败百般讥讽。
尽管如此,曾国藩并没有逞口舌之争,而是采取曲意忍让的态度,在他为父守孝后第二次出山之时,他特意拜访了骆秉章,态度十分谦恭又十分热情,之前的那点事就当没发生一样。这让骆秉章大感意外,当场表态,以后湘军有什么困难,我们湖南当倾力相助。
“己预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曾国藩口勤不仅仅是对同僚和上级,对下属也会耐心地训导,曾国藩秉持的这种为人处世之道,不仅让他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如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铭传、胡林翼等名臣,实现了清末短暂的中兴。
五曰心勤:
坚定的意志品质
曾国藩不管是从科考还是在平定太平军时“屡败屡战”,都有一种精诚所至的信念在支撑他。从各方面下足工夫,功到自然成。
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不管是修身自律,还是为人处世,一勤天下无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