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帮他做决定,而是帮助他“自己做决定”

01

在IESEG商学院学习的最大收获之一,是在Coaching Skills for Managers(管理者教练技巧)这门课上得到的一些启发,终于知道了被一门课程“点燃”是怎样的感觉。

虽然只有短短一周的课程,对我的影响却十分深远。鉴于最近我已极少参与公司的事情,MBA也已毕业,所以决定不聊“管理者”,换个视角——从我近段时间比较感兴趣的心理学角度来看教练技巧。

学习Coaching Skills这门课时,还没有接触过心理咨询技巧,后来发现两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尊重来访者,认真倾听和注意提问方式等。

Nadisic教授再三向我们强调,教练技巧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是:“释放来访者的潜能:来访者有能力为他们自己的发展(方向)做决定,并管理好(所面临的)变动”。

(原文是:“Liberate a person’s potential energy: People are capable of deciding about their own development and managing their change.”)

这一原则与心理咨询师的“助人自助”也是不谋而合的,都在于通过“启发”推动来访者积极地认识自我、反省自我,从而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实现自我成长,从而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

这与我们曾经以为的“训诫”、“劝导”等都大为不同,不是给出直接建议、告诉来访者“该怎么做”,更不是直接给出答案就完事。

这个原则与我之前的认知大相径庭,因此开始有意识地留意自己的言行,避免直接替人做决定、告诉别人要怎样做。

然而,我发现自己在给其他小组成员做Coaching时,还是经常会不自觉地充当“老好人”,好几次忍不住说:“这件事情你不应该这么想/做,”然后开始提供具体建议:首先巴拉巴拉,然后巴拉巴拉......

很显然,我还是急于将来访者从某个“坑”里拉出来,而不是让她自己恢复能量,然后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走出来。

02

人的一生,从不会说话、不会走路的懵懂无知,到“学富五车”、知道一箩筐的人生道理,是一个不停学习、脱愚的过程。然而即便在学校念到研究生、博士或是博士后,也没有人敢说自己已经“无所不知”。

总有那么些时刻,我们心中会出现一个甚至N个疑问。小到剪什么发型、看哪本书、买什么牌子的手机.....大到学什么专业、去哪座城市、从事什么职业、要不要分手、和谁结婚......

人生仿佛是一场自问自答的闯关游戏,我们根据自己的答案,做出相应的选择,不确定将来会有怎样的事情发生,更不知道这条路会通向哪里。

有些答案很容易,连脚趾头都不用动一下;有些答案无所谓,因为问题本身无关紧要;但也有许多问题,我们绞尽脑汁、耗费了全部的元神和真气,最后还是黔驴技穷、一筹莫展。

如此说来,生而为人,时不时感觉掉入“坑”里、扑腾扑腾找不到出路便也是常态了。

为什么我总是想要急着把别人拉出来呢?而且时常有一种“不得不”这样做的心理预期,甚至当发现自己做不到帮别人解决问题时,还会产生无力感和挫败感。

也曾自我分析过,或许这与自己的早年经历分不开。从小到大,父母几乎不曾为我做过什么决定,都是自己一路琢磨一路瞎摸索过来的。

曾无数次徘徊在十字路口,感觉到自己认知有限,不知如何取舍,不知怎样从千头万绪里找到出路。无数次,多么希望能有人给我指出一条“明路”,或者赐我一双慧眼。

然而“世外高人”从来都只出现在小说、电影和别人的故事里,我依旧没能机缘巧合突然“开窍”,更没有谁打通我的“任督”二脉,只有一次次鼓起勇气去尝试,有时顺利突围,有时头破血流。

举个栗子。小学快毕业时,县一中的王老师到全县各个农村的小学招生,某一天来到了我们学校。

因为当时我是整个年级的学霸(最近加入了小学同学微信群,他们提醒了我这一历史事实,尽管如今我并不认为“学霸”是件多么好的事情),班主任老师把我叫了过去,让我去报考试试。

我就读的小学当时是有初中部的。虽然我从没去过远在镇上的县一中,也不知道去一中上学意味着什么,但小小年纪的我直觉认为去一中念书是个不可多得的好机会,还颇有几分激动,当即跃跃欲试想要报考。

我尚正热血沸腾中,就被学校行政部的某主任叫了过去,如今我已不记得他的面容,但清晰地记得他对我说的那番话语。

他说:“你可要考虑清楚再报考。一中是很难考的,假如你没考上,想要再回到现在的学校,我们的大门可就不再为你敞开了。你成绩那么好,不要到头来没有地方上初中。”

那时的我还只是个孩子,大概是被他这番话吓傻了,都忘了九年义务教育这回事,还以为考不上一中就真的要失学了,惶恐不安、纠结不已。

现在回想起来,某主任为了替学校留住成绩好一点的学生,保证初中部以后的升学率,不惜如此对一个小学生施压,也是够拼的。

那段时间内心的焦灼和恐惧让我永生刻骨铭心,当时又急又怕的我,不知道该找谁寻求帮助,很显然我的父母没有办法为我出主意,也没有兄长或姐姐可以询问,同伴们也都是和我一般大小的孩子......

不知是幸或是不幸,小学时代的我,最大的特点大概就是倔强,尽管被某主任“威胁”了一通,也提心吊胆、辗转反侧地思考良久未果,最终还是固执地选择了报考一中。

好在最后我以还不错的成绩(语文92,数学100)考上了县一中,这个成绩在今天看来或许没什么,那时候除了学校发的教材,和任课老师们出的试卷,没有任何其他参考书籍,更没有什么小升初之类的培训班,所以已经很不错了。

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多么渴望有人能脚踏七彩祥云“从天而降”,告诉我究竟该怎样做,才能解开眼前这道人生难题。

只是,路走得多了,总会踩到坑,这些年来踩过的坑数都数不清。或许正因如此,才更了解在苦痛中挣扎的滋味,也能理解为什么每当此时,人们都会寄希望于有人能直接伸过手来,把自己拽出困境。

03

直到最近两年,才领悟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真正含义。

记得小乐上幼儿园时,不会系鞋带,但是又特别想要自己动手。对此我曾经超级没有耐心,教他一次需要大半天,而我替他系个漂亮的蝴蝶结连两秒钟都不需要!

但我还是让他自己动手去试了一次又一次,直到学会。因为深知:不可能永远因为嫌麻烦或想要节省时间而每次都帮他系鞋带,他终归要学会自己亲手去做这件事。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会有无数次连“鞋带”都不会系的时候,在刚接触某方面的新东西时,谁都是彻彻底底的小白。

“高手”三两下就能完成的事情,对于“小白”而言,却是件学起来极其笨拙而又费工夫的事情,甚至还会出现各种在高手们看来想都想不到的啼笑皆非的小状况。

此时,估计让“高手”不插手——在“小白”一次次犯错后耐着性子给予指点,然后耐着性子等待,等待着“小白”终于成功学会或是再来一次——是件特别痛苦和煎熬的事情。

事实上,我们又必须学会在旁边静静地等待,否则就不是帮而是害。

“飞升上神”并没有那么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历的劫。并非所有的“间接经验”都能产生作用,有些事没有亲身体会过就不会真正懂得。

其实,教练技巧也好,心理咨询也罢,都需要来访者依靠自己的力量,形成新的认知模式,有时甚至需要脱胎换骨,重新积蓄力量,才能从原来的“迷雾”里走出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是帮他做决定,而是帮助他“自己做决定”)